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赵易山:微笑着为选手打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赵易山:微笑着为选手打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十二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已经曲终人散。在本届“青歌赛”上,美声、组合、通俗、原生态、民族五个组别的歌手轮番登场,俊男靓女们看得人眼花缭乱。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大赛没有捧红一位歌手,却意外冒出了一位“评委”明星,他就是综合素质考核中的“视唱练耳”评委赵易山。他以他那招牌式的微笑征服了无数观众,成为人人追捧的“万人迷”。我和赵易山既是同学,又是同事,相识20多年从没想到他会成为万众瞩目的公众人物,直到有一天,一位杂志社的编辑朋友约我采写一下他,我才意识到他真的出名了。朋友之托不敢怠慢,比赛一结束,我便走进了赵易山的办公室。

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突然煞有介事地面对面采访与被采访,两个人都觉得有些怪怪的。听明了我的来意,赵易山笑着说,我只是个普通人,没有什么“亮点”可挖,可能会令你完不成任务了。我说,我也是受朋友之托,你就配合一下吧。他说,好吧,那就试试看吧。

他本是音乐学院的一名教书匠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赵易山降生在一个音乐之家。他的父亲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曾培养出谭盾等一批作曲人才。他们兄弟四人,有三个后来都搞了音乐。赵易山的家就在学院的宿舍里,他的童年是在音乐声中度过的。学院的子弟大多会一两样乐器,孩子们在一起时,经常将手中的乐器互相交换,你拉拉我的,我吹吹你的,乐器成了他们的玩具(那时的功课压力不是很大,而且乐器也比较便宜)。从三岁起,赵易山几乎学遍了所有的键盘乐器和管弦乐队中的大部分乐器。他天生对音乐有着敏锐的感觉,不管什么乐器,学两下便有模有样。他经常和邻家的孩子一起举行小型音乐会,开心的程度远远胜于出去玩泥巴、放风筝。初中毕业后,赵易山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理论学科。该学科主要是为大学输送音乐理论(音乐学)、作曲和指挥方面的人才。1985年,赵易山顺利考入其父亲所在的作曲系,攻读视唱练耳专业。在学期间,他先后师从赵方幸、熊克炎、黄国栋等教授。本科毕业后,赵易山留校任教,教授全院的视唱练耳和乐理课。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赵易山以年轻人特有的敏感和魄力,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视唱练耳教学之中,开创了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的新模式。他在编写大量教材和教学软件的同时,先后开设了“实用音乐听觉训练”“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研究”“多媒体方式下的音乐听觉训练”等课程,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至今他还担任着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理事等职务。此外,他还曾编写过多本电子琴音乐教程,以及《经典音乐家列传》(台湾光复书局)和《音乐圣殿里的大师们》(河北教育出版社)等音乐普及读物。

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教研室主任到教务处长,一路走来,赵易山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音乐学院,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属于专业基础课,所有考入音乐学院的同学,不管他具体学什么专业,首先都要学好这些课。基础课教师的课最多(要面向全院开课),也最默默无闻。学生出成绩,最大的功劳是主课老师,而基础课教师则与奖励无缘。可能是教授基础课的原因,也可能是性格所然,在学院里,赵易山是个十分低调的人,即使做了教务处长,他依然谦虚内敛,不温不火,他认为这个工作更多地是为大家服务。虽然他有时会对学生很严厉,但是在同事之间,他总是非常和气、友善。他那略带羞涩的微笑,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早已没了感觉,没想到,这微笑竟成了他在“青歌赛”上的“杀手锏”。不得不感叹电视的放大功能,也应了那句老话――距离产生美。

一不留神成为“青歌赛”上的热门人物

虽然赵易山在本届“青歌赛”上大放光彩,但是说起来,他已不算是“青歌赛”的新人了。两年前,在第十一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他接替已经年逾花甲的赵方幸老师,担任业余组的视唱练耳评委。工作三天之后,大赛组织者认为他干得还不错,比较认真、严谨,又让他担任了专业组视唱练耳和音乐综合素质的评委。也许是第一次担当重任有些拘谨,也许是比赛的时间要稍短一些,在那届比赛上,赵易山并没有引起公众更多的关注。两年后,赵易山再挑重担时,已有了几分的经验和成熟。虽然他的出镜次数要比新搭档余秋雨和徐沛东少,但是他点评时的温文尔雅、和蔼可亲、诙谐幽默,以及在相貌和年龄上的天然优势,使他赢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他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牵动着无数喜爱他的“粉丝”们的心。特别是女观众,对他的追捧近乎疯狂。

“青歌赛”个人决赛期间(7月12日至31日,团体赛没有视唱练耳考核),赵易山的人气急速飙升。在互联网上搜索,可以看到成千上万有关他的页面。在百度,网友们甚至自发建立起了“赵易山吧”,每天都有大批互不相识的人留言,讨论赵易山当天在“青歌赛”上的表现。一开始,一批他的“粉丝”将自己称为 “易粉”。后来,又有人以“易迷”和“山竹”自居,经过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最终确定“山羊”为这个群体的称呼。网友们认为“山羊”取赵易山姓名中一字,而且山羊性情温和,与他在荧屏上的表现接近。“山羊”们有的经常在赵易山的博客上发表意见,有的在专门的“山羊吧”里留下感受,有的则设立QQ群结伴讨论。有网友用“曾经青歌难为水,除却易山不是云”“一山更比一山高”等诗句来表达对赵易山的偏爱,还有人说赵易山温润如玉,是中国男人的典范。大赛结束前,中央电视台国际网站不失时机地对赵易山进行了专访,同赛场上一样,面对网友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依然是那么的随和亲切、儒雅大方,言语中透出骨子里的实在。

我笑赵易山一下子成了大众情人。他不好意思地说,实际上大家喜欢我可能看重的是我对事对人的态度,什么样的态度完成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决定一切。我问他是什么态度决定了你的表现。他说,认真做事、与人为善,在如今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环境里,更需要这种态度。

赵易山对我说,作为这样一个重要赛事的评委,他的压力特别大,这压力不仅来自电视台的领导和观众,也有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因为他有一个做事的原则:要么不做,要么就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最起码自己不要有什么遗憾。

比赛前一个多月,他就开始准备考题。大奖赛与学院的教学不同,在出题时要考虑的问题较多,比较复杂。首先,选手们在音乐基本素质方面的差异就比较大,他们中有些人接受过一些专业训练,有些是城市里的业余歌手,也有很多是来自田野乡村的农民,可能从没听说过视唱练耳,更对这种考试的形式一无所知。因此在出题时必须要考虑选手们的平均水平,题目既不能过难,也不能一味地将就选手的水平,因为这毕竟是全国性的比赛。其次,不同唱法的考试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必须要考虑唱法的特点。美声组的选手,大多接受过专业训练,而且他们演唱的曲目也以西洋歌曲(歌剧片段)为主,因此对他们的考核采用了两种形式:第一轮是名曲听辨,第二轮是五线谱的视唱。对于组合组的选手,主要测试的是组合之间的配合能力,他们的考题是二声部的视唱。通俗组主要是考核选手们与伴奏的配合能力,故采用的是听歌模唱。原声态歌手大多来自民间,在民间音乐中节奏是比较突出的音乐要素,因此给他们的考题是节奏模仿,考虑到各地打击乐器的音响各有不同,怕影响选手们的发挥,故采用梆子来击节。现在的民歌组实际上是一种专业化了的民族创作歌曲的演唱,他们的考试形式是简谱视唱。最后,还要照顾到观众,必须让老百姓爱看,能够参与。视唱练耳主要是考察选手的音乐基本素质,包括音高、节奏等技术问题,及对音乐的把握和表现能力,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电视节目不仅要有知识性,更要有观赏性。怎么能让观众们对这种技术性的考察有兴趣,不感到枯燥,是出题者的一个难题。赵易山认为,最重要的不是题目的难度有多少,而是让大家知道怎么能够把音、节奏找准,怎么能够理解和把握好不同风格的音乐。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他在考试曲目上大量选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外名曲。比赛结果证明,他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基本达到了赛事主办方的要求。比赛后,组织者搞了一个分数分布情况的测评,测评显示,视唱练耳分数的分布比较平均,没有都集中在某一个分段,说明题出得比较适中。另外,从观众的角度来讲,他们对视唱练耳考核的关注度也相当高(这也与赵易山的个人魅力不无关系)。

正式比赛时,赵易山的压力更大,因为是现场直播,不能有任何闪失。每天上午,他要处理一些学院的事情,下午就到电视台和担任钢琴演奏的学生一起,把当晚的考题再核对一遍。比赛往往到晚上十一点多钟才能结束,之后他还要和组织者们一起对当晚的比赛进行总结。回到宿舍时,已是凌晨两三点钟。

比赛的判分过程也相当紧张。与文化素质考核不同,视唱练耳考核的答案不是简单的对与错,必须根据选手们的现场表现做出评价。打分时要细分很多因素,比如模唱,首先要确认音高和节奏是否准确,对了多少,跟标准答案比正确率是多少,平均划分到每个小节甚至拍子,算出分数,交给工作人员。而这一切必须要在一两秒钟之内完成。“惊险”――赵易山这样形容这一过程。分数打出去了,就不能再修改,赵易山还要在接下来的点评中把打分的理由讲清楚,多0.01少0.01都要有充分的根据。因为在选手背后有领队、亲友甚至全省人民,当他在算分的时候,还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在“帮”他计算,没有人允许他懈怠和出错。

赵易山对事的态度是认真的,对人则非常友善。大赛的气氛总会让人感到紧张,演播室里,头上是一排排聚光灯,面前是一部部摄像机,观众席上有亲友们的期盼目光,评判席上是西服革履的评委,这种气氛多多少少都会令选手们现场发挥时打些折扣。如果评委们还一脸严肃,话语伤人,只能更加刺激选手,而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赵易山认为,比赛和教学不同,对于试唱练耳这样的测试,想在技术上挑刺简直易如反掌,但这个时候,选手们更多需要的是轻松的气氛。他觉得对一个选手的公正体现在最后的评分上,而不是体现在一张苛刻的脸上。分数体现了大赛的公正性,但点评时则应该给选手更多的建议和鼓励。因此,他要求自己要尽量保持微笑。开始时,由于工作紧张,他低头打分时往往皱着眉头,后来,他接受部分观众的批评,打分时也学会了微笑,虽然自己觉得有些傻,但是为了能让选手放松,就一直这样坚持了下来。点评时,他尽量说些肯定和赞赏的话:“还不错,只是某某小节有点问题。”“你要是发挥得更好就更完美了。”“挺好的,答对了,祝贺你。”“没关系,继续往下来。”这些话中有启迪、激励,更有关爱,既点出了选手们的问题,又能让他们愉快地接受;既体现出专业素养,又不无人文关怀,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赵易山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严厉的评委,而是选手们的朋友和师长。他会感同身受地为选手的出错而惋惜,也会在指出问题时与选手会心而笑。他的这种态度,使选手们感受到的是尊重、信任和慰藉,就像饥渴的跋涉者遇到了一泓甘泉,紧张得到缓解,信心更加高涨。

打分时严格,点评时宽容,赵易山对事对人的态度,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十分难得。观众对他的认可,也是对这种态度的肯定。

走下荧屏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结束了20多天“风口浪尖”上的生活,又回到了相对较为平静的校园。除了略显倦态,我没感到眼前的赵易山有任何变化,依然是一副随意、散淡的模样。对于选手来说,“青歌赛”可能是个“名利场”,比赛获奖了,命运很可能就会发生转变。而对于赵易山来讲,这只是一项工作(包括为了配合宣传,接受媒体采访),“好好干活,干完活赶快卷铺盖回家,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走下荧屏,摘下光环,赵易山一切如常。对于网上的各种评论,他并不十分在意,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现在的观众也是众口难调,自己必须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才是他的本职。

我问赵易山对本届“青歌赛”的评价以及自己的最大收获。他说,从选拔歌手的角度来讲,“青歌赛”是属于一流的,特别是本届比赛中增加了组合和原生态组,符合时代的潮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于自己的收获,他说不在名、利,而在于用中央电视台的平台向亿万观众普及了一下视唱练耳。通过自己的点评,让老百姓对视唱练耳这门技术性很强的音乐基础学科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才是他最大的满足。

赵易山非常赞赏和感谢中央电视台将视唱练耳引入“青歌赛”。音乐表演类的比赛很少有考视唱练耳的,在国内,也只有“青歌赛” 加了试唱练耳环节,体现出一种严谨的赛风。与其他媒体所宣传的只会唱歌就行了,来一个“选秀”就可以当歌星了不同,“青歌赛”不单有知识测试,还有技术测试。组织者希望达到的目的,是通过专家的讲解,让广大的电视观众知道怎么能够把歌唱好,了解唱歌背后的训练和积累过程,而不仅仅是最后的结果。要想把歌唱好,光有嗓子是不行的,这里面是有技术的,试唱练耳就是其中的因素之一,需要学习和练习。赵易山很赞同余秋雨的一个评价:“‘青歌赛’不是挑好嗓子,而是推崇一种文化。”较之于“超女赛”的娱乐性,“青歌赛”更以知识性和艺术性取胜。

赵易山最后对我说,如果可能的话,他还很希望能参加下一届的“青歌赛”。但他也知道,评委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如果想继续当评委,就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