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要素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要素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创新是区域经济不断增长重要“助推器”,要素集聚的创新效应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发现人力资本、劳动力和物质资本呈集聚状态,且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劳动力集聚和物资资本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人力资本的创新效应最小。

【关键词】要素集聚 区域创新能力 空间差异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创新是区域经济不断增长的重要“助推器”。同时,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种特有的资源配置方式,要素集聚更是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和基础。要素在空间的集聚导致生产的区域集中,不仅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规模的扩大,其区域创新效应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张幼文(2007)指出要素集聚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并把要素集聚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联系起来。刘军等人(2010)则从制造业内部各细分行业的角度考察了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是否存在行业间差异。周万生(2007)阐释了人力资本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区域环境创新能力的关系及其作用和影响。左言庆(2012)着重以青岛工业园区为案例进行了要素集中程度以及要素集约利用的测度,并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要素集聚情况进行评价。齐亚伟(2012)系统阐述了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机制,并从时空的维度揭示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

二、要素集聚及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

(一)要素集聚的测度

本文选取人力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本三种生产要素,从密度、空间分布等方面对其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其中,人力资本采用受教育年限的方法计算,根据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5个层次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以及对应的受教育年限0年、6年、9年、12年、16年加权得到;劳动力集聚程度采用年末从业人员的地域密度来衡量;物质资本采用永续盘存法得到,以张军等(2004)的计算方法和结果作为参照标准,并将其折算成以1990年为基期,在此处分别除以各省年末从业人员以及各省土地面积,求出人均物质资本和物质资本密度两个指标以此衡量物质资本集聚程度。

(二)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

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空间的不均衡分布,有可能造成创新能力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本文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东部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浙江、河北、广东、福建、江苏、海南;中部包括安徽、河南、内蒙古、山西、江西、陕西、湖南、湖北;西部包括新疆、宁夏、、贵州、青海、云南、甘肃、广西、四川(四川与重庆合并);东北部包括吉林、辽宁、黑龙江。并采用Theil系数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

其中,表示总差异,表示区间差异,表示区内差异,表示区域个数,表示第个区域的专利申请数占全国专利申请数的百分比,表示第个区域的R&D人员当量占R&D人员当量的百分比,表示第个区域的第个省份的专利申请数占第个区域的专利申请数的百分比,表示第个区域的第个省份的R&D人员当量占第个区域的R&D人员当量的百分比。

本文进一步的将进行分解为东部区域差异。

本文根据公式对2000-2013年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程度进行测度,结果如图1 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东北部的区间差异相对于其他区域差异明显较小,这可能是由于东北部省份只有3个,而且这三个省份联系较为密切造成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虽然比东北部差异大,但三者差异接近,并且略微有些波动,只有东部地区差异起伏很大,这说明东部地区各省经济发展较其他三个区域相对不均,政府可以推出相关政策使其差异缩小。对于区际差异,总体来看处于下降的趋势,说明中国东、中、西、东北部地区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人们生活差距越来越小。

三、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为了反映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本文使用专利申请量代表区域创新能力,选取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密度对数值以及劳动力密度对数值作为创新能力的解释变量,同时将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投入以及制度创新作为控制变量。由于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本文将两者相比,得到一个新的变量劳均研发资本。样本为我国2000-2013年内陆30个省市(重庆与四川合成一个省市)。

为避免之后的回归中出现“虚假回归”问题,本文采用LLC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以及Fisher CPP检验对上述各个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各个变量均通过了一阶单整,并且其显著性水平大部分在1%,只有个别在5%或者10%上。随后采用Pedroni协整性检测方法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协整检验,结果显示模型存在协整关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分为随机效应模型以及固定效应模型,本文利用Eviews7.0对其进行是否为随机模型的检验,结果模型都拒绝了模型为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截面加权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1可知,劳均研发资本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是创新的基本要素,其投入会导致创新能力的提升。人力资本、劳动力集聚以及物质资本集聚都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之前的猜想相应,其中物质资本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最大,表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创造及提升仍主要依赖资本投入,人力资本对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

四、结语

本文选取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三种要素,分析其集聚程度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要素及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都呈现不均衡状态,我国东部地区创新差异大并且波动强,西部、中部、东北部的创新差异明显较小。且人力资本、劳动力集聚和物资资本集聚都对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人力资本对创新的提升作用最小。在劳动力以及物质资本都相对无法变动的情况下,应合理颁布教育或者企业政策,发展人力资本,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特别是在人力资本集聚偏低、但是劳动力集聚程度较高的安徽等地区域,应该更加重视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幼文,梁军.要素集聚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J]. 学术月刊,2007,(03).

[2]刘军,李廉水,王忠.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J]. 科研管理,2010,(06).

[3]周万生.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四川大学,2007.

[4]左言庆.要素集聚视角下的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

[5]齐亚伟.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D].江西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