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字化时代的视觉图像传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视觉图像传播特点的契合
视觉图像的产生与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趋势,它符合数字社会的传播需求,它使图像更加迅速、简洁的方式在社会中广泛传播。传统的词语文化主要是语词和概念,与视觉文化表现的观念、态度、感情方面不同,它主要是以认识性、象征性、理解性的内容诉诸人们的认知、想象和思考。传统的词语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能够用它表达非常抽象的思想观念,这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沉淀的结果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文字语言的体系非常复杂,种类繁多,需要长期的学习才能掌握与应用,它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存在着空间差异与时代差异等。
随着社会信息量的增大,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用传统的词语文化来传承科学知识与人类文明,仅靠文字、语言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客观进步的需要,这必然要求另一种文化传播形式来弥补文字语言传播的不足。而视觉图像传播可以将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事物予以“视觉化”,图文并茂、声形并茂,最直接、最普遍、最简单、最有效地、最快捷地呈现各种直观的信息。在信息时代,对于信息的收集、储存、检索、查询、传播能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化,从而保证这些信息的及时性及增值功能。
研究表明。人类获取信息时,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其它方式仅占6%。由此可见,人类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借助现代传播媒体的发展,视觉图像传播的这些特点必然会在数字化媒体平台上带来新的突破,在数字技术环境中孕生出更多有潜力的新价值,也为视觉图像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视觉图像与新经济时代的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是构建在现代工业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其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全社会的大众消费者。现代设计强调设计结合实践,强调设计的实用。所以,现代设计以科学、理性的思维取代了自我表现的艺术观,迅速适应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今天,现代设计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产的广泛领域,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数码、多媒体等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一些传统的艺术、学科领域呈现出日渐萎缩的状况,与此相关的理论和观念也愈显陈旧。与此现象相反。现代设计却在这些新兴的技术革命领域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会。
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设计,数码图形技术及多媒体、数码技术等在现代设计领域的介入和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却是现代设计在互联网络、动画游戏、影视媒体、电子出版物等领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例如,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制图的劳动效率。不仅如此,它还极大地丰富了设计表达的视觉领域,随着计算机智能化的进程,它还必然介入到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而恰恰是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的介入,使现代设计掌握了数字图像等新的视觉语言,并因此迅速进入到互联网、动画影视、多媒体数码等新兴领域。
在现代设计体系中,这些基本要素都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质。它要求“为大众设计”,体现时代精神。要求设计贴近生活,满足社会需戛强调设计与新科技、新技术的结合。使得现代设计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处在开放、吸收和不断丰富的动态中。不断开拓着新的领域和空间,始终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
三、视觉图像传播与消费社会的视觉需求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图像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视觉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之一。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人类的视觉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从原始时代的自然形态图像。到工业社会的人造形态图像,再到后现代社会的数字图像。显然,人们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图像的视觉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已经不满足于那些自然形态的图像,更加注重复杂性、冲击力和思维联想等方面的表现。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正好满足了这种变化的需要。产生这一视觉需求应该有其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来看,走向多元化的视觉文化有一个不断趋于完善和丰富的发展过程从主观上来看。作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人的视觉需求和欲望也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视觉图像是信息传播的网络化、系统化。传统的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主要依赖于语言――口耳相传,或文字符号――即印刷载体来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即使出现了广播与电视以后,某种意义上说也只是传播形式的改变,其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今天当我们使用数字技术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是传播媒介的变化,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接触媒介与使用媒介已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其次,是传播形式的变化,它不仅体现在现代信息传播更为实时,同时也体现在动态、交互和虚拟现实等方面。例如,以多媒体形象出现的网络融合了一切传播技术,将电视、电信、电脑、电子消费品、出版和信息服务尽数纳入了自己的世界。在这一虚拟世界里。现实、社会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以数字化形式得到了保存。这不仅意味着占有现实,更意味着对一种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地位的象征性占有。
麦克卢汉对于媒体阐释的精辟并不在于它的文化内涵。而在于他把媒介看作社会交往的技术媒介。按照他的观点说,要用那些现代化的手段,有效地转化和形成新的时空关系,重新建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重新建构社会关系和感觉方式。他的现代技术论不再是一种批判性的异化理论,技术已经被他看作是人类躯体和神经的有机扩展。
消费社会和视觉图像的关系显然是多层面的和互动的,并不存在单一的模式。在消费社会里,形象有其独特的经济价值,这种价值使形象可以创造新的视觉文化产业。例如广告是一种以集中的形象、密集的视觉信息而著称的商品经济的产物,在今天已经取代了昔日艺术的功能:它将审美内容传播进了日常生活。正如杰姆逊所说的:“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距离感的消失”。在后现代消费性的视觉文化中,由于存在着视觉意义平面化和表层化的倾向,艺术本身成了观众的消费品,被其直接占有,电视、电影、摄影、广告、时装、网络视听、家居装饰……这一切都和大众的日常生活消费密切相关。视觉文化也正是深深扎根于大众的社会消费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最后,正如英国学者斯特里纳所认为的:消费主义与媒介饱和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核心。一旦建立起具有充分作用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消费需求的增长就开始出现,然后人们就要获得休闲,或在工作道德之外获得消费道德。人们对消费的需要已经变得比生产更为重要。大众媒介与消费主义一起引发了后现代特征。正是在这基础上,消费社会与形象主导文化的关系显露出来。形象与商品的内在联系使得消费社会必然趋向于视觉文化。所以,视觉图像在消费社会进一步向视觉文化消费产品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