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将“空调”穿在身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节约能源正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持久战。而为我们制造冬暖夏凉效果的空调,就是能源消耗的“主力”。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中国能源总消费中建筑能耗占比超过30%,其中空调系统的能耗又占建筑总能耗的40%。
除了不断开发使用像太阳能、风能这类可再生能源外,节约能源最直接的方式还是要从日常使用场景中减少消耗。
“如果能给身体直接降温,而不是通过空调给人所处的房屋来降温,那么空调温度升高1至4摄氏度就能够节约7%至45%的能源。”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副教授崔屹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崔屹和其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就在做着这样的事情―通过改变人们日常穿着的服装纺织面料,达到个人温度控制的目的。崔屹的团队,运用纳米、光子和化学技术,研发了一款具有冷却功能的多孔微观结构的聚乙烯材料。
传统布料通过蒸发汗水散热,如果在夏天穿上这种新型面料制成的衣服,能让人体的体感比穿纯棉服装降低3摄氏度左右,就像人体穿着一款可自动降温的“空调衣”,从而降低对使用空调降温的依赖。
人体散热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排汗和辐射红外线。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物体都会以红外辐射形式散发热能,这是一种隐形光波。
在非运动状态下,人体会散发出波长在7至14微米范围内的中红外线,如果这些红外线能够畅通无阻地发散出去,则可以带走人体50%的热量。普通衣服的面料―全棉或者人造聚酯纤维,对红外线的透过率很弱,只允许1.5%的红外热辐射穿过,这就会将热量包裹在身体周围,使我们在夏天感觉到炎热。
同时,由于透明的材料不能用来制作服装,就意味着新材料要能够反射可见光。因此,可降温面料最大的挑战在于,它需要同时满足既能穿过红外线、又能反射可光这两个要求。
这些要求在光学理论的验证下其实能够实现。通常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400至700纳米之间,如果材料里有直径和可见光差不多大的小孔,让可见光发生散射,从而不透明。而中红外线的波长远大于小孔直径,只能穿透而无法反射。
根据经验,斯坦福的这个团队很快找到了这种能够穿透红外线的材料:聚乙烯或聚丙烯,它们都属于高分子化学结构材料。同时化学分子式比较简单,只由C-C键和C-H键组成,对红外光的吸收较弱,穿透性较好。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材料是聚乙烯,这是乙烯经过聚合制成的一种热塑性树脂,也就是塑料袋或保鲜膜的主要成分。聚乙烯具有耐腐蚀性、电绝缘性、无毒、易加工以及价格低廉的优势。
理论模型中,材料上的纳米小孔能够让聚乙烯变得具有反射可见光的能力,所以团队还需要寻找一款多孔纳米聚乙烯材料。
事实上,在电动汽车上使用的高能锂电池,为了防止阴极和阳极短路,会用隔膜将两极分开。隔膜的主要成分就是聚乙烯,它呈白色,表面有很多纳米小孔―这都基本符合需求。
崔屹他们将隔膜放置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在纳米多孔材料中分布着许多连通的孔隙,它们的直径在50至1000纳米之间。空隙的直径范围覆盖了可见光波长的范围,能够让可见光发生散射,而其红外线波长又远远大于直径区间。根据测试,这款纳米多孔聚乙烯材料可以让96%的红外热辐射穿透。
但找到合适的材料,新型面料的研发才完成第一步。我们日常选购服装时,服装的透汗性、透气性、牢固性等都会在考虑范围内,所以新型面料同样需要具备这些性能。
保鲜膜无法透水,就表明聚乙烯的亲水性不佳。因为要对纳米聚乙烯材料做亲水性改进,才能拓宽聚乙烯材料的使用范围。
仿生学已经证明,在水溶液中,化学成分左旋3.4-二羟基苯丙氨酸的衍生物3.4-二羟基苯丙氨,即多巴胺,能够产生氧化聚合,再通过发生黏液固化的反应,稳定在固体材料表面,形成聚多巴胺,这种物质几乎能在所有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强粘附的复合层。
聚多巴胺具有良好的修饰性能。它表面含有丰富的官能团,能使修饰后的材料的亲水性、耐久性得到提升,也有利于进一步对材料做功能化修饰,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毕竟,对高能锂电池隔膜的改造比直接研发全新面料要容易些。团队在多孔纳米聚乙烯表面打孔,涂上了聚多巴胺,这样材料就具备了高强度的水蒸气透过率,可以更好地排汗。
透气性检验的是材料的空气传输流量,表示面料在风吹入时可以带走身体的热量。传统的棉纺织产品中,透气性依靠棉纺织纱线的间距实现,而崔屹团队在纳米聚乙烯材料上打的小孔成了透气的窗口。小孔的大小和人的毛发直径差不多,在视觉上不会受到影响。
但附着聚多巴胺涂层的纳米聚乙烯材料还只是单层材料,无法抵抗多次清洗和穿着磨损。为了使材料更适合做衣服,团队制造了三层系列:两片纳米聚乙烯中间加入棉网布做分离处理,达到所需要的强度和厚度。
在测试新材料与同厚度的棉织物的冷却能力时,团队将两种材料的样品放在和皮肤一样温度的表面,测量每种材料的热辐射性能。实验对比结果显示,穿着新材料,人体皮肤温度仅会升高0.7摄氏度,同样条件下,棉织材料会令温度增加3.5摄氏度。
当然,实验室的成功并不代表一定适用于市场。想要材料能够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制造业,还需要在增加舒适度和降低成本上下功夫。“我们需要将材料做成纺织品和纤维,这样穿起来才舒服。想要大规模制作,必须能够大幅降低成本,但作为塑料袋原材料的聚乙烯,价格本身较为便宜,后期仅需要加一些工艺费用。”崔屹说。
而这款材料的应用领域也不局限于服装业,类似野外的帐篷、车辆遮阳罩、防紫外线大棚等户外设施都可以使用。
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不使用外部能源,通过调整材料的红外辐射散发来达到控温目的。这款新型面料,或许能让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棉纺织材料,发挥出更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