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与实践(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与实践(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围绕多个音乐元素展开的综合课

这类综合课也选取了多个教学素材,但它和前面第二类的综合课区别在于,它是以多个音乐元素为切入点全面地展开音乐感知能力的构建。如以下这节二年级的音乐综合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参与表演,在动作中体验乐句与节奏型。

2.在歌唱片段练习中,巩固“sol、 mi、la”的音高。

3.在歌唱与传球活动中体验变换拍子,能按节拍的变化准确地传球。

4.能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拍与音区。

【选用素材与指向元素】

1.《问候舞》――乐句与节奏型。

2.音列歌曲―― “sol、mi、la”的音准巩固。

3.歌曲《早上好》――变化拍子(二拍子与三拍子)。

4.乐曲《大象》、《小象》―― 节拍、音区。

【教学流程】

1.律动《问候舞》

①孩子们根据老师弹奏的音乐走恒拍做动作进入音乐教室,围圈站好。

②复习上节课学习的《问候舞》。

第一乐句: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随着音乐的稳定节拍向逆时针方向行走。

第二乐句:向顺时针方向行走。

第三乐句:声势拍手跺脚“ X X XX X”固定节奏,重复三次后向圆圈中心行走四步。

第四乐句:同第三乐句,重复三次退回到圆圈位置。

③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根据乐句与节奏型进行动作的进一步改编,怎样将《问候舞》变《邀请舞》?

例如:第一、二乐句时有力量地走步,在第三、四乐句时,找到新朋友进行对拍等。

④学生在交流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表现。

2.歌唱片段练习

①教师做柯尔文手势,请学生回忆是哪一首歌曲,学生边做手势边演唱。

②教师用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模唱“sol、mi”旋律音型,并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的二线谱中摆放。

③学生演唱另一首熟悉的三音列歌曲,一组学生用拍腿表示节拍,一组学生用拍手表示节奏,找找这首歌曲中有“sol、mi、la”的旋律音型。

④学生通过教师的柯尔文手势学唱一个新的旋律片段:

⑤先齐唱,后师生轮唱、生生轮唱。

⑥提问:歌曲共包含几个乐句?找出乐句之间的异同。

3.音乐游戏:《传球》

①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歌曲《早上好》,边演唱边按节拍拍腿。

②歌曲第一部分教师演唱,第二部分学生演唱,并按照节拍准确地传球。

③讨论歌曲第一部分应该怎样传球。

④完整演唱歌曲,按照歌曲的节拍准确传球,引导学生关注节拍转换的地方。

4.欣赏《大象》、《小象》

①安静聆听,尝试用身体动作找到音乐的强拍。

②聆听音乐,用身体动作自由地表现音乐节拍。

③分析两首在高低不同的音区的音乐作品,用动作表现音区和节拍。

④听辨音区小游戏。根据聆听老师弹奏的不同音区,做出不同的动作反应。(如听到高音区时站立走路,听到低音区时弯腰走路;高音区时女生边走边做动作,低音区时男生边走边做动作)

5.在经典音乐律动《水族馆》中结束本课

【课例分析】

这是一堂内容丰富的二年级音乐课,音乐要素中的旋律、节拍、乐句、节奏型在教学中都有所涉及。教师选取的多个教学材料,并不是围绕某一个音乐要素组合在一起,相互之间似乎也没有一定的关联,但是每个材料都为感知体验相应的表现要素服务。如在演唱《小猪噜噜》与《三音列歌》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旋律音型“sol、mi”和“sol、mi、la”的音高感,并运用了卡农的演唱形式,建立初步的和声感。对音乐节拍的理解是在演唱、传球活动及欣赏活动中获得的,教师向学生提供了适合的乐曲素材,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表现中节拍的变化及音区的作用。在音乐律动活动中,则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用动作表达音乐的乐句与节奏型。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教师将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等领域的内容有机整合起来,通过多种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手段,系统又综合地发展了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三、实施音乐综合课的要求

从以上三种音乐综合课的课例中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综合课改变了传统从“内容出发”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教学关注点落实在利用现有的教学素材,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构建和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上。因此,它是一种从能力目标或行为目标出发的教学课型与模式。从这点意义上来说,在常态教学中实施音乐综合课需要关注以下几点要求:

(一)建立清晰的目标体系

综合课由于涉及的内容、素材众多,因此更需要教师心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体系,不然会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容易走入误区。例如,第一节综合课涉及了节奏型和旋律的感知,那么在不同学段关于节奏型和旋律分别应该达到怎么样的水平和标准?以旋律为例,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表现要素――“旋律”的描述是这样的: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3―6年级)。这是一种非常笼统、模糊的目标性描述,缺乏层次性与操作性。作为教师,我们要细分“旋律”这个表现要素包含了哪些方面的感知内容。学生在1―6年级各个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习领域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层次?只有当教师对这些目标与要求一目了然时,才能有效地指导常态教学。例如,通过参考国外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制定供教师参考的关于旋律的体验标准:

1.旋律包含的内容:走向、调性、乐句、音区、音域。

2.各学段“旋律”的感知标准(感受与欣赏领域):

这种具体、清晰的表述,既有助于教师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清晰地建立音乐表现要素和体验方面的目标与要求,也方便对各个阶段的音乐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另外,为使音乐教学更加有序、有效,我们还应制定清晰的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来引导和规范日常音乐教学。例如,制定以下类型的进度表、单元目标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

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学习内容:

①继续做稳定的节拍感练习。(开始学习空间踏步的形式)

②继续从语言中学习节奏型;学习节奏模仿练习;分组进行节奏与稳定节拍的二声部练习。

③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学习认识“ta”和“titi”。

④用唱节奏型和拍击的方式,从已学的歌曲中学习提炼出节奏型(只包含“ta”和“titi”)。

⑤探索各类打击乐器的音色,按音色为乐器分类。

⑥继续第一单元中的第“3”和第“4”。(选择课外的只有“sol”和“mi”的童谣作感知积累,为以后的认知学习作准备)

当然,对于制定这类标准,如果让一线教师个体来完成是有难度的,但如果是由区、市、省级层面的教研部门集中优秀教师的力量与智慧共同来完成,就会在科学性和合理性等方面做得更好。

(二)整合有效的教学素材

从能力目标出发的音乐综合课,整合有效的教学素材是关键。首先,我们要对现有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出每个作品音乐表现要素的主要特征,把具有相同音乐特征的材料进行归类、重组。例如,在第一种音乐综合课中复习环节,作为教师就要非常清晰地知道教材内哪些歌曲的节奏型、旋律进行特征相同或相似,可以统一利用;哪些教学材料特别适合引导学生感知相应的音乐表现要素。这样我们就不必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次教学,而是按照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顺序来重新组合教材,甚至可以把中小学教材打通起来使用,从而实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其次,我们要考虑到,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必须是最贴切、最适合学生体验的教学素材。如果现有教材中缺少这种材料,那么教师就应该到课外搜集整理。例如,第二种综合课中所使用的《晨歌》、《哈巴涅拉舞曲》等都是从课外选择过来的素材。《晨歌》这首歌曲,整个多声部都是以固定音型、节奏型的和声伴奏形式进行,这类多声部歌曲对于合唱能力、多声听觉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学生既能比较轻松地学会,也易于听辨出各个不同的结构层次。而《哈巴涅拉舞曲》这首短小的器乐作品,经过教师细微地剪辑处理后,清晰的结构层次、丰富的结构变化对初次感受结构这个表现要素的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合适贴切的。又如第三个综合课例中的歌曲片段,我们使用的是专门巩固“sol、mi、la”音准的“三音列歌”,这类歌曲对于帮助建立学生准确的音高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学习一首歌曲的心理能量的总量是不变的,当一首歌曲一下子出现八、九个音符时,他们很难把全部心理能量用在八、九个音的分辨上,结果对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只能放弃对音高的辨别,转而把心理能量用在非音乐性内容的地方,如歌词等。相反,如果一首歌曲只有两个音符组成,他们自然就能把心理能量用在如何把两个音分辨清楚上,这样对音高的感知才是清晰的,对音高的分辨能力才能逐渐生成。但在现有一些的教材中,除了几首三音列歌曲外,其他歌曲基本都是使用了六个以上的音列。因此,通过搜集我国民歌、童谣中的3―5个音列的歌曲,或者教师自己创编音列歌曲,以此丰富教材中的歌唱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音高感,是非常必要的。

再者,教师为某一课时选择整理教学素材时,一定要注意新旧材料的合理搭配使用。这些综合课大多是有多个教学材料在一节课中同时使用,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如果所有的材料都是新的,不仅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负担,也必定会分散学生学习的精力。所以,旧材料的合理使用,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学生对熟悉的旧材料往往充满情感。

(三)转变固有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作为一种从能力目标出发的新课型与新模式,在对它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也要转变观念,用新的思维和标准进行衡量评判。

首先,评价关注点应落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更多的关注点落在教师层面,如设计是否巧妙、语言是否简练、过渡是否自然、教学基本功是否出色等等。因此,很多教师将观摩课当成是展示教师自我风采的课,执教者和听课者普遍忽略学生层面。这就极易造成老师的教学与学生兴趣、经验、能力脱节的现象。音乐综合课在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时,提倡将更多的关注点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行为上。比如,对于“速度”的感知,以往我们认为学生仅仅能够听辨并用语言描述就代表掌握了“速度”这个音乐要素。现在,我们不仅需要学生能用语言去描述速度,更需要看到学生在学习体验“速度”时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表现。比如,学生能合着音乐的速度准确拍击、走步;能够在歌唱、节奏、律动等各种实践活动中保持速度的稳定性;能敏锐地辨别出速度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动作反应等等。如果学生呈现出的这些行为能达到要求,则说明学生真正具备了速度经验。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音乐学习行为的呈现来评价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能力基础,是否指向明确的音乐要素,教师选择的音乐材料是否是体验这个表现要素最合适的材料等等。当我们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学习行为的时候,我们的音乐课堂,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成了由一个个音乐活动串联而成的学习过程,学生在一个个音乐活动的实践体验中,获得音乐经验,形成音乐能力。这样的教学也使得音乐学科“实践性”的课程性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次,我们要用动态持续的目光去看待常态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度。在各类评比课中,我们常常用“苛刻”的要求去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于一个新知识、新技能,我们热衷于在有限的40分钟内看到从“不会到会再到精”的过程;如果通过教学,学生掌握得不到位、不扎实,哪怕老师再优秀,哪怕明知学生原有的程度再差,大家对这堂课的评价也会大打折扣。这种评价观其实是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我们知道,音乐能力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一种能力的形成,一个目标的达成,不能仅局限于一堂课,它可能需要一个单元,也可能需要若干个单元,或者一学期,甚至伴随学生的整个音乐学习过程。因此在观察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这节课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音乐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原有的能力有没有进一步的发展,有没有新的能力开始建立。在常态的音乐综合课中,大家会看到这样一种教学情况:教师每节课都会给孩子一些复习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复习已学的教学素材,也包括用新素材复习巩固或继续发展已初步建立的音乐能力。对于每一个素材,每一种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非要掌握到完美不可,有些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点到为止。也许你会惊讶,为什么这个活动进行到差不多就结束了?为什么不进行反复练习达到精致?其实这样的教学行为并不是我们理解中的“走过场”,而是教师有着很明确的教学步骤和逐步达成教学目标的安排:这个素材的使用,这种能力的建立不是仅通过一节课的练习非要让学生达到的,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逐渐达到。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关注此时40分钟的效度,更应关注以前和以后若干个40分钟的有效度,我们是用一种动态发展的目光来看待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形成。这才是真正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而且在这样的学习中,才不至于使普通儿童的音乐学习陷入反复操练、专业化音乐学习的困境。从这点意义上来讲,教师在设计常态音乐教学时,他的备课就不应该是划分每一课时的割裂式的设计,而是一单元或是一个阶段整体地进行设计,这种备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就保证了音乐教学的有序性和关联性。

在各种文化日趋碰撞、交流、融合的今天,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是世界音乐教育的潮流。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实践,并不是对以往纯粹“歌唱教学”、“欣赏教学”的颠覆与取代,而是作为一种拓展与补充的形式,丰富当前常态音乐课堂的课型与模式。身为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实践,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体验音乐,享受音乐,是我们肩负的重任!

(续完)

周 琦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教研室

乐 讯

中南六省(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有感

2013年12月2日至7日,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在内的第十届中南六省(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协会交流会在广东省肇庆市举办。

在为期6天的紧张学习中,既有精彩的音乐优质课展示,又有音乐专家对音乐教育的透彻分析与解读。本次活动为广大音乐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广泛推广了区域性音乐教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同时开拓了音乐教师的教学视野,也从中汲取了更多新的教育理念。本次交流活动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基本功扎实

海南省琼山中学王莎老师的芭蕾舞,广东省肇庆市端州中学张穗宁老师的京剧唱腔,湖南省长沙市外国语学校焦昱老师的钢琴等等,她们选取了能展现、发挥自身特长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更好地依托自己的特长灵活自如地驾驭音乐课堂,有效地开展音乐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模仿、创造与表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音乐课堂回归本位

本次优质课展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抓住音乐课例的特点,比如,力度、速度、声音处理、欣赏、感受等音乐要素,开展循序渐进、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办法,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获得快乐,音乐课已经从课改初期的热闹课堂、音乐满堂听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音乐、关注学生。

3.深度挖掘教材内容

本次优质课交流活动中,老师们都能深度挖掘、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采取相应有效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引子与狮王进行曲》一课,能明显地从该教师的教学中看出他对音乐相当了解,包括每个乐段的速度变化、配器手法,所以他能根据每一段音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段特点采取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4.板书图谱设计巧妙

《乃哟乃》一课执教老师将歌曲的每一个小节设计成一个音符小房子,学生从形象的图谱中看出乐音的变化,在听音、读谱和对唱游戏中逐步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学生欣赏音乐不再枯燥乏味,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关注音乐,以学生为本

无论是优质课、论文交流和专题报告,都突显了“关注生活、关注音乐,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获得快乐”的主题,这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吴斌作了音乐专题讲座,向老师们传递了很多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也引发了老师们对音乐课改和高效音乐教学的思考。湖南省音乐教研员薛晖和海南省音乐教研员欧阳涛分别对中小学的课例进行了综合点评,与会教师的探讨积极热烈,教师们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学习,不仅开拓了音乐教师们的视野,更新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使他们更加明确了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音乐课堂教学中所关注的问题,努力构建高效的课堂音乐教学。

(彭利明 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