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媒体文化语境中文学的二度传播现象透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媒体文化语境中文学的二度传播现象透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先帝啊意义上的大众媒体,以其对社会和受众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存在方式――媒体文化。在这种特定的媒体文化语境中,文学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现象:文学的二度传播热潮。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总结其特点,认识这一现象存在的利弊并有的放矢地发扬与规避,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乃至当代文化的建构意义重大。

[关键词]媒体文化;文学二度传播;影视化;通俗化重构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已是一个“技术时代”、“世界图像的时代”。而以现代媒体技术为载体,以媒体表达方式为基本特征的媒体文化,则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特有的文化存在方式,它以其图像化、娱乐化、主流性、逐新性等特征,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发挥着最为重要的影响。在这种特定的媒体文化语境中,中国当代文学的存在方式也呈现出新的态势,即文学的二度传播成为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文学的二度传播就是指已出版或发表的文字文本形态的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再度结合,以一种新的形式――媒体文本进入受众视野,深入大众生活。当今,媒体文化随着大众媒体向社会的全面推广而不断膨胀,正以自己特有的媒体话语系统主导着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于已处于边缘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其表现就是当今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走上了二度传播之路,被现代媒体改造和演绎并成为媒体文化的强大生力军。

文学的二度传播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其一是文学作品的影视化。这种方式成果最多也最为人所熟悉,它是指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以及制作成“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的电视文学。其二是电视荧屏中的读书评介。此类方式往往是以某一部作品为中心,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有作家访谈,有文学评论家评点,并有作品精彩片段赏读。如央视的“读书时间”和“文化视点”、北京电视台的“华夏书苑”、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凤凰卫视中文“开卷有益”、青岛电视台的“一味书屋”、河北电视台的“读书时间”等节目均属此类。但这种传播方式效果不佳,上述节目的存活生命也如昙花一现。其三是文学经典的通俗化重构,这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一种文学二度传播方式。它是以文学研究专家通俗化的语言讲解为主,并适当运用一些直观生动的图像、音响等现代传媒手段,从贴近现代人生活和心理的角度,对文学经典的内容进行极具个人化色彩的重现或模拟,从而成为一种对文学经典的通俗化重构。典型代表就是央视的“百家讲坛”。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成果,但时至今日,在媒体文化这一语境中文学的发展出现了二度传播热潮,这反映出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生存姿态。探究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可以更有效地加以引导从而促进其发展。具体说来有四个原因:一是媒体技术的进步,电视电脑已成为普遍的传播工具,这为文学的二度传播提供了充足的渠道。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文化的接受方式发生了改变。书本已经不是人们作为消闲的主要手段,人们更热衷于看电视、上网、听广播,媒体文本就成为最广泛的传播方式,三是由于受众文化层次不同,使文字性作品的接受范围是有限度的,而媒体文本的通俗、直观等特点能更广泛地吸引多种层次的受众,实现传播的广泛性。四是当代文化传播中,受众要求内容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促使传播者必须更迅速、更有效地创造出各种消费文本,于是一些较好的文学作品就被改编成影视剧或生成其他类型媒体文本,尽可能去吸引大量受众。

由上述原因可以看出,文学的二度传播正是文学在媒体文化语境中,在自我调整中寻求发展的一种策略。与传统的文字文本传播方式相比,文学的二度传播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一是文本的图像化。以阅读为目的的文学文本,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具有蕴藉性和想象性,需要读者在线性的语流中细细品味与心灵内省。而文学的二度传播中生成的媒体文本是一种图像化文本,强调鲜明的动作性、通俗性和声画效应,追求画面组接中的直观形象感和视觉冲击力。但这种图像化了的文本使“文学的诗性、修辞的审美、句式的巧置、蕴藉的意境等,一道被视听直观的强大信息所淹没,语言文字独有的魅力被技术‘祛魅’或‘解魅’了”。二是叙事的多向化。文学文本作为一种运用语言构成的时间艺术,在叙事元素上较为单一,而媒体文本在语言运用之外,还借助画面组接、音乐烘托、音响渲染、造型强化等现代媒体手段,着力迎合受众的需要,呈现出多向化叙事特征,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三是意象的定型化。以语言文字形态存在的文学文本,对于意境的营造、意象的描绘等都是极具含蓄和隐喻特点的,不同的读者会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旦转化为媒体文本,用画面方式予以表现时,作品中的意象则被定型并简化了。如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形象,《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当代小说《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等等,在文本阅读中,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想象。而当这些作品拍成影视剧后,受众看到的就是欧阳奋强、陈晓旭、六小龄童和郑秀文等演员演绎出的这一种特定形象,文学意象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全部挤压掉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种特定形象是“附着在电子媒介的机体中,以注脚或模拟的方式再现当前世界破碎而空洞的电子图像”,“作为文学灵魂的诗意被堂皇地粉碎了”。四是话语的时尚化。在当今这个追求消费性、精神按摩式的快餐化媒体文化潮流中,作为媒体文本,必定带有媒体文化影响下的特征,其鲜活的叙事语言与新奇的叙事形式,共同构成了媒体文本尚新求变、力避尘俗的时尚性话语特征。这种时尚化的叙事话语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和市场传播,如今社会上时时流行起来的一些话语,很多来源于这些媒体文本。如由刘震云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手机》中,费墨一口浓重四川话说出的许多台词成为最“时髦”语言,像“做人要厚道”,“20多年来和一个人睡一张床,难免会有审美疲劳” 等;又如《大话西游》中的很多广为传颂的台词。五是受众的普泛化。由于文学作品在二度传播中形成的媒体文本追求直观形象性、强烈的视觉效应、内容的通俗性,从而能吸引最为广泛的受众,曾有学者在大学文学院本科生中调查,在中国四大名著中,完整阅读过一部的占总数5%,完整阅读过四部的更少;完整阅读过《呐喊》、《子夜》、《四世同堂》、《家》、《雷雨》等现代文学名著的则少之又少;完整阅读过《战争与和平》、《父与子》、《荒原》、《喧哗与骚动》、《局外人》等外国经典名著的则为零。而观看过由其中一些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的学生数量却为数不少,并且对影视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连高校中文专业学生对文本阅读都兴趣大减而对媒体文本热情极高,那么一般受众就更如此了。再如“百家讲坛”的热播,其高达0.5%的收视率在某个侧面也反映着受众对于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但事实上,受众对于视听讲座的热衷与痴迷正是对阅读的放弃,他们不再认同文本阅读所带来的情感的旅行与思考的乐趣,而是陷入一种由媒体文本提供的坐享其成的慵懒与对“二手知识”的狂热追求。

通过分析媒体文化这一特定语境中文学二度传播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利弊之处,其有利之处主要表现为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强了传播效果,从而提升了文学的影响度等;其弊端也很明显,如拘囿了受众的文学期待视野,限制了文学作品美感的深度呈现,有时还会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而陷入媚俗的泥沼。面对上述诸种问题,对传媒、受众和作家的因势利导,特e是寻求现代传媒与文学的深度融合而不是表面的“嫁接”或“移植”,使媒体文本在消费性和娱乐化中,尽量增强其文学的蕴藉性和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文化向度,则是对此弊端进行矫正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关注当下媒体文化语境中文学的二度传播现象,并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乃至当代文化的建构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