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大学需练好内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大学需练好内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面对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纷纷出国上学,中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不足问题前所未有的突出。解决竞争力不足的问题靠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无济于事,只有从内涵上扎扎实实地练好内功,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根据日本和新加坡的经验,如果中国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能够拿出申奥运的精神,中国大学提高竞争力指日可待。

关键词: 国际竞争力 中国大学 出国留学 急功近利

当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工作。然而,我国的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高等教育面临行政化严重、功利倾向突出、竞争力不足的严峻形势。

一、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竞争力不足的严峻形势

2010年10月,美国43所高校在北京举办高等教育展。43所高校中,尽管有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这样的名校,但以三流大学居多。不只美国,近几年,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各类高校纷纷登陆中国各地招生。不仅名校,一些三流的大学,甚至短期培训机构也加入这个行列,一时,中国高等教育市场成为国外大学争相分割的“唐僧肉”。再看国内,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国外上大学。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21.1%。另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消息,2010年我国自费留学生突破30万。目前,送孩子到国外上大学成为我国一些条件较好家庭的首选。

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竞争力下降的严峻考验。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0年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中,北大、清华分列50、56位;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公布的亚洲200所最佳大学排名榜,北大、清华分别排名12、16位。而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2009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北大、清华甚至连前200位都没有进入。北大和清华尚且在世界高校排名中最高到50的位置,在亚洲沦为二流,中国大学的竞争力可见一斑,无怪乎有人把中国教育与男足相提并论。

二、提高竞争力,急功近利无济于事

面对国外大水般的进攻,中国的大学扛不住了。尤其是国内一流大学纷纷想办法积极应对,以解决这种优质生源外流的危机。2010年夏天,高考刚刚结束,清华、北大急匆匆派人到各地与高分考生一个个接触,不惜采用游说、请客、提高奖学金数额等手段动员高分考生报考本校并与意向学生签订预招协议。

可是,招生时的主动出击和利益诱惑作用有限。学生及家长们有他们的理性选择,如果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不高,不能赋予学生多少知识储备,不能给学生带来就业竞争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只靠眼前的一点物质利益的吸引是无法招到学生的。尤其对于精英意识强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家长来说,只要孩子将来有一个好的前途,他们并不在乎经济上的一点得失。

我国大学试图走出窘境的另外一条路是改变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评价体系。2010年10月10日至12日,复旦大学召开了“2010年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暨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国内顶尖大学与澳大利亚8所知名高校举行世界一流大学研讨会。与会大学围绕“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展开了深入探讨。我国的一些校长和学者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长期处于学习、模仿、追随西方的状态表示不满。有的校长表示,中国大学如果不摆脱这种外部价值观的统治,发展中国自己的大学,就很难改变其依附和从属的地位,而站在世界知识体系的中心和前沿。他们认为,中国的大学应该是独立自主的大学,应该独立于西方设立的规范和限制,坚守和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特征,而不应该向世界一流大学“鹦鹉学舌”。

不可否认,中国大学有自己的文化特征,追求大学的中国特色没有错,然而借中国特色替代西方标准来突出中国大学的水平和实力,借以改变中国大学的从属地位有自欺欺人的嫌疑。大学有文化的差别,可各国大学承担的社会功能是相同的,指导和约束大学行为的大学精神也是一致的。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说,世界一流大学是有标准的,但各国可以有不同的模式。过于强调大学的民族性,忽视大学的共同性不利于中国大学办学水平的提高,更无助于提高我国大学的全球竞争力。试想,没有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缺乏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不能获得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大奖,无论中国大学用什么标准,把自己推举得多么高,中国民众和世界学术同行都不认可,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无异于掩耳盗铃。

目前中国大学要做的并不是急于建立中国标准,提高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得到国际高等教育界和国内民众的认可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

三、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大学需练好内功

提高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竞争力是大学的综合实力的体现,它包括大学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筹款能力、毕业生就业能力等多项能力,每一项能力的提升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大学竞争力的衡量指标来看,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需要有领先世界的科研成果,较高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很高比例的社会一流生源报考等指标。这些指标达到任何一项都绝非易事。不仅如此,大学竞争力还受大学的实验室、图书、设备等物质条件影响,受大学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人的因素制约;既与大学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相联系,又与大学的办学定位、发展战略及大学的组织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牵涉如此诸多的因素,提高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不经过长时间的调整不可能完成。因此,中国大学要提高国际竞争力,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不可急于求成,需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长期的心理准备。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教授2010年在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时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甚至都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

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但如果我们举国上下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办学水平,数十年内提高大学的国际竞争力还是有希望的。我们的邻国日本就是一例。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高等教育与中国在同一水平线上,甚至向中国学习。明治维新期间,日本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倾全国之力办教育。政府把文部省的经费使用和投资放在各项事业的首位。为了提高师资质量,1873年,日本用全部教育经费的40%来聘请外籍教师,用教育预算的18%来支付公费留学生的费用。仅东京大学,1877年,聘请外国教师的费用即占该校预算的三分之一。被聘用的外国教师在日本都得到了非常优厚的待遇,他们的月薪大多相当于日本部长的水平,最高者为每月2O00日元,相当于当时太政大臣月薪的2.5倍(胡建华,《战后日本大学史》),正是通过倾尽全国之力的奋斗,日本高等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国际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具备了与西方大学并驾齐驱的实力,如今,日本的国立大学已经产生了18位诺贝尔奖得主。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也是在政府干预下,利用十几年的时间内使高等教育获得了很大的提升,目前,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亚洲属于一流大学。

有鉴于此,我国高教界人士有人呼吁“中国要用申奥运、办世博的精神办大学”很有道理。如果我国拿出日本当年那样的精神办大学,中国大学提高国际竞争力就是完全可能的。论经济实力,我国目前具有仅次于美国的国内总产值;论科技、论人才,我国在很多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比起当年的日本、新加坡,我国的条件不知好多少倍。客观上讲,实现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我们不是没有条件,也不是没有机会,我们缺的是这种拼搏精神和踏踏实实办学的作风。正如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所说,与70年前的西南联大相比,如今中国大学建设发展的条件、资金显然都大大超过当年的西南联大,但今天中国大学的地位和影响力仍然难以超越当年西南联大。中国大学在学术领军人物、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时下,中国大学非常需要一个自由、纯朴的环境,需要重归象牙塔。在象牙塔里,大学能够远离功利的纷扰,成为吸引专心做学问的老师、专心求学的学子的场所;在象牙塔里,师生们能够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许智宏教授曾指出中国一流大学走向世界舞台的必由之路:在当今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必须倡导和践行返璞归真的大学文化,大学展现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和文化精神,才能与其声誉和社会期望相适应,并让世人受到鼓舞,感到希望。

就像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一样,中国大学需要十几年、几十年苦练内功,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跨入世界一流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夏仕武.从战略要素整合的角度看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

[2]郭芬云.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高等教育现代化历史经验浅析[J].教育史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