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说不完的峻巴渔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说不完的峻巴渔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曲水县地处拉萨河下游,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为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在到曲水之前,我听到过这样一首歌:

船向江心划去,

请龙王不要降罪;

人生我行我素,

不要受命运的摆布。

这首歌出自峻巴渔村,唱这首歌的人就是峻巴村的渔民。很早以前,我就想认识这些淳朴、勇敢的渔民,想见识那里神秘而独特的渔村文化。

乘船进渔村

2007年夏天,我终于完成了心仪已久的峻巴之行。

这天早晨10点半,我们乘坐渔村专门派来的牛皮船从“两桥一涵”工地下水,向对岸的峻巴村驶去。

在蓝天丽日的映衬下,牛皮船平稳地滑行在拉萨河上。可当船在江中急流里摇晃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眼前的拉萨河不知怎么变得凶暴而桀骜不驯。原来,由于连续多天的强降雨,拉萨河水非常浑浊,江面陡然开阔,流水量加大。小小的牛皮船在这条雄浑的“高原神江”上像一叶飘零的树叶显得那么弱小而不堪一击,人在这种情况下觉得自己是孤独而无助的。

船夫好像猜到了我们的心思,当船行至江心的时候,他们把同行的两条船用绳子捆扎在一起,两位船夫分别坐在船头、船尾,奋力向前方划去。

村长讲的故事

走进峻巴村,我没有嗅到鱼腥气,倒是感觉隐约闻到一种皮革浸泡的淡淡气味。来迎接我们的尼玛村长介绍说,这是因为渔村每年大量使用皮革造船,做皮具手工艺品的缘故。和很多地方一样,渔村往往也都是“船村”,只是在,是用牛皮造船而已。

我问村长这里每家每户都有渔船吗?

村长说,峻巴村有60多户人家,有渔船80多条,有的人家有两条甚至三条渔船,就是最穷的人家也少不了一条轻便小舟用于日常的捕捞和运输。

“那您知道峻巴渔村什么时候有了打鱼、造船的历史”?

年轻的尼玛村长谦虚地说:“我们渔民没有文化,很多事情说不清楚。听老辈人说我们的祖先叫扎坚赞巴,扎坚赞巴的儿子叫帮列赞巴,他们的事迹出现在藏戏《诺桑王子》中。在《诺桑王子》开场戏中有一段猎人和渔夫的对话,猎人问渔夫:请听着,坐牛皮船的好汉,你为何划着渔船到这湖上来?你知此湖叫什么?你知此地叫什么?好汉你的名字叫什么?请你快快报上来。渔夫答道:请站在湖边的8岁男童听我言,我乃水龙王的化身,我来自南方,来自南方仁丹王国的属下。家中贫困老父去要饭,我追随着父亲的足迹到此地。此地为北方的昂丹,此湖为白玛拉错(莲花圣湖),我名叫帮列赞巴,我父名扎坚赞巴,老父因贫病去世,命中注定我绕湖边打鱼为生。饿了吃鱼肉,渴了喝鱼汤,我乃此地渔民的祖先”。尼玛村长说,峻巴的渔民们相信这个传说。因为村庄附近至今还有一个叫白玛拉错(即“莲花圣湖”,的小湖泊。

那天和我们一同到峻巴的还有曲水镇前镇长次旺金美,据次旺镇长介绍,峻巴村村民2006年的人均收入为2700元,是曲水县一镇九乡114个村庄中人均收入最高的地方。

为什么他们的收入这么高?次旺镇长说,竣巴村有360亩农田,只要年景正常,完全可以保证粮食自给;另外,打鱼收入约占全年总收入的60%,牛皮船运输收入又占全年收入的10%,还有皮具制作手艺,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峻巴村的人均收入已经连续多年位居曲水县之冠。

像是为了印证镇长的讲解,几位村民拿来了用皮革精制的糌粑袋、茶叶袋,向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热情兜售。

其实,他们的手工皮具除了做工精细的糌粑袋、茶叶袋,还有各种皮绳,用鱼皮制造的(全独一无二的)“达玛如”鼓等。

从村民们脸上的表情和神态看,岂止“衣食无忧”,每个人都显得那么精神和健康。如今的峻巴是个兴旺而富裕的新型渔村。

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峻巴的丹增大爷

在各地采访,我特别信赖那些善良而睿智的藏族老人,来自他的信息让我觉得可靠而踏实。在峻巴,我要求拜访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渔民,热情的达穷副村长带我去拜会了今年80岁的丹增大爷。

丹增大爷是土生土长的峻巴人,一生没有离开过峻巴,他上半辈子打鱼,下半辈子造船,是峻巴有名的“活档案”。在我们的恳求下,丹增大爷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他说,人呢,干什么都得有点绝活。别人看来江上打鱼很危险,只要掌握了技巧,其实并不难,猎人打猎要跟着动物的踪迹走,打鱼也一样。经验丰富的渔夫根据水纹、波浪,鱼群游动的速度,可以准确判断鱼群的规模和大小。鱼群今到哪里明天到哪里都可以算出个八九不离十。

丹增说,峻巴渔民打鱼只允许使用渔网捕捞,其他像炸鱼、毒鱼等都是严格禁止的。

渔民的渔网以前只允许用毛线织,分三股、五股线,分大眼、中眼、小眼。但就是在用小眼网打鱼的时候,只要捞上来的是小鱼小虾,都要立即放回河里,绝对不允许做让鱼类“断子绝孙”的事。

峻巴渔民还有夜里打鱼的传统。那时候,渔民拿着火把往水中一照,鱼群往亮光处聚拢,渔民把渔网一撒,一般是不会空手而归的……

在曲水,我们听当地干部赞不绝口地谈论峻巴的渔餐,我请丹增大爷介绍一下峻巴人的吃鱼习惯。

丹增大爷说,峻巴鱼餐主要有这几种做法:煮、炸、蒸、熬鱼胶,还有风干和生吃。最受欢迎的是生吃鱼浆。在峻巴,渔民出水随身带着调料和糌粑,打鱼上岸后,就地剥掉鱼皮,在案板上把鱼肉剁成浆,撒上调料,和着糌粑一起吃,那是一种上等的美味。我们知道,鱼肉的营B价值很高,而糌粑又是一种高档的粗粮,长年食用纯天然绿色食品,把峻巴人养得个个身强力壮,很少生病。这里最好吃的鱼叫胖胖鱼,河里还有胡子鱼、尖嘴鱼、花鱼、鲢鱼、土鱼、白鱼等。现在,渔民把大部分鱼直接拉到拉萨的市场,卖给四川的鱼老板,由他们把其中部分鱼空运发往成都等地。鲜活胖胖鱼在成都市场上每斤从来没有低于30元,这让峻巴人非常骄傲和自豪。

我请丹增大爷讲讲自己的身世。丹增大爷笑了:“我有什么好讲的?按照渔村的古老习俗,15岁以前不能上船打鱼,只能在江边用铁钩钓鱼,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光着屁股在江边的树林中度过的。

15岁以后上船,我跟大人们到过打隆强巴林等地的市场卖鱼,从这里下去是顺流直下,非常轻快。可是上来就难了,那会儿没有汽车,我们必须自己把八九十斤的牛皮船从泽当背到峻巴。

打鱼的路就更远了,年轻的时候我到过错那,到过萨嘎,到过热振藏布,到过桑日。每年4月15日,还要到拉萨支差,在龙王潭里划船行舟,给贵族老爷们解闷子。

1953年进藏,到了我们这一带。有一天我背着渔船遇到几位带枪的军人。我没有见过新式步枪,他们也没有见过牛皮船,迎面相撞双方都吓了一跳。后来知道是渔船,他们好奇地这里敲敲那里摸摸,可亲热了。

“老汉我今年80岁,年纪大了,打不动鱼了,我就在家里做牛皮船。做完自己家里的,接别人的订单,收入足够全家人开支,应该庆幸的是我赶上了这样一个好时代。”

临别时,我向丹增大爷请教最后一个问题:“在有些地方,认为打鱼是杀生行为,有人说杀一头羊或一头牛也就是一条命,但母鱼的肚子里有一万条鱼卵,杀了一条鱼等于杀了一万条生命,罪过是很大的。佛爷要怪罪的,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些说法的呢?”

丹增大爷断然否认了杀生的说法,他说:“谁说我们杀生了?就算是杀生,佛爷也不会怪罪峻巴的渔民。”

我们愿闻其详。于是丹增大爷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最初,鱼是漂在天上的,就像鸟一样。你没看见鱼身上的鳍吗?就是鸟的翅膀退化的结果。那时候,天上挺乱的,星星上、云层里,到处都有鱼的身影。由于鱼群太大,遮住了太阳的光芒,因此,佛祖降旨把鱼群打进水中,让他们在水里生活。但是,由于鱼群繁殖过快,鱼又生性调皮,堵塞了河道,引起洪水泛滥。没有办法,为了平衡生态,佛祖只好安排一部分人来打鱼。我们峻巴人的祖先就是这样成为第一代渔民的。”

老人的故事把大家都逗乐了。

2006年元月,一条公路通向封闭的渔村,峻巴的渔民第一次见到汽车开进村里,带来了大量的游客。旅游业的兴旺使峻巴的藏鸡、皮件、鱼肉突然成了畅销货,游客的表情是轻松而满足的。这时候我想如果他们有机会听到丹增老人的身世和他讲的故事,也会把它当作峻巴的“特产”乐上一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