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凹凸棒有机肥在设施葡萄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凹凸棒有机肥在设施葡萄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进行田间试验观测,研究凹凸棒有机肥对葡萄树体生长、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了凹凸棒有机肥的树体生长势良好,表现出旺盛的生长力,叶片色泽深,叶绿素含量较未施用该有机肥对照高5个百分点,树势旺但不易徒长,秋季枝条木质化程度高。果实可溶性固性物增加1.3个百分点,单粒重增加4.16 g。

关键词 凹凸棒有机肥;红地球葡萄;叶绿素;单粒重;可溶性固性物

中图分类号 S6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082-02

天祝高寒冷凉区引进种植红地球葡萄已经10年,带动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但由于建设日光温室时,对土壤结构的破坏,造成了很多温室内土壤板结、碱化,栽植苗木后成活率和保存率受到很大影响,且由于有机肥料供应不足,而大量使用化肥,对果实品质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1-2],直接威胁着群众种植效果和经济收入。自2014年引进凹凸棒有机肥后,表现出良好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4―2015年连续2年,在天祝县华藏寺镇南山村农户种植的日光温室内进行。该地为山台旱地,利用提灌工程灌溉,海拔2 450 m,年均气温1 ℃,年降雨量414 mm,多集中在7月、8月、9月。冬季多晴天,空气干燥,降水少,光照强,最冷月(1月)最低气温-19 ℃,不利于葡萄苗木露地越冬。该地自2005年引进种植设施葡萄以来,现已建成葡萄日光温室180座,年产果品200 t。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白粉病、灰霉病、霜霉病和红蜘蛛,由于建设温室初期使用了机械建棚方式,对地表土壤破坏较重,温室内土壤板结现象突出,造成了树体易于黄化、早期老化[3-6]。试验区临近县城,有较好的市场营销优势。

1.2 试验材料

试验点为三年生(观测点1)、四年生(观测点2)、五年生(观测点3)红地球葡萄温室,南北行向定植,行距1.8 m,株距0.8 m,每行定植7株,按“有杆双臂‘Y’形架”整形[1-2],中短梢修剪,管理水平良好,树势中庸。供试有机肥为甘肃欣庆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欣庆凹凸棒微生物有机肥[登记证号:甘农肥(2013)准字0642号]。

1.3 试验方法

在试验点3座红地球葡萄温室中随机确定连续10行为试验区,施用凹凸棒微生物有机肥。升温发芽前,结合施用腐熟的羊粪,每行施入凹凸棒微生物有机肥5 kg。夏季旺盛生长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第2次施肥,只施用凹凸棒微生物有机肥5 kg。其他未施用该有机肥的种植行为对照(CK),对照区施肥按以往常规管理施用尿素1 kg+磷酸二铵1 kg,全年共施肥5次[3]。对照与试验区相邻的2行不进行观测,以避免地下土壤肥料水分交流引起的交互影响[5-6]。

同一温室内的管理水平相同,光、气、温度等其他管理因子在同期供应。留果量全部按每株7穗为准,上下浮动在1穗内。每穗果按同一疏花疏果技术处理,每穗留果60~80粒。所有树体全部按同一摘心处理技术[4]。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1.4.1 叶片色泽观测时间。初展叶时(5月28日)、花前(6月28日)、花后(7月20日)、果实着色期(9月30日)进行观测,并用TYS-B型叶绿素测定仪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

1.4.2 枝条粗度、木质化程度及节间长度。9月30日,用游标卡尺测定枝条第1节中间位粗度和第5节中间粗度。用钢卷尺测定枝条节间长度。目测木质化程度。

1.4.3 冬芽发育饱满程度。目测冬芽发育饱满程度,是否有提前萌发现象等。

1.4.4 果粒大小、果粒重和含糖量。果实成熟采摘后,随机选取试验树和对照树上的20粒果,用游标卡尺测定果粒纵横径,用电子天平测定单粒重,计算出单穗重和单株产量。用VR-113型手持式测糖仪测定果实含糖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施用凹凸棒微生物有机肥的苗木,在生长初期,小叶片叶绿素含量在22.2%~25.2%,与CK的差别不明显。且在各处理点叶色表现不一致,观测点2的叶片色泽最深。但生长过程中逐渐表现出肥效,后期观测点2、3的叶色较深,叶绿素含量平均为46.7%,达46%以上,而CK的仅40.5%。试验点平均较CK高5个百分点,有明显的差异性。且根据叶片初发黄时间来看,CK的叶片初发黄时间在11月10日,各试验点的叶片普遍能较好地保持叶片绿色,观测点1初发黄时间在12月5日以后,较CK延后近25 d;而观测点2、3较CK延后了30 d。这对果实保持新鲜,延后到春节前上市有很好的保证作用。

2.2 对枝条粗度、长度及木质化程度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施用了凹凸棒微生物有机肥的苗木,枝条第1节的粗度分别为11.7、12.5、12.3、10.6 mm。试验点第1节枝条平均粗度为12.17 mm,较CK第1节的枝条粗度粗1.57 mm;其第1节的节间长度分别为11.5、12.5、12.5、13.5 cm,试验观测点枝条的平均节间长度为12.17 cm,较CK第1节的节间长度短1.33 cm。2项观测指标都有差异但不显著,总体表现出CK的枝条较细长,而试验观测点的枝条较为粗壮。

据对第5节枝条的测定,枝条粗度分别为10.2、10.8、10.5、8.2 mm,观测点第5节枝条平均粗度为10.5 mm,较CK增加了2.3 mm,试验观测点的枝条粗度较CK的偏粗壮。经差异性分析,施用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节间长度分别为12.5、12.8、12.2、15.5 cm,试验观测点第5节节间长度平均为12.5 cm,较CK短3.0 cm,试验观测点的枝条节间长度较CK的节间长度短,经差异性分析,施用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CK的枝条更为细长,而试验观测点的枝条较粗壮。

对同一观测点第1节和第5节对比发现,第5节较第1节偏细1.5、1.7、1.8 mm,平均差距为1.67 mm,有差异但不显著。而CK第5节较第1节明显变细,粗度差距为2.4 mm,差异达显著水平。试验观测点的节间长度,第5节较第1节长,长度差距分别是1.0、0.3、-0.3 cm,平均差距为0.33 cm,有差异但不显著。而CK的第5节较第1节长度明显增长,长度差距为2 cm,差异达显著水平。

2.3 对果粒品质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施用了凹凸棒微生物有机肥的苗木,果粒纵径分别为29.745、27.610、27.535 mm,试验点果粒纵径平均为28.3 mm,较CK果粒纵径长3.14 mm;其果粒横径分别为26.110、24.775、25.015 mm,试验观测点果粒的平均横径为25.3 mm,较CK果粒横径增加4.16 mm。2项观测指标都有差距并经差异性分析,达显著水平,总体表现出试验观测点的果粒较CK明显增大。

根据对果粒纵横径的测定,果型指数分别为1.14、1.11、1.10、1.19,试验点果型指数平均值为1.117,较CK(1.19)果型指数降低,果粒纵横径差距较小,表现出果粒趋于圆形,试验观测点果粒纵横径平均差距2.997 mm,与CK果粒纵横径差距(4.02 mm)相比,试验观测点的果粒纵横径差距较小,果粒更趋于圆形。经差异性分析发现,试验观测点果型指数与CK相对比有差异,但表现不显著,表现出果粒呈椭圆型。

果实单粒重分别为16.14、14.77、15.00、11.14 g,试验观测点果实单粒重平均为15.30 g,较CK的11.14 g增加4.16 g,经差异性分析,试验观测点果粒单粒重与CK相比有差异,表现显著。

试验观测点果实可溶性固性物含量分别为22.5%、21.5%、21.5%,较CK果实可溶性固性物含量(20.5%),分别增加了2、1、1个百分点,平均增长1.3个百分点。从表3可以看出,果实可溶性固性物含量与单粒重呈正相关,同等大小的果粒,含糖量越高,单粒重越重。

3 结论与讨论

3.1 对叶片色泽的影响

在天祝高寒冷凉区红地球葡萄设施栽培条件下,施用凹凸棒微生物有机肥对叶片色泽有显著增加作用。在生长早期,由于苗木可能受上年水肥条件及母体营养状况影响大,对叶片色泽的影响并不明显。在进入生长期30 d后,逐渐表现出叶片色泽加深。在生长后期,叶片保持绿色时间较长,发黄脱落时间推迟,这为保持果实在树体上较长时间的生长和新鲜度提供了营养来源,有利于果实活体保鲜,延后上市时间,提高市场售价。

3.2 对枝条粗度和长度的影响

对枝条粗度有增加作用,但不明显,对枝条长度没有显著增加作用。与施用常规肥料(尿素1 kg+磷酸二铵1 kg,全年共施肥5次)相对比,防止了枝条延长生长,这对防止枝条徒长、促进枝条木质化、增加冬芽的饱满度有积极意义。

3.3 对果粒增大的影响

对果粒增大有显著作用,对果型指数的影响并不大或者不存在明显影响。

3.4 对果实品质的综合影响

对果粒单粒重有显著增加作用,可溶性固性物有显著增加作用,这对提高果实品质有积极意义。

4 参考文献

[1] 祁俊堂,王吉金.高寒冷凉区日光温室红提葡萄一年生苗冬剪高度的确定[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8(5):42-44.

[2] 祁俊堂.高寒冷凉区设施红提有杆双臂“Y”型架整形修剪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5):28.

[3] 常永义.冷凉干旱区日光温室红提葡萄优质高效延后栽培技术[J].中国科技成果,2006(24):62.

[4] 常永义.冷凉地区红地球设施栽培迟采技术的研究[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5(6):22-24.

[5] 王海波,王孝娣,王宝亮 ,等.中国设施葡萄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09(5):61-65.

[6] 高东升,李宪利.我国葡萄设施栽培的现状与趋势[J].葡萄栽培与酿酒,1997(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