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导学”的策略小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导学”的策略小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从“教本”逐步向“学本”动态发展,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给予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逐渐提高他们学会学习的能力。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问题导学的策略,希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导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此可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和改变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从“教本”逐步向“学本”的动态发展,正逐渐向预设与生成并重的灵动课堂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教师面对多元生成的课堂,能否巧妙引导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然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善教者”必善于驾驭引导艺术,这好比好厨师要善于调味,好裁缝要巧于裁剪,好画师要善于渲染一样。

笔者这里谈的“问题导学”, 指的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实际学情出发,运用问题教学引导,让学生自主、自觉的进行探究和学习。好的问题导学能激发学生自读求解的兴趣,让获取知识变为快乐阅读。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究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问题导学的策略,希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1师生共同设定初读目标,激发阅读兴趣――导学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学生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凭借例文的阅读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的技巧,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读文章的起始阶段,制定的目标应该明确具体,简单易完成。教师把“教学目标”以问题的形式转变为本课的学生“学习目标”,教学的主体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由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教学目标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变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初读阶段的问题设置主要指导学生预习和课堂自学,能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要学生必须通过认真读书才能够找到答案。如果提出的问题很富于启发性,这必然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需要――急于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于是便会主动、认真读书,以解答提出的问题。

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围绕着文章的结构和一些基本的文章内容来展开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阅读。具体地说就是问题紧紧围绕文章内容中的信息,如作者、作者情感、文章大意等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做到整体上感知学习内容,了解文章写作结构。在此阶段,问题设置的难度、密度不易过大,只需要简单的两三个问题就行。问题太少,学生的阅读紧迫感和阅读动力不足;问题太多,容易导致学生害怕、厌恶,带来精神压力和负担,从而放弃阅读。因此,一定要掌握好问题的难度和密度,做到适中即可。

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一篇文章时,可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不少问题,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共同把“题”巧妙的设计成三个富有思考价值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1)“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2)“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3)“鸟的天堂为什么能称为‘鸟的天堂’”?这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可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完成阅读,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阅读的问题也会顺利地完成,达到既定的阅读目标。

2找准研读切入点,突破教学重难点――导学的核心

经过初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是进入研读阶段了。在研读阶段阅读问题的设计上,要深挖教材内容,要结合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进行设定,导出学生学习中的矛盾。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导学”的技巧,让课堂“导得实、导得巧、导得活”。

(1)“导”在学生困惑处。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这就是课文中的疑难点、困惑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探索的情境,以浅化难,便能让学习如破山之水,通畅无阻。如《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总理的伟大时,就是导在学生困惑的问题上。如当学生提出“总理为什么白天不批阅文件,要晚上加班呢?”“总理为什么不先批阅我的文件,而让我等到天快亮呢?”……这些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相关资料解决,在解决这些困惑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因此说,导有法,导到学生困惑处,便能攻克教学难点,引导课堂畅如行云流水,有张有弛,让学生得心应手。

(2)“导”在矛盾处。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常存在着某些矛盾现象。这些矛盾其实是作者刻意安排的,阅读时,注意这些矛盾,并问“为什么”,能促进对文章的理解。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矛盾进行质疑,可创设情境,求得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们可根据文章内容设问:“诸葛亮明知周瑜要他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是陷害他,而诸葛亮为什么还是立下军令状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形成一种有价值的课堂冲突,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便可让他们充分认识诸葛亮将计就计的艺术,领略诸葛亮足智多谋的风采。

(3)“导”在空白处。由于作者的构思和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本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点。教学时,引导学生于空白处质疑,补充空白,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凡卡》一文,在描写凡卡寄信后怀着甜蜜的梦睡着了,在梦中他看见爷爷正读着他的信,后用了“……”,显然,这是作者留下的一处艺术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扣此质疑:“作者为什么句末要用省略号?作者可能会讲些什么?”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训练,而且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4)“导”在蕴含文句处。在课文中,有不少句子隐有作者的写作意图,意思含蓄,往往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乃至文章的主题。教师若能准确抓住这些文句,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九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这一环节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通过联系实际,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教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既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让其充分感受到带着问题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5)“导”在认识偏差时。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很多是教师难以预测的,而这恰恰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这些认知错误,应凭借自己对教材的深入解读,迅速判定其训练价值的大小而决定如何进行纠错。例如在学习《落花生》一课,要理解父亲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但有个学生认为,讲体面的人都是没用的人。这时,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如何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呢?此时,教师可将计就计,让学生针对“讲体面的人都是没用的人”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孩子们在观点的碰撞中统一了认识――否定那种外表好看、只讲体面,但实际没有什么用的人。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探究,能完成情境体验,能激发自身的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理解和再创作的过程,是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过程。在研读阶段的问题设计上要达到对内容深度剖析,也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范例的学法,给学生自学的导向,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精心设计深化阶段的问题,盘点阅读收获――导学的升华

在阅读的最后阶段,要对前两个阶段的问题进行整合和总结,并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做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进而提高自己。在此阶段,主要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在阅读后有所反思和收获,能了解文章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寓意,并从文章的主旨之中有所反思和收获。如在阅读《詹天佑》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对于问题的设计就要更为直观和概括了。在充分的阅读之后,学生们被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和爱国精神有所触动,教师此时可以进行情感的升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名言名句来概括出对詹天佑的评价,并说出自己与詹天佑相比缺点什么?以后如何改进,让学生真情流露,做到情感的升华和熏陶。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问题导学法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问题导学的教学设计,它追求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学习遇到障碍时,教师能审时度势、巧妙点拨,通过引导学生质疑、争论、辨析、反思等方法,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热情,突破学习中的瓶颈,为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点亮一路绿灯,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的境界,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3] 赵玉莹.小学语文“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无线音乐,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