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古代园林的法天崇神和风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古代园林的法天崇神和风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古代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展现园林艺术和提供游娱功能外,中国古园林中还常常溶入法天、崇神、风水三大特殊内容,使其展示出一种东方园林特殊的神秘与魅力。

敬天、法天是中国一种有着久远传统的思想,中国园林建筑之中也浸润有这种思想。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天文科学,通过天文研究,对天空星象与其运动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天文与大地及人类的关系有自己一套宏观的看法,形成中国古代哲学别强调的“天人相应”理论。这一理论也影响到诸多领域,当然也包括园林的设计思想。

园林建筑法天主要有二种方式,一种出于直接的法天意识,一般是依照天上星宿的分布在地面上相应位置安排建筑。天子帝王所居的宫殿多数都法效天上北极星所在的中宫紫微星垣,以示自己所居之处为天下的中枢。如我们所能见到的明清故宫,称为“紫禁城”,连其宫墙也涂为紫色。汉人班固在《西都赋》中说未央宫“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皆是这种用意。而西汉建章宫内的渐台,是依天上的渐台星而设;汉昆明池岸上立牛郎织女石刻隔昆明池水相望是法象天河两侧牛郎织女星;秦代所建连接渭河南北宫的渭桥则是象征星空中跨越河汉的阁道星座。这类法象天空星辰河汉的园林建筑,多半结构恢宏,常为帝王宫庭园林所采用。

另一种手法属于比较深层意义上的法天,法天就是法于自然。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自然就是追求万物顺其天性,表现在园林建筑中则是法于天地自然,顺乎自然物质的属性。如一座园林中,就整体而言,设计得既有山丘,又有流水,花草树木生长其间,鸟兽虫鱼活跃之中;分别言之则利用水有避高而就下之性去设计宫苑的供水排水,上下游间,曲流萦绕,湖池相错;依照水土不同而在园林中种植不同的观赏作物,陆植松竹,水生菱荷,使园林如同天造地设自然生成的山山水水一样,不显人工痕迹。而其中人类活动的路桥房舍,也须与景物和谐相处。这种小中见大,见微知着象巨大的地理模型一般的园林,是中国古园林法天思想的特殊体现。这一种法天意识,含有深刻的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思想,若有若无般地体现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丝毫不与自然对立。中国园林中的自然山水园林,对这种天人合一运用得最为透彻,它能达到使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溶为一体的最高境界。如滨水而建的岳阳楼,推窗倚栏皆为烟波浩渺的洞庭之景,而从洞庭上看耸立水边的楼影,也如画图一般,两者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彼此和谐共存。顺乎天地人的本性,这一特殊视点,是中国古代园林中非常值得珍视的内容。法天学说使中国古人有时能突破把园林仅仅看作一种特殊建筑的拘谨框架,在哲学高度上去驾驭这门艺术,从而能从宏观上俯视审察园林的精微所在。顺乎天地人的本性,不但体现了一种自然美,景物绝不造作,不牵强,让人赏心悦目,同时,这种方法造园,还有其它妙处。因为顺乎天性,园中山水植物鸟虫也各得其所,蜻蜒立荷,蛱蝶款飞,鱼翔浅底,鸟鸣深荫,松青花艳,万物欣欣。这种园林,自具生机,省却了大量人力修整和维护的成本,人在其间,也达到了闲适自在之趣。

神仙之境是古人出于对现实生活不满足而幻想出来的一介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仙人悠然自得地生活在无比美好的环境里,中国古称“仙境”。这类仙境极尽人类的想象力,如天上有天帝居住的神奇天宫;月亮上有琼楼玉宇般的广寒宫;东海有美丽飘渺的三神山;海下则有剔透玲珑的水晶宫;西方有五城十二楼金玉闪烁的昆仑山;佛教有天花乱坠宝雨纷飞的极乐世界,诸如此类还有许多。在中国古代园林建设时,许多时期曾极力追拟这种理想境界,祈求长生不老的帝王和贵族在园林中率先加入神仙内容,如堆筑求神的高台,仿效神仙世界的建筑和环境,以期享乐如仙并与天神沟通。生活在帝王所建的宫阙中,即神秘,又华丽,真有不异人间天上之感。中国古代帝王有求仙思想,其早期多追求道家所鼓吹的神仙世界,不是海上仙山,如蓬莱之类的仙岛;便是光怪陆离昆仑山上的金宫玉阙,诸如五城十二楼等台基高大结构复杂的神宫。秦始皇修建的兰池宫和汉武帝时期所建甘泉宫、建章宫就是这方面园林的代表。

追求仙境的意识渗入园林设计中,实属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它使设计者冲出了现实樊蓠的束缚,极大地扩充了自由想象空间,激发了人类对环境新需求的创造和探索精神,拟仙园林的发展使虚无的传说不断丰富和现实化,不但对中国古代神话起到了建设作用,园林也在这种发展中逐步充当了人们从现实世界通到向往的理想世界之桥梁。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一种带有浓重神秘色彩的环境学说,有许多宗教迷信式的要求与禁忌,但也不乏科学内涵,风水学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如风水学中有一套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中宫招摇之说,其本是古代王者之军礼,王者居中,四军分处四方。风水学者借鉴这一理论演化后揉入宫室建筑中,于是发展出中国古代皇宫很有特色的中心建筑和四面门阙制度,如皇宫北门叫玄武门,南门称朱雀门之类便是。古人选择风水,主要是出于避凶趋吉的目的,其理论中不免夹杂一些无稽之谈。如宋人风水书《催官篇》中称:“奇峰列秀有三角,黄金白玉尚奢靡”,说是居于三隅有高地之处即能获取富贵。古人在建筑别注重风水,不论是阴宅阳宅,不论是达官权贵,处处在地形上勾心斗角,家家在建筑中争巧弄奇,于风水上不遗余力,刻意经营。

古代园林建筑中,同样渗有大量此类风水理论,运用风水文化理论造园,是中国园林文化之一大特色。园林多是中国古人心目中理想的天人合一的环境,因此,在造园设景中,便极力溶入这种思想。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中体现出的风水思想,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时代,其理论也不尽相同,园林的布局和构思也会不一致。秦汉时代的风水理论,宏大而严谨,其后各代的风水理论相对而言则较活泼自由。

园林中的风水,一般不似前述帝王宫殿设计中那样表现明显,往往为适应园林建筑的特点而将其淡化,初看不易觉察到它的存在。风水理论中,有的以园法天,以方象地,有的运用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理论加于其内,清代的圆明园在规划时,就引入了复杂的九宫八卦学说。因此,在中国古园林中,风水讲究十分复杂。试就阴阳而论:掘地为池,堆土为山,山为阳,水为阴,以山水体量相当阴阳平衡为宜。有山无水,为阳盛而阴衰;有水无山,为阴盛而阳衰。水中岛屿,系阴中之阳,山间平地,属阳中之阴,这些地方阴阳平和,最宜建筑亭台楼阁,供人居处。就动静而论,景物设计亦不能呆板,山本静,欲其动;水本动,欲其静。故造山取势,如虎如狮,跃跃如也;建池求静,似鉴似镜,穆穆如也。宋人蔡元定在其风水着作《发微论》中对此说得最为透彻:“山以静为常,是谓无动,动则成龙矣。水以动为常,是为无静,静则结地矣。故成龙之山,必踊跃翔舞;结地之水,必湾环悠扬。……一动一静,互相循环,山亦有动,极而静;水亦有静,极而动。”(见四库全书所收《发微论》)再如园内的建筑与山水等各单元间可以隐含有躬背相向或主从揖让的关系,以表现风水中的主客、雌雄。一园中的诸景,不允许各自为政,互不关联,要求在不露痕迹间,相互错综变化,回环照应。或以高低,或以位

置,或以大小,使之现出主客关系,暗含尊卑之意等等。 风水中讲气,而在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也盛行气说,在此种学说中,有以山为骨,以土为肉,以水为血等说。诚如《宅经》所云:“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佳园形若美人,要骨肉停匀,不肥不瘦,肥则臃肿闭塞,瘦则稀疏空旷。再如园中之水,切不可直流而过,直则气泄,必盘旋曲折,如同人体血脉,泽润全园。不仅如此,还必需有所出入,有出入则活,故有来水有去水;必需有所蓄藏,无蓄藏则浅薄,故有湖有池。即便是草木花树的安排,也必须变化疏密,有聚有散,有分有合,有高有低,随季变幻,错综颜色,或黄或红,有绿有紫。风水理论在造园中还要求景物在感觉上要通而不露,视觉上景物不能一览无余等,防止冲穿,此类手法诸如在园门内设山种树,以作屏障;路径太直则曲折回环之等。这些匠心经营在游览中一般不易发现,但可能在潜意识中觉察到。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在园林中的物化表现,会对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长期受其影响,不如此甚至会觉得景物不相协调,无形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美学思想。

园林中的风水学说,含有古人对自然环境法则模糊的感悟与模拟运用的方法,也有一些对地理环境的辩证认识,除去其中的封建迷信成份,尚可寻出其合理和可资借鉴的一面。

法天、崇神、风水理论与园林的关系,用中国传统的话说,前者是道,后者是器,或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千般考究,万种变化,无非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深层部分在园林学科中的表露。正因为具备了法天、崇神和风水特殊内涵,才使得中国古代园林呈现出一种既神秘又和谐的东方园林风韵,形成旺盛不衰的独有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