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也谈初一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也谈初一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如何提高初一新生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规范课堂行为,严格要求;简化教学目标,务求实效;授之以渔,更重过程。

关键词:语文 高效课堂 构建 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82-01

面对刚进初中大门的初一新生,我们总会有一些无所适从的感觉。给他们上课,总感觉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有时一节课下来,连教学计划任务的一半也不能完成,心里很是着急。因为面对这些新生,有许多时间都花在组织教学上。有时教师一张口说话便有学生接话,仿佛说群口相声;有时老师交待学生打开书来,如果你不下讲台去督促,可能有的学生到了下课,他的书也还没有打开;你布置课堂作业,有的学生找作业本也得找半天,快的同学已经做完了,他还没有拿出练习簿来;还有的学生,你才提醒督促他读书,一转身,他就又在干别的事情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极短;如果你一但提出什么问题需要他们动脑筋回答,立马便有些人张口就喊,还有的学生乘机吵闹;要是你想组织他们讨论解决什么问题,教室里便会像炸了锅一样。我常常习惯在讲新课前做几分钟的字词古诗文等积累训练,在上初三的课时,往往5分钟之内能解决的问题,初一新生却常常要用7、8分钟,甚至10分钟才能完成。第一个星期的课结束之后,我就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初一新生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

1 规范课堂行为,严格要求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是前提。教师在给新生上课时,必须敢花时间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规范训练,而不应该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每节课上课后,先检查学生有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书、笔、课堂练习簿、辅助资料等上课用的东西有没有准备好,摆出在桌面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时,必须逐一检查落实,看学生有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观察学生活动情况,及时提醒走神的学生参与活动,如果实在是没有能力参与活动的,那么也要求学生必须做好样子,有时要单独找学生谈话,让他们知道上课时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学生上课时的坐姿就好比军人出操时的站姿,规范的坐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初一新生从各个学校来到一起,在小学时各学校的要求不一,许多学生的坐姿也是千姿百态的。坐姿的不整当然会带来了课堂秩序的涣散,因此教师上课时,必须随时注意提醒他们坐端正,这也是训练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方面。对于那些习惯于乱接嘴和乱插嘴的学生,也必须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尽量减少他们对课堂操作的影响。对这些课堂行为的规范必要时还必须有适当的惩戒措施,否则很难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2 简化教学目标,务求实效

谈到实效问题,我首先要澄清那种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错误认识:并不是一节课教师讲授的内容越多,教学效率就越高。有的教师不论课前备课备了多少内容,都得在上课时讲完,这其实就是对教学效率的片面理解。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可见,教学效率的高低,着眼点应该放在学生身上,多少学生接受、理解了多少内容、培养了什么能力,这才是计算效率的最重要的数据,这才是教学效率的本质。教师备课,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考虑,这深切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我在讲授《紫藤萝瀑布》一课时,第一课时就只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读顺。(2)读懂。读顺,就是要求学生在读准语音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畅,语文成绩好一点的,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读懂,是要求学生大致地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这篇文章是围绕“紫藤萝花”来写、来表达感情的。在一个课时里,完成这样两个任务,是比较容易操作和实现的。一节课下来,绝大多数学生能流利的朗读课文(尽管不少人是没有感情的读),整体上理解了课文内容。我认为,从学生层面上来说,这节课的效率是不低的,成绩较差的能读通顺,知道写了什么东西;成绩好的能读出感情,理解了作者通过写花表达的感情,得到了感悟。

3 授之以渔,更重过程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和基本学习方法。从现代科学意义理解,方法是指人们在有关的活动领域,把握事物规律,完成某种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结。古人也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足见指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是何等重要。

比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刚接触古文,多数学生觉得难理解,于是,大家都去抄翻译,然后读译文、背译文。翻开较认真学习的学生的书来看,字缝里写得密密麻麻的,全是课文的翻译。这反而给学生在复习古文时带来了许多不便,重点的字词句完全被模糊忽略了。发现此种情况后,我态度坚决地否定了他们的这种做法,并给他们讲清楚了理由,如果一定要记译文,也不能塞在课文的字缝里。教学中,我要求他们必须突出对重点词句的标注,注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词汇的积累。对文言句子(特别是重点句和难句)的翻译,要求他们采用原文、解词、译句三行的形式进行,在弄清楚每一个词义之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对个别词语和语序作适当的调整形成译文。这种做法,突出了学生在积累文言词汇的基础上,理解句意和文意,看似简单,要坚持却不容易,开始时会觉得费时费力,但从长远来看,却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面对初一新生,我认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太看重某个问题解决的最后结果。如果过分看重这一点,就会回到填鸭式的老路上去,由老师包办代替,让学生将问题的答案抄下来记住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经,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比只记住某个问题的答案要重要得多。

在以上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是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经,并且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课文中已有的信息、平时的生活积累等,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如果单看结果,这样的课显然是低效率的(只是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但从整个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收获、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我认为效率是不低的。

以上三点是我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构建一种高实效的教学课堂为目标而提出的浅见,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