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分层次教学策略实施刍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分层次教学策略实施刍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策略,它不是教育的目的。有教无类的原则和因材施教的策略并没有根本性的矛盾。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这体现了教育公平;但如果不承认学生之间明显的差异,在实施教育时不看对象、条件采取“一刀切”策略,就无法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进步,造成学生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好,有的吃不了的局面。教师顾此失彼,教学陷入低效甚至无效的怪圈。就学困生来说,采用无差别的大锅饭式的教学模式,肯定远离了他们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根本没法做到教学对他们的“适性”、“适时”、“适量”,他们消化不了,又怎么会有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又怎么能得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呢?总之,方法适当,学生人人受益;方法不对,人人受害。因此,只有坚决采用分层次教学策略,才能达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让每一个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一个班级内实施分层次教学是一项完整的工程,涉及到的教学环节很多,但最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则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这个环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检测等方面的分层次,都要聚焦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次教学应该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能融为一体的、生动的、自然的、经常进行的。

首先,教师的自觉最重要。我们应该牢牢树立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适性”、“适时”、“适量”的教学,追求教学的高效。如果教师有了这个强烈的思想指向,自然会渗透到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动、每一个教学步骤、每一个教学细节中去,在课堂上时时处处都体现出来。前一段我到福州听了外省来的几个特级教师讲的六节语文课,就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他们初来乍到,对学生完全不熟悉,然而却能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水平层次采用不同的策略予以合适的个别指导,仿佛信手拈来,但又那么巧妙有效。比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对读得结结巴巴的,老师马上鼓励他再流利地读一遍甚至几遍;对读得流利的,老师就要求他要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其中有一个学生,北京的程翔老师还要求他到台上朗读诗歌,并且请他做几个肢体动作加强抒情力度;学生感到拘谨,程老师就亲自示范边比抒情动作边朗读,一直到这个学生勇敢地完成了这些要求为止。这几个名师在采用不同教学策略指导不同学生时,完全没有事先的预设和刻意的痕迹,但是,该扶的扶,该推的推,该放的放,一切显得那么自然那么从容。正确的思想意识支配正确的行动,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目的,行动上就必然会去采用分层次教学策略。像上海来的郑桂华老师上课时很少采用泛问全班的方式,而是采用整排提问的策略,就是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失去锻炼和表达的权利。老师心里的牵挂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当然都会受益;否则,某些学生就会近在老师眼前却远在天边了。

其次,是教师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对班级的学生要有一个大致的阶段性的分层站队(不可能完全精确,因为这里充满变数),明的、暗的都可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同中有异的学习要求,如同样是要求自学课文,我要求学困生学会提疑,优等生学会发现,其余人自由决定任选一种。起初有些学困生还不习惯找疑,我就让其他人用“疑”来“轰炸”他,让他感悟找疑的重要性,并现场得到一些方法的指导。又比如,我要求优等生在课堂上思考回答的敏捷性、完整性、深刻性要达到相当的水平,并经常为此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随机检查和评比。有时对他们采用“多次追问法”穷追猛打,逼他们深入钻研。目的就是不让他们把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到普通同学的档次,让他们能保持一股激昂向上的动力。拿复习检测来说,教师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要求优等生复习10题,那么中等生就布置7题,学困生就5题;小测或单元考试时可按照这个标准灵活评分,把大一统的评价改成按学生的层次分类评价。这对学困生尤其有好处,因为降低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可以缓解或消除他们的厌学惧学心理,增强自信心。对优等生,老师们还可以在考试时采用设置附加题等方式去进一步提高要求(当然也鼓励其他学生做附加题)。

第三,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学生,教师都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当然要用不同的方法。上课时有的老师对趴在桌上打瞌睡的学困生只会用批评的方法,其实最好的方法是上课时找到让他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任务布置给他,比如让他上台表演课文片断,批改同学的错别字啦,或者他较擅长的其他一些任务。对学困生要多给机会(不要为了赶进度把他们遗忘掉)。对中等生、优等生,则要多鼓励挑战,如“你能不能读得像中央电视台的××那样好?”“你能不能比××同学发现得更多?”,把他们内心里不服输的意念激发出来,这样他才能前进。或者让他准备把小组其他三人的讨论意见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我以前对中等生采用不少灵活的策略,其中一种是,先对某个中等生进行作文个别辅导,再把他的优秀作文拿到课堂上当范文让全班学习。可以想象,这对他的鼓励和帮助有多大!

第四,培养习惯指导方法,策略也要有所不同。教学时要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只赶教学进度。对不同的学生也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如高一郑木霞老师教B班的化学,她采用示范、讲解、指名板书当场批改、编口诀等方法,进行了思考演算习惯等方面的细致训练,扶得非常到位,效果不错。又如北京的程翔老师在福州上观摩课时,先叫一学生推荐一个人出来朗读课文,那学生就推荐了班里一个朗读高手。令听课的众多老师没想到的是,程老师却问这个推荐者“你自己朗读的水平怎么样?”该生回答说:“还可以。”“那你怎么不推荐自己来读呀?”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下,这个学生终于应承并充满自信地完成了朗读任务。我想,程老师的这个举动,就是在培养这个中等生敢于当众锻炼展现才华的习惯,在强调创新个性的今天,这种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影响学生一辈子。

在指导学习方法时也要“量体裁衣”,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策略,如教学生找议论文论点时,可以只教学困生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如看文中主要事例的论证指向,找开头结尾段的中心句;而优等生则要指导他们从论题、论据、论证诸方面进行全面验证。如果对学生的个人特点更了解的话,还可以进行更适合他本人的方法指导,效果会更好。

第五,做好组织教学工作,促进各层次学生的融合。课堂教学要经常鼓励学生互相之间展开竞争,发扬少年好胜心强勇于进取的精神。我常采用一次提问同层次的两个男生两个女生的做法,进行男女生同层次之间的竞争;各小组讨论后我都要请几个小组汇报,留出时间让小组长评点组员的正误,让其他小组评价这几个小组的高低……进行这些组织教学工作,目的就是制造“鲶鱼”效应,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通过竞争促进个性的形成和群体的发展。个体和群体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个体的发展,群体就失去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反过来,群体的发展,又促进了个体的发展。所以我们还要促进各层次学生之间的融合。我们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除了确定“主角”外,还得将其他层次学生都“拉”进来,务必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做,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看客。像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像学困生提疑时,让优等生来解疑;优等生谈“发现”,让其他人记录和评论;让大家的大脑始终都在思考之中;使他们的思想能经常在沉思、交流、碰撞、激荡之中互相影响、互相启迪、互相激励,从而促进集体的融合。这样,就可以尽力缩小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让群体产生新的飞跃。如我校陈静华老师,组织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各种活动场所细菌存量的调查探究,在小组内学生优势互补,全体发展,就比较好地体现了互相融合的团队精神;英语老师黄慧婷老师在班级里面组织了高低搭配的“一帮一”学习小组,课堂上某一个同学答得不理想,就请他的搭档“支援”。郑赞阳老师让学生合作疏通文言文文句的做法也不错。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总之,课堂教学应从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人本教育的宗旨出发,承认层次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内都自觉采用分层次教学的灵活策略,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把握好分寸,做到有分有合,鼓励挑战,倡导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并逐步缩小学生层次之间的差距,实现整个班级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