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的调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的调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养老问题、养老形式

前言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农业大省。虽然预计在今后20年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将有大幅度提高,但河南却难以改变农村人口占较高比重的状况。而且,在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渐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城镇发展更快,未来河南省养老问题的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

河南省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农村条件落后,受老年人观念影响,河南农村养老方式单一,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将对河南省农村养老问题展开详细具体说明,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出措施与建议。

一、导论

(一)调研地点概况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区,河南是中国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劳动力输出大省。河南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许昌地处平原地带,农产品丰富,农业发达。近年来科技的发展使得农业实现了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农村大批的劳动力,由于当地没有大规模的产业能够解决众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很多农民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就不得不背井离乡,常年在外打工生活,使得农村遗留了大批老年人和留守儿童,这些老年人如今老无所依,只能遭遇孤苦无依的悲凉困境。

本调研选取了许昌市禹州市花石乡白沙村为代表。该行政村是中原地区典型的传统农业行政村,经济发展状况一般,绝大部分农民以种地为生。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平时很少回家看望老人,孩子基本都留在家里面由老人抚养,大部分人都是春节或者假期回家,有的人甚至常年不回家。这种状况反映了河南大部分地区的基本情况,这里的老年人生活状况也和大部分地区相似,因此选择此地为调研地点。

(二)调研样本特征

本次调研对象为 60 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因此,考虑多方因素,本次调研时间选择在 2016 年7月份的农闲时节与学生的暑期进行,这时赋闲在家的农村人多为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且调研成员均时间充裕,本调研是以白沙村所有老年人为调研对象不会刻意区别对待。

(三)调研方式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等社会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所有的问卷都是由社会调研队队员入户对被调查者进行当面访谈,并按照被调查者的回答填写而完成的,通过调查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二、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分析

(一)调研地老年人生活现状概述

从文化程度来说,90%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受到很低的教育即小学水平以下或从未受过教育;从婚姻状况来看,虽然一般以上的老年人尚有老伴陪伴,但是丧偶的比例却比较高,从老年人的居住情况看出,纵然有儿有女,老年人的生活还要靠自己,儿女能够进行日常照料的可能性并不高。从身体健康状况来看,几乎一半的老年人身体状况良好,但是还有 26.3%的老年人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从养育子女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老年人养育的子女数集中在 1―6 个,但是也有 3.7%的老年人无儿无女;从年收入水平来看,很多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维持在 3000 元以下,还有部分老年人收入较高,这部分人主要是集中在低龄老人(70 岁以下),即低龄老人尚在参加劳动赚取养老费。

(二)老年人养老观念倾向

根据调查得知,不同养老意愿的老年人分别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大部分家庭比较正常的老年人比较倾向于居家养老,而部分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面临着家庭变故、身体患病、无人照管等各种情况,选择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多为无儿无女或者没有家庭的老年人,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国家和社会,希望通过社会的力量去养老。

这些受访者的基本家庭人员状况就明显反映出,在河南省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家庭仍然是农民养老保障的“天然”场所,居家养老、养儿防老等养老模式依旧为更多的农民所接受。河南省农村居民的自身特征严重影响、制约着其基本养老理念社会化的转变。

(三)养老问题

1.经济拮据

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有限,收入水平低下,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撑力度不够,无论老年人收入状况如何,他们能够从子女那里获得的经济支持都显得不足,都无法满足需求。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他们的微薄收入尚能够勉强度日,但是,当老年人身体出现疾病等状况时,他们就会陷入经济困境,以此造成因病返贫现象愈演愈烈,一旦老年人陷入经济困境,随之而来的心理上和精神上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心理问题随之而来会加重老年人身体上的疾病,这种恶性循环是身处老年阶段的人们最应该避免的。

2.精神方面

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目前很多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比较紧张,来自家庭方面的精神慰藉都难以满足,更不用说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了。

3.服务不足

目前,农村老年人普遍面临服务缺失甚至无人服务的困境,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大,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目前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依然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自我服务能力下降、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服务缺乏等。

4.其他方面

日趋严重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必将对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提出严峻挑战,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降低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未读过书的占一半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到九成以上,低素质决定了农村老年人口大部分都是体力劳动者,年龄对他们的自我养老能力影响很大,老年人口中高龄人群比重的增加,降低了老龄人口的自我养老能力,同时也降低老龄人口自理能力。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和健康状况的下降,无疑加重了农村养老的负担和压力。

三、中国典型农村养老模式及对河南启示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实地考察查与查阅资料,我们共得出已以下几种养老模式并加以分析:

1.家庭养老

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即使部分老人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但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仍然难以安度晚年;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向往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2.集体养老

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其作用仍然有限,第一,养老对象过窄,集体养老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然而,五保户的供养条件非常苛刻,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第二,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实行分散供养,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维持其温饱;第三,对集体养老认识明显不足,在农村地区,许多符合条件的农民不愿享受“五保户”待遇,只要尚有一点点劳动能力,或者有亲人可以依靠,谁也不愿享受“五保户”的供养。

3.储蓄养老

是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约的积蓄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农村越来越缺少实用价值。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有限,尽管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但盖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各项开支却很大。到了晚年,其积蓄难以保障养老的基本需求。

(二)预期理想的养老形式

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养老方式,不能盲目地追求表面上的虚华,而忽视了内在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如河南省目前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广大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在进行诸如养老服务体制建设中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并尽可能地争取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和帮助。

随着改革开放和十的深入,相应的,农村养老方式也将出现新的转型,农村老年人走上“阳光养老”“快乐养老”的幸福之路,这样理想化的养老形式无疑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基础之上,在经济上,由依靠子女养老的形式转换为由政府发放养老金,使得老人老而不愁。其次,新型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也可为老人的养老提供基本保障;最后,大力发展农村养老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健身场所,使之娱乐化。

四、河南省农村养老发展之路

1.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

据了解,政府斥巨资建立了规模大的养老院,可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住进养老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老年人认为住进养老院代表着无人赡养,因此,要做好养老事业关键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养老方式和生活习惯。需要全社会关注,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老年人树立新的养老观念,转变新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敬老、养老的良好氛围。

2.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在继续保障家庭养老的同时,政府应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全的可养老的场所和设施,为老年人建立健全的养老队伍,将精神和身体养老都尽可能达到理想效果。不仅仅是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障,也应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况。据了解,“空巢老人”的增多,独身老人比重上升,加大了农村养老的社会化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不仅由子女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更重要的是生活照顾和精神抚慰。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后,虽然也履行了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但考虑到进城农民的自身经济状况,供养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此,社会和政府应在精神上给予支持。

3.加快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村老人的就医难问题。

政府下发的养老保障基金应落实到位,真正做到钱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精神上的支持的同时,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道路,在老年人就医方面,应为老年人提供优惠政策、同时,也可为老年人制作医疗手册,普及健康知识,及时记录老年人的就医情况,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就医难问题。

4.培养老年人积极的生活观

据调查,大多数老年人精神时常感到空虚无望,当前社会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状况将持续外出务工人员流动的情况,因此老年人只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素养,积极面对生活,才能不断提高自我保障能力,社会也应该形成尊老爱幼的氛围,让老年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5.弘扬孝文化,重塑家庭养老的重要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期,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冲击着年轻人的头脑,使得他们对“孝”的理解和诠释也发生了较大的偏差,应大力弘扬双向互动的新型孝文化,即子女孝顺父母,父母理解子女,子女尽可能地从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安慰老人,父母尽其所能为子女减轻负担,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如帮助照看孩子,收拾家务等,以达到“父慈子孝”的良性互动。

五、参考价值与意义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而又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正在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相信其研究对国家今后的农村立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功成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李东钦,蔡树峰.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研究

[4]林宪斋,赵保佑. 2010年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

作者简介:

杨柳,女 1996年4月 在读本科生 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

刘嘉航男 1996年3月 在读本科生 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学生。

孙建龙男 1993年6月 在读本科生 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学生。

高洁 女1994年6月 在读本科生 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生。

谢丰羽 女1994年3月 在读本科生 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