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管窥格鲁克对歌剧改革的贡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管窥格鲁克对歌剧改革的贡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中选曲《世上没有尤丽狄茜我怎能活》的分析,简述格鲁克歌剧改革做出的伟大贡献

关键词格鲁克 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 选曲《世上没有尤丽狄茜我怎能活》改革 贡献

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

Gluck 's Contributions to the Opera Reform

――Music From an Opera "How Can I Live if There is No Euridice in the World"

HU Wanli

(Huanghuai College, Zhumadian, He'nan 463000)

Abstract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es on the music "How Can I Live if There Is No Euridice in the World" from an opera "Orfeo ed Euridice" to brief introduce Gluck 's contributions to the opera reform.

Key wordsGluck; opera "Orfeo ed Euridice" ; musical selection of "How Can I Live if There Is No Euridice in the World"; reform; contribution

克利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德国作曲家,歌剧改革家。格鲁克创作的第一部歌剧是1741年在米兰完成的《阿尔塔塞斯》,这是一部意大利风格的歌剧。这些意大利式的歌剧,使格鲁克声誉鹊起,成为在欧洲各国有影响的歌剧作品,成为在欧洲各国有影响的歌剧作曲家。

1761年他结识了诗人拉涅罗・卡尔扎比吉,他们创作了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这也是代表格鲁克改革理想的第一部歌剧,也是近现代歌剧院上演的最古老的一部歌剧。意大利歌剧在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后,进入了“没落期”。1762年,格鲁克意识到意大利歌剧的“荒唐乏味”,充满了“无聊夸张的虚饰”。他提出的改革口号是:歌剧应该优美而简洁。歌剧要有进一步创新:一是序曲要有导入剧情的功能。二是管弦乐队可以表达情感,并非只是歌手的陪衬;男主角也由阉人歌手换为男高音。三是减少了换景的次数,以使戏剧顺畅进行;四是合唱成了重要角色,就像在古代戏剧中那样。阐述了他对歌剧改革的重要原则和歌剧创作新的思想观点,被认为是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宣言书。他改革的特点与前人不同,自己担任演出的指挥,并坚持要乐队和所有的演职人员都协调配合。他的歌剧改革是理想的产物,是对社会特权和腐朽的反对。同时宣扬了启蒙主义的思想观念,表现了民主、博爱的精神。喜歌剧是意大利对正歌剧的革命,它塑造了一个新体裁,新体裁来源于市民群众的新生活,塑造的新人物具有理想主义的形象。而他的歌剧作品追求理性与真实自然的风格,以及戏剧与音乐间更为合理的平衡,适应了18世纪以来启蒙文化运动的审美原则和趣味。①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实践是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一剧开始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的故事是历代作曲家常用的题材,在这部作品中,格鲁克运用了简洁质朴的乐汇和动人的旋律,实现了音乐为戏剧服务的原则。

第三幕中奥菲欧的咏叹调《世上没有尤丽狄茜我怎能活》一曲,显示出格鲁克所追求的新的音乐风格,也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抒情才华。这是格鲁克歌剧中一首著名的唱段,有人说,假如有一天格鲁克的歌剧不再上演了,而这首咏叹调还将永远传唱。这段咏叹调最初是阉人歌手演唱,后来用女中音演唱,有时也用男高音,但要提高一个小三度。场景是:黑暗的洼地,到处布满了岩石、野草丛生。尤丽狄茜死后,奥菲欧悲痛欲绝,爱神丘比特允许奥菲欧去地狱寻救妻子,但在渡过冥河前不能回头。尤丽狄茜看到丈夫一直朝前走,都不回头照看她,认为他已不再爱自己,便责备奥菲欧。奥菲欧终于忍不住回过头来,爱神的禁令马上生效尤丽狄茜立刻死去。他悲伤到了极点,决心自杀殉情。此时,奥菲欧唱起了《世上没有尤丽狄茜我怎能活》。爱神听了很受感动,他夺下奥菲欧手中的武器,唱到:“你对爱妻之心太诚挚,幸福是属于你的,你的诚实已得到证实,就原谅你无心的过错吧!”

尤丽狄茜将再次属于你,使她慢慢地苏醒过来。爱神把他们送回人间。这段咏叹调生动感人的表现了奥菲欧通过悲痛的倾诉而感动爱神,最后恢复了尤丽狄茜的生命。②

格鲁克的歌剧音乐不追求炫技性的表面华丽效果,而十分强调音乐本身的表情作用,使音乐为戏剧内容服务。它运用宣叙调、咏叹调与合唱反复交替的手法,形成贯穿发展的戏剧场面,并着重刻划人物的内在感情;剧中白话宣叙调不再使用羽管钢琴伴奏,而是用弦乐队作主调风格的伴奏,伴奏时取消了以往键盘乐器以阿拉伯数字在低声部标明音程度数的简略记写法,而是将所有声部都写出来,加强了乐队的戏剧性表现力。这段咏叹调已经初步显露出他的歌剧改革的特点。剧中奥菲欧所唱的咏叹调《我失去了尤丽狄茜》最为著名。

这段咏叹调是歌剧的第三幕中尤丽狄茜再次死去,奥菲欧抱着爱妻演唱的一段感人肺腑的哀歌。这首咏叹调为回旋曲式(A-B-A-C-A),共五段。此曲为生动的行板。A是基本主题,曲调哀婉动人,感情起伏跌宕,表现了奥菲欧内心的悲伤。B段、C段的插入,表现了奥菲欧对丽狄茜的激情呼唤,与A段构成情绪上的对比、变化。主题最后结束时持续上行的旋律、紧迫的音型、不断增强的力度,把悲伤的感情推向高潮,歌曲在极度的悲伤中结束。全曲速度中速不能太慢。在演唱时不要在速度变化上做过多处理,而要注意力度上的控制和变化。这样可以表现出奥菲欧伤心悲痛和抒发自己心潮起伏的激越情怀,增添了艺术的感染力。

这段咏叹调在选材上,在选取古代题材时,重新确定了悲剧的含义,着重体现启蒙运动中风行的自我牺牲精神等人类的天性,摈弃了没有意义的宫廷舞会等浮华的场面。

在旋律的创作上,加强了旋律的流动性,使之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使用剧中的旋律动机,在几个主要旋律之间形成调性与旋律的对比,暗示并强化了歌剧的戏剧性。去掉了咏叹调中华丽的炫技手段,力求朴实无华的情感流露;序曲成为预示剧情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认为:“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美的伟大原则”;咏叹调中的音乐应使戏剧增色,音乐要服从于戏剧,以便加强情感的表现。③

在歌唱曲调上,这首咏叹调采用了级进的音阶上行和下行,取得了声区统一的效果,力求达到一种抒情自然的艺术风格。以性格化的器乐演奏代替公式化的配乐和过门。

在节奏上注意弱起的特点,节奏舒缓宽广。在旋律进行中加入装饰音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音乐的活泼性,同时也表现出奥菲欧用悲愤哀婉的歌声去感动爱神,祈求尤丽狄茜获得重生。

在演唱技巧上,要注意控制音量,将声音保持在中强和中弱的力度上,更多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避免歌者滥用歌唱技巧,要求音乐要回到它应有的功能上去,即配合诗歌的作用。注意演唱力度的强弱对比,基本主题重复出现的时候,力度将随之变化。演唱时声音连贯自如,气息的控制如琴弓般的平稳、流畅、抑扬。整首咏叹调中处处得以显现,都充分的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内容。

格鲁克一生共创作歌剧百部以上,他是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虽然他的改革影响颇深,但仍未能使歌剧脱离与现实隔绝的虚构世界。在他之后的几十年里,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将他所推崇的自然淳朴的、充满感情而又合乎理性的古典审美理想继续发扬,甚至对后来的浪漫时期的德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④他是一位伟大的歌剧改革代表人物,他的贡献在于使歌剧这一珍贵的艺术品获得了新生,并为大歌剧和浪漫主义歌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②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③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④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