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我国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的政策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我国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的政策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依靠绿色信贷支持绿色发展,无论对商业银行自身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我国在绿色信贷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面临的瓶颈,并从制度建设、市场与产品建设、信息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信贷 供给侧 转型升级

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利用信贷手段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安。依靠绿色信贷支持绿色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推进金融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商业银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引导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对加快金融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以及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绿色信贷发展概况

(一)推进绿色信贷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

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三大部门,为了遏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联合引发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该《意见》的拉开了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的序幕。之后,深圳、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市的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业务的实施方案与细则。2008年11月,环保部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司合作编译出版了《绿色信贷指南》,使商业银行在执行绿色信贷时有章可循。上述三大部门又于2011年启动了“绿色信贷评估项目”研究,并于2012年创立了“中国绿色信贷数据中心”,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管理和相关风险评估提供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支持服务。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的积极倡导下,为响应绿色发展的世界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相继制定并实施了“节能减排专项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等多种创新性产品和服务。截至2015年末,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8.08万亿元,其中21家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达到7.01万亿元,较2015年初增长16.42%。例如,中国进出口银行2015年末节能环保项目与服务贷款余额为766.02亿元,同比增长44.75%,高出全部贷款余额增速24个百分点。兴业银行2015年末绿色信贷余额4千多亿元,占该行贷款余额的18%。

(二)我国在发展绿色信贷方面面临的主要瓶颈

与发达国家的绿色信贷相比,我国无论是在制度内涵、法律规范方面,还是在绿色信贷风控、激励约束机制方面,都存在亟待解决的瓶颈。

一是制度框架亟待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标准过于原则化,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有关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国内抵/质押登记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尚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抵/质押公示系统;环保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无法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除此以外,绿色信贷激励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以及绿色信贷评估机制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市场与产品不够成熟。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产品存在结构单一、创新力度不够的瓶颈。虽然从2007年开始,国内部分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与绿色信贷业务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但是大多数产品属于针对个人投资者的挂钩低碳指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此外,资产交易市场活跃度不高,节能环保项目资产流动性差,抵/质押物存在价值低估的问题。

三是缺乏支持绿色信贷的各项机制。大部分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的认识较为简单,未构建起适应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组织体系;环境与社会风险管控未能有效纳入银行业务流程;缺乏专业化、规模化人才队伍,大部分银行的绿色信贷管理都是由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推动的;缺乏开发风险共担与分散机制,难以满足对绿色信贷项目提供信贷担保和风险补偿的需求。

四是信息机制不畅。从当前现状来看,央行征信系统涵盖的企业环保信息范围相对较窄。由于环保信息直接与企业能否获取贷款挂钩,因此无法排除隐瞒真实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的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无法缓解的情况下,银行实施绿色信贷风险较高,这无疑影响了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态度。

二、我国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建议

(一)从绿色发展战略高度构筑绿色信贷制度框架

一是构建绿色信贷法律框架。应参照赤道原则和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惯例,借鉴美国《能源税收法》和《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等法律法规的经验,完善与绿色信贷相关的法律及实施细则,明确各主体的法律责任;建立外部压力机制,将绿色信贷上升为一种硬性制度安排;推进绿色信贷监管模式创新,防范金融风险,确保绿色信贷业务有序健康发展。

二是完善支持绿色信贷发展的各项机制。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进一步明确界定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范围,以及信息披露不充分时的法律责任;完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利用优惠利率等多种激励手段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构建国内外商业银行协同创新机制,改变国内绿色信贷市场融资机构单一和融资渠道匮乏的局面。此外,还应构建绿色信贷利益协调机制,处理好政府、银行和企业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补偿等问题。

三是针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实施合理评估。在现有商业银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测度评估指标体系,将评估结果与银行机构O管评级、准入管制等相挂钩。针对评估得分优异的银行,可在享受再贷款、差别准备金率和差别准备金利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二)加快市场与产品建设引导金融资源配置

一是完善抵/质押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基于碳排放权、排污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质的抵/质押融资交易平台”,推进相关资产成为合格的抵/质押物;通过交易平台的运行,有效提升此类抵/质押物的市场价值;同时,增加风险投资机构的退出渠道以及银行相关抵/质押物的流通与变现渠道。

二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推广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治理专项贷款、小额绿色贷款、绿色建筑相关贷款、环保汽车贷款、低碳信用卡、绿色理财等,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以及“两高”行业技术改造等绿色转型工作;支持城市环境保护、流域区域污染治理以及节能环保领域并购重组等重大项目建设;在贷款规模、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方面,创新灵活多样的贷款模式,向环保企业提供便利。

三是推广绿色信贷不良Y产证券化。部分领域绿色信贷业务,由于受到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不良资产余额呈上升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措施推进绿色信贷与资本市场有机的结合,推广绿色信贷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通过证券化降低绿色贷款的风险权重,减少风险占有。最终拓宽绿色信贷资产的处置途径,提高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资产质量。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一是建立绿色信贷数据信息库。建立环保部门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把环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让环境风险与金融风险评估体系得到有效融合;做好环境信息系统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与融合,以便更好地实施信贷管理和项目评估。

二是建立产融结合信息服务平台。借助产融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向商业银行传递产业发展趋势、政策信息等,提高商业银行获取企业的投资结构、产能利用情况、环境保护措施、资源使用效率、产品价格及市场占有率等各个方面信息的效率以及精准度,以此引导金融资本的高效配置,提高商业银行前瞻性的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通过降低整体风险溢价,最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是协同共建绿色信贷运营平台。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央行、银监、财政、科技、环保等部门的互动合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推进“互联网+绿色信贷”,协同打造“绿色信贷运营平台”,例如,与财政部门合作,推广与农业相关的绿色信贷产品,破解绿色农业贷款难的问题,与科技部门合作,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科技含量高的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

(四)构建高层次绿色信贷人才队伍

一是引进培养绿色信贷高端人才。结合绿色信贷业务特点,在注重本土人才培养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重点引进绿色信贷理论研究人才、绿色信贷业务经营管理人才、绿色信贷专业技术人才、环境评估人才等,弥补我国绿色信贷人才队伍尖端人才不足的缺陷。建立并定期紧缺人才目录,建立海外绿色信贷人才库,打造通过扩大跨境人才合作,放大引才聚才效应。

二是创新绿色信贷人才培养方式。实施高端人才国际化培养项目,统筹制定境外培训计划,重视绿色信贷人才的潜能开发和素质培养;构建绿色信贷人才在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的协调配置,加快跨行业人才培养;积极推进战略联盟型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建立旨在培养复合型绿色信贷人才的校企合作网络,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纵深发展与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实施中长期培训计划,组织业务骨干到海外攻读MBA学位等;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引进海外知名金融专业培训机构,通过联合办学培育全球化绿色信贷人才。

三是构建市场化金融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目标导向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完善绿色信贷人才评价标准,构建以业绩贡献为核心,涵盖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水平、从业资质经历等内容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胜任度模型;积极引进国际通行的资格认证体系,推动绿色信贷人才国际化、市场化评价。

参考文献

[1]蔡海静.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实施现状及其效果检验[J].财经论丛,2013(1):22-23.

[2]戴叙贤.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可行性与持续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2):13-15.

[3]黄海峰,任培.中国绿色信贷政策现状研究.[J].中国市场,2010(27):38-40.

[4]连莉莉.绿色信贷影响企业财务融资成本吗?――机遇绿色企业与两高企业的对比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9):83-93.

[5]申颖颖.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财经,2012(11):14-16.

[6]马秋君,刘璇.发达国家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经验借鉴[J].绿色金融,2013(4):5-6.

[7]吴颖.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财税金融,2013(13):3-4.

[8]张建军,段润润.中国商业银行构建绿色信贷体系的路径探索[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9):120-125.

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十三五时期江苏省发展绿色信贷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策略研究”(2016SJB790042)。

作者简介:冯俊(1977-),男,江台人,经济学博士,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金融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