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设情境,优化科学课堂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设情境,优化科学课堂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便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主动深刻,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也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设疑生趣,营造自学情境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在每次探究前精心设计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无数个为什么,急于寻求答案。成功材料的设计和教师恰如其分的诱导,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地探究新知。如《电磁铁》一课,上课开始,我用一个小魔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在实验桌上放一个小纸盒箱子,在箱里放了一个磁力较大的电磁铁,箱子上面放一小铁片,在未接通电流前,请两个学生到前面拿小铁片,结果很容易拿起铁片。接通电流后,我假装施展功力(实际上已给电磁铁接通电流,电磁铁已经产生了磁性,把箱子上面的小铁片牢牢吸住),再请两位学生到前面实验桌前拿小铁片,结果是拿不动。这是为什么呢?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揭开这个秘密,就会自觉积极地投入到探求研究中。

二、提供材料,创设探索情境

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思维已被激发出来,把自己的行为指向本课教学目标,教师的作用便是引导、点拨、铺路。这时教师要将精心设计好的“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有利于在探索的情境中概括出自己的结论,主动获取知识。如《果实的共同特征》一课,教师可事先让每个学生准备苹果和梨各一个,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然后动手解剖,观察苹果和梨两种果实的构造,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懂得果实共有的特征都是果皮和种子,结论就自然而然地在动手过程中归纳出来。如教学《弹性》一课,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左手把竹片的一端按在桌上,右手把竹片的一端往下压,竹片受到手的压力时会弯曲,当压力慢慢减小时,竹片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然后让学生把实验材料换成钢锯片,也可看到一样的现象。因此,学生懂得了物体受到外力时,它的形状或体积发生了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了原来的形状和体积。这样的性质叫弹性。这时教师又继续问:刚才我们做了几个物体有弹性的实验,当你们对物体施加压力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是否感觉有一种阻碍物体改变形状或体积的力?接着让学生再用弹簧实验一次,进一步感受弹力的存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到当弹簧受到外力,长度发生变化时,弹簧同时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弹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主动认知的能力,又养成了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三、学玩并举,创设乐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运用操作实体、自然故事、实验演示、做游戏等教学手段,创设出各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使其获得知识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外加的乏味劳动,而且学生总是兴致勃勃不知疲倦。例如,在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一部分时,我安排了两个实验:实验一是瓶托水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将一块纸板盖在杯口上,中间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松开按纸板的手;实验二是注射器实验,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用橡皮堵住针头口,向外拉活塞,然后分析讲解这两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点,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这种压力是空气的压力。在地球的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千米~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层厚厚的空气叫大气。把这种空气的压力叫大气压力。在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启发,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的兴趣,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利用电教,创设直观情境

由于科学课涉及知识领域较宽,有天文、地理、生物、人体等方面的知识。在这样一个大千世界里,只靠观察实验等常规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而把电教手段用于教学中,使客观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达到充分感知的目的。由于录像手段能突破时间、空间及教师口头不易表达的局限,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更生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春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把握春天的突出特点,给学生放映一段春天景色的录像片,同时配上《春天在哪里》的歌声,创设了特定的课堂气氛,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心通其义,一下子就把嫩绿的小草,鲜艳的花朵以及各种小动物同春天紧紧联系在一起,对春天有了总的感受和总的印象。

此外,在教学《太阳系》《无限宇宙》时,放映科教片《星球世界》片段,让学生了解九大行星运行轨迹以及银河全景;在教学《火山》一课时,放映《火山奇观》片段,让学生仔细观察火山喷发的真实景象,这些都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

五、教学相长,创设“和谐”情境

教学是师生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性和思维的交流。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师生平等合作相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不仅智力因素得以发挥,而且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可以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互教互学的观点,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畅所欲言,取长补短,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这样,既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又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和信息交流,增添课堂教学的和谐气氛。

参考文献:

曹丙林.创设问题探究情境,优化科学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