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渔业发展新形式研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促进水产品深加工的纵深型发展,推动产品出口
我国水产加工业迅猛发展,水产品加工、加工企业发展、加工产品的种类和产量、加工技术及装备建设发展等成效显著,水产加工品的质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包括渔业制冷、海洋保健品、冷冻制品、鱼糜、罐头、熟食品、干制品、腌熏品、鱼粉、藻类食品、休闲食品和海洋药物等系列加工产品的体系己经形成,是推动我国渔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水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水产品加工比例、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与世界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据FAO统计,世界水产品鲜销比例占总产量不足25%,75%左右是经过加工后销售的,而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比例很低,仅占总产量的30%左右,其中淡水水产品的加工比例更低,加工比例不足5%,鲜销比例超过95%,严重制约了我国渔业的生产发展。另外,水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设备简单、自动化程度低、精深加工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也显著存在。在水产品加工过程产生的副产物的价值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大多用来生产饲料鱼粉。
广东是水产大省,水产品出口量居全国第二,是沿海渔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海南省近几年重视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了水产品加工出口业持续大幅度增长。结合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的情况,促进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增加渔民收入和提高水产品加工企业效益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为发展水产品加工出口,应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第一,政府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扶持加工企业的发展,积极招商引资,不断扩大水产品加工出口能力;第二,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制定严格并行之有效的质量体系和标准,同时,加强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的培训和引导,提高水产加工产品的质量;第三,积极推动、引导和组织加工企业成立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和应对国际市场反倾销;第四,打造渔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产业化水平。
2环南海地区渔业发展新模式
2.1建立南海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深海网箱相较于传统的捕捞方式更安全,经济效益好。提倡深海网箱养殖,能够实现快速养殖、绿色养殖。对于环南海地区的渔民,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政策引导,转变传统渔民生产方式,由捕转养,带动他们再就业。依靠南海良好的温度条件和水质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型水产养殖业,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养殖方式。建立渔业科研示范基地,推进“科研项目+渔业生产”的合作方式,加快建立新品种繁育实现科学养殖示范基地,也为未来三沙渔业资源养殖和环境保护打下基础,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海洋有重要意义。
2.2南海渔船捕捞新模式南海外海海域蕴藏极为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渔业资源潜在量有几百万吨。目前,我国海洋捕捞产量中多属近海捕捞,外海远洋捕捞所占比重较少,且多采取消极开发和单一利用模式。拓展外海远洋捕捞,才能减轻近海渔业资源压力,维护渔业生态环境,确保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南海渔业,是实现南海绿色崛起的应有之义,也是捍卫国家南海和服务国家南海战略的必然要求。
2.2.1培植龙头企业,打造远海船队。实施集团发展战略,通过政策的激励及扶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资产为纽带,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界限,通过兼并、联合、重组、控股、买断等方式,组建大型渔业企业集团,打造海洋与渔业领域的“航空母舰”,重点发展远海渔业龙头企业,形成远海捕捞的旗舰,带动沿海市县渔船向远海开发,推动海洋渔业尽快上规模、上层次,实现远洋捕捞产业化。从中央到地方给予政策性的倾斜,通过柴油补贴、南沙捕鱼特许等,组织大型渔船常年赴南沙作业,并根据捕捞作业方式,进行编队,成立渔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海洋经济,耕海护疆。
2.2.2开发南海,推广“大型船队+捕捞补给船队”的作业模式。开发南海外海渔场以渔港建设、南沙补给与捕捞船队组建为切入点,打造5~6个补给功能、旅游功能齐全,产业链完整的渔港经济区,推动远洋渔业向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并向海洋产业延伸,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奠定基础。根据外海远洋捕捞的需要,建立“大型船队+外海专业补给船队”的作业模式,为大型船队和散户渔船提供油料、淡水、生产生活必需品补给以及收集、运销捕捞水产品等服务,打造“海上移动补给平台”,解决了渔船的后顾之患。这种作业模式有助于提高水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渔民“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的积极性。
2.3实施人才战略,培养新型职业渔民海洋渔业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海洋渔业产业化是现代渔业经营方式,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于新型职业渔民的培养。第一,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渔民参与”的原则,健全政策激励和扶持体系,将一批先进实用的养殖,捕捞和加工技术直接传输给渔民、渔户,使科技成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推广和运用。第二,结合实际,从渔民所从事的行业领域、劳动时间、生产经营规模、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认定,并作为培育和扶持的依据。加大对渔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建设围绕渔民捕捞、养殖技术培训,实施渔民绿色证书工程及渔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拓宽培养渠道,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和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模,广泛开展养殖大户、家庭渔场经营者和合作社带头人等培训,同时给予政策扶持,吸引和支持高素质人才共同发展海洋渔业。
作者:潘兴蕾于文明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