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血流变在脑卒中的早期预警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血流变在脑卒中的早期预警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血流变在脑卒中早期预警作用。方法 将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及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经检测,观察组患者血小板5min最大聚集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流变均发生显著变化,因此,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血流变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液流变学变化;脑卒中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指脑血管病人在各种因素的诱发下造成脑内动脉狭窄、闭塞甚至破裂,引起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1]。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有200万新发卒中病例,这些病例常伴有多种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紊乱、肥胖、短暂性脑缺血等,成为复发性卒中的高危个体[2]。因此,需充分认识到脑卒中的严重性,提高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水平,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3]。相关研究表明,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血液流变学变化对脑卒中具有一定的预警作用,为此,本研究对4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通过CT及相关血液检查确证为脑卒中,并符合中华医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51±1.3)岁。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40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为(50±1.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流变情况进行检测,空腹采血,且在采血检测前1w停止服用任何药物。采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仪器为北京普利生公司生产的LBY-N4A型全自动血小板聚集仪,PRP调整至150~220×109/L,对5min内最大聚集率及坡度进行测量[4]。采用二磷酸腺苷作为诱导剂,采用磷酸缓冲液进行稀释,浓度为6.9×10-5/M。测量红细胞压积(Hct)时,将肝素抗凝血注入压积管中,对1h血沉进行测定后,用3000转/min的速度进行离心,离心力为2250g,离心时间持续30min后对红细胞压积进行观察和记录。测定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及红细胞变形能力采用普利生生产的LBY-6C型全自动锥板式血流变仪,采用肝素抗凝,在25℃的温度下,测定各切变率的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5]。红细胞变形能力可由血液响度粘度及红细胞压积计算得出。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液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的录入及处理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进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设定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5min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坡度的比较 经检测,观察组患者血小板5min最大聚集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见表1。

2.2血浆粘度、全血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驻澳表现为椎基底动脉或颈内动脉系统出现可逆、短暂的局部脑血液循环障碍,该病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可为数分钟至数小时,其体征及症状在24h内会有所消失,但反复发作[6]。脑卒中与动脉粥样化息息相关,血小板在动脉粥样化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小板活性在发生脑血管疾病时有所加强,主要表现为聚集活性大大增强,代谢产物及释放反应显著增加,因此,可通过测定血小板聚集活性对脑卒中起到预警作用。上世纪中叶,很多文献研究结果表明,脑卒中患者在视网膜微血管内出现血小板聚集现象,且认为该现象是血小板聚集活性增高的结果[7]。本研究中,通过对40例脑卒中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得出,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近年来,很多学者将目光转向脑卒中与血液粘度之间的关系上,血液粘度的高低一般不会引起正常脑血管系统的明显疾病[8]。通常在病理情况下,因管径变窄,血管内局部压力的降低及血液粘度的变化,可引起脑部局部供氧及灌注障碍。脑卒中患者在血液粘度增至一定程度时,血液阻力有所增加,小血管内血细胞浓度明显增加,使得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滞留,因毛细血管渗透性较强,血浆有漏出的可能;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处于血流中心的血小板迁移至血管壁,使血小板粘附在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聚集,使得血管内径更加狭窄。当血小板微血栓进入微循环后,则有产生脑梗死的可能。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全血粘度及血液粘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等指标均发生显著异常,这些指标可作为脑卒中诊断及治疗的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春阳,弓军胜,贾永平,等.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及血清胱抑素-C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14,12(02):168-170.

[2]李佳蓓,黄岚.血小板在动脉粥样化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02):175-177.

[3]刘楠,张微微,魏微,等.长春西汀(开文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03):273-276.

[4]贾安奎,刘彦轩,吉四辈,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01):80-82.

[5]周益强,金贵善,米蕊芳,等.血小板圆形生长因子B及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03):288-291.

[6]何.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流变及红细胞参数的影响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30(02):129-130.

[7]范成哲,刘悦,毕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流变水平及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14(06):898-899.

[8]金建明,潘宇.116例头痛头晕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的观察探讨[J].医药前沿,2013(2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