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领学生走近鲁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消除教师和学生对鲁迅作品“怕”的心理,教师首先掀开鲁迅头上神圣的面纱,引导学生从课内外作品中去认识也有着七情六欲的鲁迅,认识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感受其伟大之处。
关键词: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语文教学中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人教版初中六册教材里每册都有鲁迅的文章,甚至在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及九年级上册,每册选用了两篇鲁迅的文章。我想,这是因为鲁迅作品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经典。
而今不少语文老师怕教鲁迅的文章,学生也怕学鲁迅的文章,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应试教育的结果。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以为,不能领略鲁迅作品的深邃,也就不能领略我们的民族特性,这是谈不上语文素养之全面提高的。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被称为“民族魂”。这些内容是每位语文老师在涉及鲁迅作品时都会去讲给学生听的内容。可是,也正是这样,就让鲁迅在学生眼里一下就变得高不可攀,再加上鲁迅作品又带有五四时期特有的语言特点,学生就开始怕鲁迅了。
要想消除这种“怕”,就要撩起鲁迅头上神圣而神秘的面纱。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安排鲁迅的作品上显然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七年级上册的《风筝》中,我们看到的是充满了手足之情的鲁迅,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我们发现鲁迅幼时原来也很顽皮,会从石井栏上跳下来,会把砖头抛到隔壁的梁家去,会在到了上学的年龄对百草园充满留恋,会在课堂上开小差。《社戏》中,我们发现鲁迅原来也和我们一样在成年后对童年和故乡满怀留恋和热爱,八年级上册《阿长和山海经》里,鲁迅对保姆阿长深沉的感情让多少人感叹不已。
一路走到这里,我们是否能让学生明白,鲁迅其实也是和我们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人?鲁迅就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二、引领学生走近鲁迅,要从其作品中整w感受伟大之处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同志对其做出的高度评价,也是最能体现鲁迅对中国历史卓越贡献的评价。但是很多情况下,不少语文老师可能就只是在概念上对学生进行搬运式的教学。为什么称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答案还应该从他的作品中去寻找。
1.认识文学家的鲁迅
只要你稍加留心,人教版初中六册教材9篇鲁迅作品,会给我们展示一个伟大文学家的鲁迅。不论是散文、小说还是杂文,从内容到形式,他的作品每一篇都是经典,我们忘不了丫杈于半空中的树干上的风筝、百草园里的美女蛇故事,忘不了社戏台上、台下的淡妆浓抹,忘不了阿长“大”字的睡相,孔乙己站着喝酒穿着的那身破长衫,还有鲁迅对藤野先生深深的感激和敬爱……欲扬先抑、白描手法、双线结构……鲁迅都是信手拈来,举手投足中折射的是文学巨匠的风范。
2.认识思想家的鲁迅
认识思想家的鲁迅会是教学中师生认知的共同难点,对于这一难点,我们仍要从他的作品去感知。
八年级上册之前的鲁迅作品,基本上都是学生较易于理解的,其实,三年的教程中,我们的编者已经在《风筝》中让学生初步去感受思想家的鲁迅了。《风筝》一文是放在“亲情”为主题的单元里的,但我认为,教师在执教此文时,为今后的教学着想,为学生后来的认知着想,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对“手足之情”的解读上。对于文章开头和结尾提到的“悲哀”一词,应联系鲁迅的作品整体去思考,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给了鲁迅一个“思想的先行者”的称呼,再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思想先行者的悲哀之处,理解文末鲁迅为什么会说“我倒不如退回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含义。八年级下册的《雪》,被认为是初中鲁迅作品中最难懂的,但我认为,这是初中阶段最能集中体现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一篇力作。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首《题彷徨》的诗,是我们解读《雪》一文最好的引子,也是引领我们走近鲁迅思想的引子。《雪》在初中三年的教程中是一篇过渡的作品,让我们从熟悉鲁迅、不怕鲁迅继而去走近他深邃犀利的思想,感受这位思想先行者的永不妥协的战斗精神和战场寂寞。我想,当我们能这样去认知鲁迅,对于九年级出现的三篇文章《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中作者要表现的深刻思想主题,是不是能够引领学生很好地去领悟和解读了呢?
3.认识革命家的鲁迅
在《雪》中我们已经感受到鲁迅“要用战斗去营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的革命精神。我们知道,鲁迅终其一生都在以笔为武器,向着那个时动着猛烈的、毫不妥协的斗争,这在他的杂文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初中9篇鲁迅作品有小说、有散文、有“如匕首、如投枪”的杂文,而最能体现鲁迅革命家精神的,应当是杂文,而杂文这一为鲁迅首创的文体也其被演绎到巅峰,所以,要认识革命家的鲁迅,当从杂文入手。九年级上册就为我们安排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窗口去认识“毫不妥协”的革命家鲁迅。
三、从课内走向课外,引领学生走近鲁迅
仅靠初中9篇课文去认识鲁迅显然是不够的。教材的编者也在九年级上册通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折射出鲁迅在杂文创作上的辉煌。
我们都知道,鲁迅思想的深刻主要表现在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和敏锐、深刻、精准的把握。
“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在《圣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回答,那就是“缺乏‘精神燃料’”。“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赵某地候补矣”(《狂人日记》),鲁迅先生深切地明白,“改造国民精神”是一个艰巨万分的理想,民众骨髓里的传统思想,不容于世俗的“异端”很容易被传统拉回所谓“正轨”。《伤逝》中的子君也回去了,回到了她曾经逃遁的旧式家庭,郁郁而终。而最能深刻画出国民性的,当属《阿Q正传》了……
当我们真正进入了鲁迅作品意义的世界,感受其敏锐、深刻的思想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不会再“怕”周树人,引领学生走近鲁迅就不再遥远。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