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雁北民歌保护传承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雁北民歌保护传承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通过搜集整理部分雁北民歌,对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载体进行研究,分析其主要内容和特点,以期唤醒社会对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雁北民歌 战争 爱情 劳动 乡土 简洁 抢救 保护 传承

中图分类号:TN7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278-01

山西素有“民歌之乡”的美誉,民歌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在山西民歌中,雁北民歌数量不少,研究著述不多。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承载劳动人民文化娱乐生活的载体越来越多样化,雁北民歌面临逐渐消失、濒临灭绝的现状。作者生于雁北,长期从事群众文化艺术的宣传和保护工作,出于对乡土文化艺术的热爱,结合现阶段对雁北民歌的研究著述成果,对其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论述,提出关于雁北民歌保护传承的一些思考,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1、 雁北民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其所吟唱的的主要内容分析

雁北民歌历史悠久,至少应该追溯于《北朝民歌》中那首哙炙人口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族,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一带,东魏高欢南下攻西魏玉璧,兵败疾发,士气沮丧,高欢令敕勒族大将斛律金在诸贵前高唱此歌,以安定军心。其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雁北指古雁门郡和代郡地,后称“雁北十三县”,现在分属朔州市和大同市管辖,历史上雁北是民族融合的前沿阵地,其民歌意象丰富,淳厚质朴,生动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民俗文化、风土人情。

1.1 以历史背景为题材创作的民歌,例如反映走西口的民歌

自康熙末年开始,大量雁北人到内蒙古大草原开荒垦殖,初时“春令出口种地,冬则退回”,后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那些叫做应州窑子、马邑淖滩、怀仁堡子的村落就是明证。《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五卷载:“清德宗光绪三年,大同府、朔平府出现大旱,农作物无法下种,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秋天又发生霜冻,灾上加灾,老百姓只好吃草根、树籽、树皮、树叶,到处都是饿死的人”。人民无以为生,多数逃亡。于是便有了历史上轰轰烈烈的“走西口”,大量劳动力到口外谋生,成为我国人口迁移和边地开发史上的重要一页。关于走西口的民歌很多,而且生动鲜活,至今流传,史诗般记录了雁北人民走西口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思想感情。

《走西口》:“咸丰五年整,山西遭年燹,老财人有存粮,受苦人实可怜。咱这里寸草不生,官家又粮税重,待在家无活路,不走口外咋能行。”再看这一首《溜口外》,“在家无奈我扛起行李,叫妹妹,哎!你做啥哩?你给我接出那个打牛鞭子来,接出打牛鞭子干什么?西口外我去耕(后面四段,分别是锄、割、打)莜荞麦。”这首歌幽默诙谐的生活情趣中体现了过去雁北人的生活。

1.2 以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反映生活疾苦的民歌

与戏曲的阳春白雪不同,民歌更多源自劳动人民的生活。他们热爱生活的歌声从未停止,一直唱到现在。当然,旧社会由于自然条件和劳动条件所限,生产力很低,雁北民歌中反映农民辛苦劳作和苦难生活的民歌很多。

《对花》里唱到,“正月里开的一个什么花花开呀嗨,正月里开的一个迎春花花开,迎春花开的一个多么来的大呦大?小妹妹头上没有戴过它。七不拉打赛得儿赛得儿拉打赛,八不拉打赛得儿赛得儿拉打赛,哎呦,哎呦,哎拉打赛得儿赛,赛得儿拉打赛得儿拉打花开有人爱。”《捎口信》:“清大早喜鹊喳喳叫,张大娘心里好心焦。闺女她今冬为什么没把我来g。

对于旧时的雁北人来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上古民歌《击壤歌》)的惬意生活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这与新时代的雁北农民形成了鲜明对比。

1.3 爱情和婚姻是人类歌咏的永恒主题,雁北民歌也体现了这一特征

民歌作为一种艺术题材,也是劳动人民思想的反映,雁北民歌中的部分题材反映了当地人民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特征,反映了人民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生活的美好愿望,这类民歌大部分是从妇女角度唱出来的。他们的爱质朴、坦率、真诚,甚至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2、雁北民歌语言唱法的主要特色分析

与山西其它地方的民歌相比,雁北民歌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虚饰的修辞,词调唱法也很简单,但听起来高亢、嘹亮、悠长,充分显示出当地人民直爽强悍的性格特征,粗犷豪放的气质。富有山野风味,尤那独特的表白,入木三分,生活气息浓厚,承载了雁门地区人民的喜怒哀乐,镌刻在历史的记忆深处。

2.1 语言句式结构简单,曲调简洁

以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组成乐段结构,是雁北民歌的主要形式。两句式对唱《刮野鬼》、《出门揽工》等,绝大部分两句式结构,上下句曲调基本相同,还有在二句式和四句式基础上根据咏叹调子的需要加上衬词和虚字的,从而形成两句半、三句、三句半、五句、五句半等,也有一些不整齐的长短句,有的以自然语言的形式流露,体形式自由,结构多样,强化了艺术效果和情感表达。词曲格律简单自由,多为即兴编唱,“做甚唱甚,想甚唱甚,见甚唱甚”,无需伴奏,没有复杂的音调组合。

2.2 方言传唱,乡土修辞,形象生动

民歌源于方言,用方言演唱,用人们的口头语作为传达感情的普遍的交流工具,民歌方言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风味,用方言传唱的雁北民歌人呈现雁北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马马、一群群”反应了晋北高山寒冷的地理环境,“十里里,半天天”反应高山阻隔人们交往,“山沟沟、沙梁梁、风沙沙”给人呈现一幅沟壑纵横,干旱多风沙的黄土高原的状况,大量使用叠词,简单形象原生态给人留下深刻影响,“亲蛋蛋,毛巾巾,烟锅锅”反应淳朴的民风民俗。

2.3 唱腔高亢雄浑,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民歌是方言的夸张,方言土语、野嗓子、环境声加旋律才是真正的民歌,雁北雄厚质朴的自然环境养成民众粗犷豪放和真挚朴实的性格特征,也形成了雁北民歌粗犷奔放的唱腔风格,高亢有力,浑厚朴实变化幅度较大,表现出充沛的阳刚之气。很多民歌是以大声吼叫的形式唱出来,听起来有塞上高原的那种特有的辽阔雄厚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泼辣朴素。比如《三颗颗的星星一摆溜溜地明》。雁北农民也许从未走出过塞外的故土,却以意当先,情之所至。充分表达了深切的爱恋和思念之情。此外,很多雁北民歌语气凝重,声调悲苦。有的民歌句尾语气重,但是配以高亢的声音,唱出揪心的的情感,悲苦之意,让人情为所动,又绕梁不绝之感。

3、关于雁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的一些思考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一些雁北民歌唱词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一代一代的继续传唱,但是雁北民歌作为一种历史上存在的艺术形式,其代表了当地传统的说唱艺术风格特色,其内容是当时劳动人民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记载和演绎,同时雁北曾是一些已经消失的北方古老少数民族的聚居地,雁北民歌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活图书和活化石,一旦失传,无人再懂,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保存和传承下来,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争取国家和省市立项支持,将雁北民歌系统列入非遗保护传承项目。

雁北民歌流传于高山大坡、深沟野壑,山野村落、河畔溪边,具有典型的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世世代代的雁北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内容有了很大变化,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逐渐式微消亡。近年来,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非常重视民歌保护与传承,部分地方特色民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大同将大同数来宝、阳高二人台、弦子腔、五音联弹会等各类民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梳理,对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对其传承人的唱调进行录音录像,并交图书部门作为资料永久保存和研究,同时对雁北民歌整体进行申遗,以避免保护民歌不全面系统的问题。

3.2 及时抢救发掘,加强继承研究

雁北民歌其传承危机亟待解决。雁北民歌发展至今已出现了断层,甚至存在着在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衰弱的严重问题:那些老的民间艺人、民歌手们逐渐老去,好多已不在人世;年轻一代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生活经历等与雁北民歌产生和流行时的背景有了质的变化,不愿传承。鉴于一些民歌的唱法只有极少数人掌握,且民歌本身具有一定灵活性,过去张口即来的一些民歌传承人大部分年事已高。如不及时抢救,民歌就会变成失声的文字,或者连文字都随着这些人远去,成为消逝的绝唱。

参考文献:

[1] 于秀芳主编,《山西民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张沛执笔,《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人民音乐家出版社,1990年.

[3] 彭栓红著,《山西名歌研究》,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4] 王郁 高玉斌编著,《山西民歌集萃》,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5] 高雷, 《浅谈山西民歌歌词特色》,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1.

[6] 赵慧,《保护传承地方民歌---山西民歌坐进大专师范课程》 ,黄河之声,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