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面花与地方文化――以华州花馍为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面花与地方文化――以华州花馍为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面花艺术传承久远,其种类繁杂,多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其中关中地区的华州花馍被视为研究秦东文化与虎文化的“活化石”,被广泛运用于民间节日及人生礼仪的各个场合之中。它与古代的祭祀制度、社交文化息息相关。本文将重点阐释华县面花的发展轨迹、其功能与特点,并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其符号含义以及其所体现的地方文化特点及其目前的创新与发展现状。

面花艺术地方文化华州花馍

1华州花馍的发展轨迹

1.1华州花馍的起源

面花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早的面花艺术便是“华州花馍”。可以说从小麦生长在关中这片土地上开始,制作面花便成为了北方地区的文化特色。据《左传》记载郑桓公曾食用了由民间妇女制作的花馍后惊叹不已,这种花馍既保持了小麦本身的麦香,颜色洁白干净,又能够捏成不同的形状,便提议将这种手工艺品代替马羊等活物用来祭祀,食用的同时又起到娱乐祭祀的功能,慢慢地这种用途流散开来,成为民间节日及人生礼仪等重要场合的祭祀用品。

华州花馍是面花艺术的源头,在此之后才渐渐发展出“渭南合阳面花”“山东阳泉面塑”等。各地对面花的叫法不一,但只有华县的面花才能叫“花馍”,因为它是在蒸制馍之前对发起的白面加以施工,捏成不同的形状,出笼后用食黄、食红适当着色,再用各类谷物(如五谷豆类)、红枣、花生等点缀,它在祭祀用途的同时又保持了面的食用功能,因而被称为“花馍”。而其他地区的面花,为了增添艺术色彩,大量的上色,红橙黄绿颜色不一,使得制作出来的面花具有丰富饱满的色彩,但已完全脱离了食用功能,因而不能被称为“花馍”。

1.2面花的发展

面花艺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始终,据《中国百科全书――轻工卷》记载“汉代迎神赛会上的傩舞便以面团塑成的鬼怪头部形象”。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当时面食名曰“饼法”并阐述了数十种饼类的作法……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农业文明空前鼎盛,艺术创作也发展到了相对完备的阶段。隋唐时期面花、面塑等手工艺进入了形成期。唐代封演著《封氏见闻记》中记载当时已经出现以面塑代替了传统祭祀、殉葬等仪式中使用的祭祀品的做法。到了宋代,面花、面塑真正发展到了繁荣时期,并开始被运用于各种场合。《梦梁录》曾经记载面花、面塑出现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婚庆、祝寿喜庆的日子。在民俗活动中也常常将面花、面塑作为祭祀、献神的贡品。至明清民间面花面塑早已十分流行,一部分面花面塑逐渐脱离了食用功能,演变成具有观赏性的工艺品。

由此可见,面花是从饮食文化流向艺术文化的民俗产物。它诞生在民间,而文化价值则是从宫廷流向民间,这种双向的传播模式使得面花文化具有独特的传奇色彩。

2华州花馍的特点

2.1华州花馍的功能

传播性:华州花馍也是一种文化的符号象征,我们可以从其身上看到很多人们主观赋予它的意识形态,例如在不同场合所制作的花馍形态以及关中地区独有的送礼文

2.2华州花馍的分类

花馍的制作以发起的白面为原料,工具有剪刀、尺梳,蒸制前进行造型,蒸熟后进行着色,加以花生、红枣、黑豆、绿豆等谷物点缀,有“五谷丰登”之意。

华州花馍种类很多,造型不一,形态夸张,在自然万物的基础上加以想象二度创作,追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大多数的创作造型以虎、龙居多,主要源于关中地区是虎文化的发祥地以及华夏民族对于虎文化和龙文化的封建膜拜。

(1)华州花馍按照制作手法可分为以下三类:

独立型花馍:顾名思义就是制作出的单个整体花馍,

复合型花馍:有一个中心馍作为底盘,身上用签字插着其他的小型花馍相配。

组合型馍:许多花馍组合起来,再把每个组合相组合。其中有名的就是华州馍盘,它一共有7-9层,一层12个馍为一个组合,在用一个圆柱体把每一层摞起来就是一个馍盘,大约一个馍盘有108个花馍,这就是组合型馍。

(2)华州花馍按用途分大致可分为七大类:祭祀馍、年节馍、婚庆馍、祝寿类馍

庆生馍、礼仪往来馍(又称“信使馍”)、小花花馍等共300多种。其中小花花馍造型小巧,掌心大小,创作灵感源于自然万物,包罗万象,如花鸟鱼虫等等,多为礼馍中的配馍,或为主馍插花、配花,以烘托气氛、凸显主题。

3传情达意的华州花馍

面花文化其实就是人际交往以及封建文化在传播中展现的符号文化,传播学对于符号的解释为:“在特定场合,可以指代某一种事物的东西,即利用一系列的符号元素将要指代的事物表达出来,代表该事物的概念、思想及含义。”因而我们可以在传播环境中来总结解析华州花馍的符号含义。

符号在传播过程中,需要进行编码(手艺人制作花馍的过程)通过传播环境传播(民间节日或人生礼仪的场合)解码(接受者收到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传播环境中来解析华州花馍所表达的含义并进行总结。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不同场合所用的花馍都是成组出现的,个别花馍在许多场合也会重复出现,但大的体系还是系统的,所以并不影响接下来的总结。

3.1华州花馍的符号功能

华州花馍与当地的民间节日和人生礼仪息息相关,其背后凸显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对我们研究关中地区的地域性文化特点、精神结构和华洲花馍背后的社会多重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关中地区面花被广泛运用于节日庆典、节日祭祀、婚俗嫁娶以及人生礼仪之中。它与古代的埋葬制度和祭祀、送礼文化息息相关。例如封建时期人们对于神权的膜拜体现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古代祭祀文化和丧葬文化则体现出人们对于生命和神明的尊敬与敬畏。在华县地区,祭祀时人们经常用献贴来向神明致敬;用保平馍来驱赶妖魔鬼怪求神明保佑一生平安;丧葬场合一般用封墓口馍,寓意让帮忙搬棺材的人平平安安出发,逝者安然入土;过世三周年时还会使用花贡来缅怀去世之人。而在婚庆场合人们则用象征财富的组合馍“华州谷卷”,寓意财富路路通,一辈子不愁吃穿。中心馍为虎头龙身老虎的造型,虎头上的“王”字捏成小娃娃形,寓意“孩子为王”,这体现出封建制度对于家庭与子嗣的重视。身上插的配馍为龙凤呈祥(若祝寿则为十二生肖)一般是男方的舅舅或姑姑家送,属婚庆场合中最重的礼。与之类似华县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的花馍是有讲究的,春节多用花边馄钝、回礼馍等寓意美好的祝福;中秋节则制作“团龙柱”,寓意阖家团圆;生日场合所送的花馍分为庆生花馍和祝寿花馍两种:庆生花馍一般在小孩出生时送,寓意希望小孩能够健康成长,去除病魔灾难;祝寿花馍一般多送“寿桃馍”,做成寿桃样,”体现出人们在祝寿时对寿星的美好祝福。

从华州花馍符号功能的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制作花馍时加入了许多神话想象和封建寓意,都表现出手艺人在制作面花时的心意,对其进行编码,在不同的场合即传播环境中,由不同身份的人赠送,接受者进行解码,洞悉其心意收下祝福。这样你来我往,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密、家庭和睦,又传达了美好的祝福,因而被外界誉为“讲礼的花馍”。

3.2华州花馍的社会功能

在封建社会,人们敬畏天命,对“神权”顶礼膜拜,有很多传统风俗和封建习惯,人们将面制作成各种形状,加以着色赋予它含义。这种符号含义体现出的正是过去人们的封建思想,这富含丰富含义的花馍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家庭之间相互的美好祝福,人们用花馍传达着思想,进行社会传播。这时面食便跳脱出食用的功能,人们赋予了它独有的社会功能,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符号产物。例如过春节的时候,人们会带着马蹄枣糕(又叫“信使馍”)去走亲访友。它的使用是华州花馍中最为讲究的一种,一般带两个去串门,对方留下一个,寓意两方亲戚有来有往、越走越亲;若都留下了则是一种“信号”警示最近可能会出远门或家里有些事脱不开身可能无法去对方家串门了,对方也不会生气;倘若两个都没留则是预示与对方断交之意。这种信使馍的使用,是人际交往传播隐晦的传播符号,不伤和气不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表明自身用意,体现祖先崇尚礼仪之交的特点。

在不同场合、不同人之间送什么面花也极为讲究,然而这种划分与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出旧时人们对于权力的等级划分,以及男女之间的性别划分,这都是过去三纲五常的体现,我们走访过程中发现在一些农村等较落后地区这一习惯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体系之中。另外,在华县地区,人们在家庭中是比较重视舅系宗族的地位(男方),一般女方出嫁舅家是一定要随大礼的,也就是所谓的“舅家为大”。这也是关中地区的一个不同的文化特点。这些花馍文化整合起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立体而又完整的华州人民形象及关中地区的社会体系。华州花馍的研究为华县文化、关中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材料,也为我们研究地方文化开拓了一条道路,正如王娟女士所说,“民俗是民众的历史,是民众的学问、是民众的思想、是民众的性格。”

4华州花馍的创新与发展

如今在华县地区的手艺人不足百人,主要的传承人有三大派系,我们采访了“卢式花馍”的传承人、华县市级花馍传承人卢惠玲女士。她在传统的花馍元素里加入现代元素进行二度创作,制作出富有创新型的花馍,希望能够让花馍的手艺继续发扬光大。例如“12兽首馍”便是仿造北京12兽首图制作的12个小花花馍。

如今华州花馍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民间手工艺,旅游者多将其作为纪念品来满足好奇心。我们走访了华县目前最大的民俗制作公司――华面梦公司,他们与附近村落的花馍手艺人直接合作,将制作好的花馍进行包装售卖,有时为了迎合时下潮流,也会制作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花馍,如“十全十美”便是将各种具有吉祥寓意的动物做成小花花馍,一共十个。这些都是华州花馍的传承者对现状进行的创新与发展。

华县民俗专家刘高潮先生说,其他地区的面花艺术由于脱离了使用功能,创作过程中更加随意大胆,且便于保存。而华州花馍保留了花馍的食用性,因而制作过程中有时会有变形,虽然制作好的花馍自然风干在阴凉处也可以保存,但干了的花馍也属“易碎品”。同时在皮影戏、戏曲、阿宫腔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下,原本就显得单薄的面花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更是后劲不足。所以,华州花馍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迫在眉睫。

5总结与展望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我们既是信息的发出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在花馍中我们看到了从古至今,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礼数与民族文化、看到了在面花文化中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在传播过程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然而它的现状却使我们担忧。随着花馍手艺传承人的减少,年轻人对于传统民俗手艺的忽视,这种古老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处连同那些花馍爱好者都在做着不懈的努力。中央电视台曾拍摄了《讲礼的馍与影子戏》专门弘扬华县的民俗文化,不过反响也是寥寥无几。同时,图书馆的书籍资料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的稀缺都体现出我们对面花文化的忽视。

面花文化记录下了一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特点,也是一个时代下中国社会风貌的产物。对传统民俗的研究能够让我们进一步解析中国的社会体系,同时对研究华夏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接下来,对于花馍的创新与活态保护,以及它的传承对目前社会的意义都将是我们致力探索与例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2011.

[2]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曾文琦.面塑面花.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

[4]贾思勰(魏).齐民要术.

[5]封演(唐).封氏见闻记.

[6]孙光宪(五代).北梦琐言.

[7]梦梁录.

[8]中国百科全书――轻工卷.

[9]左传.

[10]南志刚.亲情・祈福・生命――华州面花艺术的社会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