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古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体验式方式进行鉴赏,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基于此,从“诗生搭桥,激发兴趣”“逐层诵读,以读入诗”“推己及人,移情于诗”“想象生成,跳出诗外”方面进行实践尝试,以期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效体验。

关键词:有效;体验;实践;反思

一、实践有效体验的研究背景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得当,它可以成为提升学生语文兴趣的敲门砖。鉴于古诗时代久远、语言精练的特性,很多教师常引导学生以体验式方式鉴赏,效果如何?

以下是笔者在听课活动中针对教师引导学生以体验式学习古诗的片段观察:

执教者教学陶渊明《归园田居》,为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带月荷锄归”的情感,教师让学生变身为诗人自己,以角色体验的方式来领会诗人此时的心情。

课堂有效体验观察反馈表(片段):

从表中可以看出:古诗教学中学生还是很乐于接受体验式学习方式,有积极体验的热情,但学生对陶渊明当时心境的理解欠深度,还未到能准确理解诗人情感的水平,说明这样的“体验”只是“形”到还未“神”到。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体验至关重要。基于此,笔者对如何引导学生有效体验进行实践探究。

二、实践有效体验的内涵和研究意义

有效体验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提高,创新,即在“做中学”;有效体验的核心是情感,要求学生从自己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当下感受出发去体验;有效体验的过程是亲历,可以是实践层面的,如扮演客体的角色;也可以是心理层面的,即在心理上虚拟“亲身经历”某件事,也包括对别人的移情性理解和对自己的回顾与反思。

有效体验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出于内在积极体验,课堂也更充满生机和活力;有效体验使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理性的范畴,更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它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使学生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获得实用智慧。

三、实践有效体验的策略

(一)诗生搭桥,激发兴趣

中国古诗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高远,但年代久远,字词相对生涩,又多用典故,并融入诗人特殊时代背景及人生经历感悟,所以学生对它还是很有距离感,导致学习时普遍都有种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就很有必要在古诗与学生中间搭建一座桥梁,拉近距离,帮助学生排除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笔者在学生进入初中教学古诗之前,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完成。

活动一:学生分组搜集生活中出现的古诗词,完成表格。

活动二:学生组内汇总整理表格,组与组之间交流再整理,每组制作一个PPT准备展示。

活动三:展示成果,交流欣赏。

这次一系列的搜集整理制作以及欣赏等体验活动虽然与课程设置的古诗教学无关,却是笔者每次教学古诗的必修课。通过实践,他们不再觉得古诗遥不可及,反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愿意主动走近古诗,而且兴味盎然,这样的实践体验是有效激趣的。

(二)逐层诵读,以读入诗

古诗文字虽相对生涩艰深,但韵律和谐优美。因此,诵读法在古诗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初中阶段(第四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里明确要求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诵读。读重要,怎么读更重要。一般教学古诗的诵读都分三步走,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读出感情是最高要求,不可能一蹴而就,是随着对诗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达成的。简言之,诵读和理解相辅相成。

如何引导学生在诵读体验中不断思考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以下是笔者教学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表格式教学设计过程:

这样的诵读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还使学生培养语感,感受古诗音韵之美,获得审美享受,陶冶情操,实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推己及人,移情于诗

诗言志,古诗既是诗人人格写照,也是其时代生活的反映,又因其语言极其凝练,使其意蕴深沉蕴藉,颇有一种含蓄美。但学生受年龄及生活阅历限制,势必不能很好理解百年甚至千年前古人蕴蓄在诗歌中的情感意蕴。因此,知人论诗很有必要。

笔者在教学杜牧的《赤壁》时,笔者在此设计了两个教学流程。

流程一:引用材料。

流程二:模拟诗人,移情感悟

该流程以三个问题逐层进入:

1.现在你就是杜牧,面对许彦周对你的批评,你觉得他批评的是什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2.比较“铜雀春深锁二乔”与“国破家亡就此凋”,说说“你”用“铜雀”句的用意。

3.精通兵法的你,真的认为赤壁一战取决于偶然的“东风”吗?说说理由。

这节课除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学生多以杜牧身份投入课堂。他们思维活跃,穿越时空,以诗人心境逐渐明白该诗的主旨,是借史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只不过用语隐晦,写得甚是有意蕴。

(四)想象生成,跳出诗外

在古诗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有理性认识外,更重要的是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获得更多诗外的收获。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鉴赏古诗呢?

1.抓关键词,再现情境

古诗大都有“诗眼”,学生找到“诗眼”,展开合理想象,就能通过再现情境感知诗人情感,体味古诗的意境美。

如教学温庭筠的《望江南》,笔者就引导学生抓住“独”“倚”“脉脉”等词,展开想象,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孤独的女子,终日倚栏翘望,盼着丈夫归来,她细数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江水脉脉,斜阳依依,不禁惆怅失望。心中有这样一幅画面存在,学生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怨妇思夫的愁苦之情。

2.描绘意象,再造意境

根据古诗意象,动用已有经验积累,启用再造想象能力,对古诗意象进行再创造性描绘,再现意境,不失为一种以想象体验来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如教学《天净沙・秋思》,笔者先引导学生找出全诗的意象,找出后又引导学生:意象纯粹连接,诗人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一种游子思乡愁情。再让学生根据情感,想象意象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诗意境再现出来。学生再现――斜阳下,枯藤缠绕的百年古树默然孤立,枯叶落尽的树枝,弯曲盘旋;枝头停着一只乌鸦,凝然不动,仿佛在哀悼什么;桥下,溪水缓缓;溪边,一座茅屋静然而立,屋顶上,一缕炊烟,若有若无;不远处的古道上,西风烈烈,一位神情忧伤的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低着头,慢慢独行……

3.改写扩展,生成新意

这是对想象再造古诗意境形式的提升,是学生融合了自己情感的再创造,这种体验更多展示的是学生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笔者结合平时的写作教学,让学生改写教材中的课外古诗词,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改写或扩写,佳作频出。

再现情境和再现意境式的想象体验,使学生对所学之诗感悟深刻,能“入乎其内”,把握诗歌精髓,再现诗歌意境;改写扩展式的想象体验,使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能“出乎其外”,形成自己独特的有创造性的理解。

四、实践有效体验的反思

学生在笔者引导下通过一系列有效体验,对古诗不再有畏难情绪,他们愿意读古诗,学古诗,也增强了赏析古诗的能力,难得的是他们还会有意识地在写作中运用古诗句。同时,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也有反思,要坚决贯彻以生为本原则,尽可能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坚持以学为中心,课堂要有足够的留白给学生体验思考感悟等。

要使教学有效,教师必须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努力实践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教无定法,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缪雪芹.新课标下《唐诗宋词选读》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D].苏州大学,2011.

[2]徐志伟.漫谈中学古诗文诵读教学[J].古典文学知识,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