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种视角看习作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种视角看习作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4年重庆市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习作教学竞赛在九龙坡区高新实验一小举行,笔者全程观摩了15堂习作课。下面试图从学的视角、教的视角、评的视觉进行解读与反思。

一、学的视角:我是谁

我是谁,就是作文“谁来写”的问题,也就是必须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是在以何种身份与角色在写。也许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习作课上当然是学生来写作,这还用说吗?是的,是应该让学生来写。但是现实中却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写,是一种应付式的写,因为学生的“作者意识”没有被激发。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者、作家,更要让学生明白,此时,我就是“作者”“作家”,创作是一种无上荣光的事,是一种享受。如教学《编写童话故事》,教师让学生成为“编剧”,为动画片续编故事,学生清楚明确了“我是谁”,所以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一旦确认了“我是谁”,就能清楚自己在为谁服务,也就解决了“为谁写”的问题。习作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他们是何种角色、身份,与“我”是什么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写作的欲望,才会针对“读者”进行有意识的写作。如教学《舌尖上的重庆》,教师紧扣读者对象是“非重庆人”,要求学生通过对重庆某种美食的介绍,让“来重庆的游客”既了解这种美食的文化,更激发其吃的欲望。这样,课堂教学营造了写作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该课例能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我是谁”与“为谁写”的清楚定位功不可没。

在“我是谁”这一视域下,还蕴含有“为何写”。如《大胆想象编童话》的教学,教师创设了一则征稿启示,暗寓发表意识在其中,有“为何写”的渗透。但通观这15节习作课,学生的发表意识仍极为模糊,根本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激情,离不开发表意识。学生的作品变为铅字,对生活的感悟与更多人分享,无疑是对写作者的极大鼓励,也将开启学生写作的强大内驱力。

二、教的视角:教什么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本次习作赛课,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是语言。语言“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要与时代接轨。语言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丰富的,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新时代的新语言,如“折腾”“酷”“忽悠”等语言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未尝不可。二是语言要有个性化。一些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总是要求学生的语言四平八稳,即使学生有个性化的语言,教师也会把它改为“大众化”。如很多习作课在评讲时出示一个片段,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修改,最成了一个大杂烩,个性化语言尽失。习作教学经常要求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如何表达?需要个性化的语言。如在《舌尖上的重庆》的课上,一位学生写他吃重庆火锅的感受:“……一个字:爽!两个字:真爽!三个字:爽歪歪!……”就是用自己比较独特的语言及语言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是应该允许与鼓励的。

其次是内容。时代在发展,学生的习作内容也应该有新的内容。这次的习作课,其内容虽然基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都进行了再加工与再创造,使之更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如《编写童话故事》将内容锁定为“首届森林化妆舞会”,《让心灵说话》将活动搬进课堂,《大胆想象编童话》让学生续编“狐狸爸爸”等,都是对传统教材内容的创新。但是,就当下的习作教学而言,在取材上,“让位子”“拾票子”等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如一教师教学《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例文是“掖被角”:小时候奶奶经常给我掖被角,奶奶临终前,我给奶奶掖被角,没想到奶奶仍然用枯槁的手吃力地给我掖被角。在选材的指导上,最终“感动”成了“悲情”的代名词。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也更丰富与现代:我们的童年儿歌是“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真英雄”,他们却在“改写”古诗“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我们的童年是“画地为棋”,他们却在网上纵横驰骋;我们的童年休闲是“摸虾捉鱼”,他们却在旅游体验……如果习作教学还只追求传统的素材、传统的好文章,只怕学生会愈加厌恶写作了。

最后是体裁。本次习作,我们惊喜地看到,演讲稿、颁奖词、童话、寓言等亮相课堂,给习作教学带来了新变化。但习作教学要更加突出体裁特征,童话要突出童话的特性,记事文要突出记事的特性,实用文要突出实用文的特性。同时,还可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更多与时代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文体进行教学,如“编写短信”“发微博”“写博客”“写电子邮件”……只有这样,习作教学才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才能永葆生命的活力。

三、评者视角:为了谁

无论教什么还是怎么教,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生。因此,作为评者,就是看你的教学真正为了谁。从三个具体的落脚点来看。

一是聚焦点。通观习作教学目标,大而全的倾向仍十分明显,最突出的问题是不会“聚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我们很多习作教学课贪大求全:一堂习作教学课中,把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全方位进行指导,水过地皮湿,效果不佳。其实,一堂课可以聚焦某一个方面,或取材,或立意,或构思,做细做实,追求实效。如教学童话《妙妙奇遇记》,教者将教学铆钉在“情节的一波三折”上,也就是构思上,学生大胆想象,创设了许多出人意料的情节,效果就很不错。

二是着力点。着力点就是达到教学目标这一“归宿点”的载体。犹如过河,有的选择小船、有的选择小桥、有的选择石墩……这就是着力点。不同的教学内容着力点不同,同一教学内容,因为教师的不同,着力点的选择也不同。由于教师不善于选择着力点,致使教学过程比较“飘”,没有落在实处。如教学《学写颁奖词》,一个最为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写颁奖词”,教师的着力点找得很准:人物的突出事迹、人物的精神。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如何写得好”上――对称、引用、比喻、排比……导致学生没能正确掌握颁奖词的格式,写出的颁奖词追求语言的华丽,但“内容”与“精神”缺失了。

三是发展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发展变化的。在一堂课中,“最近发展区”总是随着教学的推进而在发生变化。遗憾的是,教师不能捕捉住这样的发展点来着力,致使教学在平面上滑行,没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如比较成功的教例《学写应聘演讲稿》,学生掌握了应聘演讲稿的写法后又发现,例文中运用了很多“好词佳句”(实际上是很多四字词,因为是三年级学生,所以笼统地称之为“好词佳句”),这就是一个“发展点”――如何让自己的应聘演讲稿打动听众,但教师却将其放过了。

最后,更应该看一看,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到底发展了没有?有多大发展?在本次习作教学竞赛上,这一点教者、观者、评者都比较忽视,这也应该成为习作教学今后研究的一个课题。

作者系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小语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