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寻有智慧的“欣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寻有智慧的“欣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曾听一位美术教研员提起过调研中的一桩趣事:某天去一所小学调研,听了一节五年级的美术欣赏课《中国传世名作欣赏》,第二天又去一所初中调研,听了一节初三的美术欣赏课《长河漫步》,两节课都是对中国古代的绘画名作进行赏析。调研发现虽然学段不同,但五年级学生和初三学生的观察视角与语言表述都大致相同,问题都集中在对于作品的欣赏视野不开阔、写生技巧的观察不细致、艺术价值的理解不深刻等方面。这不禁令人感到费解,为何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欣赏名作的能力还是没有明显提高?

带着这样的问号,反观我们的音乐教学亦是如此,学生通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十二年的音乐学习后,仍不乏音乐水平始终停滞不前的现象,以至于学生到了大学甚至走入社会后不识谱、唱歌跑调、听不懂经典音乐的比比皆是,更谈不上能记忆音乐主题、听辨乐器音色、表达音乐情感了。由此可见,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各阶段的音乐学习中始终没能形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第二章的第一节中提到这样一句话:音乐课程10年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缺少应有的关注。如果说音乐素养是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根基所在,那么音乐素养形成的主阵地就是音乐课堂,但为什么学生的音乐素养始终不能形成?笔者思考后,总结原因有三。

其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表述笼统、模糊。笔者翻阅《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其中对义务教育段的目标表述如下: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学生在各学段需要达到的目标均趋于笼统与模糊,对于音乐要素的学习与掌握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课标》中对一年级的目标只有一句话的简单表述,必要掌握的音乐能力的指向性不够具体明确,使得这些目标成了空洞的说教。所以模糊的、笼统的“标准”会让大家产生误解或者无从操作,使其不为广大音乐教师所重视。

其二,教材、教参的提示与操作性不强。根据《课标》编写的音乐教材,在编写、组织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音乐教材的编写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不能与我们的具体音乐实践相结合。其次,音乐教材中的提示操作性不强,缺乏音乐性。如最常见的有:跟着音乐跳一跳;听到音乐时你会怎么做;和着音乐做动作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提示在欣赏内容中比比皆是,但流于形式,缺少音乐特点,有的欣赏内容还没有任何提示,以至于音乐老师拿到音乐教材时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三,教师片面性的理念造成教学意识上的偏差。有部分教师始终没有做到将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音乐相关文化的学习与音乐活动相结合,教师的学科知识打底不够,学段意识不强,音乐活动设计徒有形式,缺少过程和内涵,一味单纯地且无目的地重复聆听,虽然这种“耳虫效应”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了作品的大概,但是由于学生缺少对音乐中各种元素的感知与体验,最终还是不能在一遍遍的音乐反复播放中积累相关的经验、形成音乐方面的能力。

那么小学阶段学生在欣赏课中如何来形成音乐素养呢?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以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为导向,

架构学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的支撑点

【片段】小学二年级的《四小天鹅舞曲》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音乐作品,教材提出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听具有童话色彩的音乐,感受体验乐曲轻松活泼的情绪;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选择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操作中就提及了如“小天鹅们的心情怎么样呢?”“和小天鹅一起舞蹈吧”等等无效提问和随意性的“舞蹈活动”,整节课的学习就只关注了能感受轻松、活泼的情绪情感目标,而对于学生能通过这个作品来形成哪方面的音乐素养全无考虑。

【分析】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完全照搬了教学参考书中所罗列的单元目标,没有对所要教学的这一课时内容作系统的梳理和细化,对于二年级学生所需形成的能力不了解,对于教材中提到的“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选择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的目标,只是粗浅地认为就是随着音乐动一动、敲一敲,对于如何在这样一个大的目标下去展开和实践感到无从下手,导致了课堂教学线索较乱、教学目标不明。因此《四小天鹅舞曲》欣赏教学就变成了“播放――提问――回答――再播放――再提问――再回答”的一种无指向的、无目的的盲目循环运动。在以上的目标导航下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形成是没有效果的。

【建议】本节课的目标制定,应将学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综合后确立。二年级学生的节奏感知,主要是能够感受二、三拍子不同的节拍并做出体态反应,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听辨相同或不同的节奏型等。因此以节奏感知与体验为切入,以对恒拍的感知和对八分节奏、切分节奏的拍击与掌握为总目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作品开始时八分音符活泼、跳跃的伴奏音型,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小天鹅天真可爱的形象,同时感受表现小天鹅活泼可爱、步子还不平稳的切分节奏,并实施操作。具体目标设计为:

1.通过节奏的聆听与模仿,学习并建立节拍的概念。

2.感受A主题中左手连续八分节奏伴奏音型与旋律声部顿音的加入表现了小天鹅活泼欢快的情绪。

3.学习“手指芭蕾”律动,在模拟感知芭蕾典型舞步的同时,体验B主题中切分节奏的变化。

学段目标的达成需要平时音乐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与积累,因此教师对于每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为导向,做到具体和深入。对于刚才这样一个篇幅不大的音乐小品来说,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个学段学生在旋律、节奏、力度、音色、曲式、结构、风格、音乐情绪情感等目标分类中达到怎样一个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本册本单元本课时所安排的教材来很好地架构学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的支撑点,有必要对其作具体细化,使它成为能评价、可操控的具体教学目标,为学生音乐能力的形成真正起到导航作用。

二、以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为坐标,

挖掘教学内容与音乐特质的契合点

【片段】在执教小学五年级的《幽默曲》一课时,教师从A主题导入,介绍了来自捷克的作曲家德沃夏克,紧接着讲解了幽默曲的体裁,它是一种风趣、愉悦的小型器乐曲,这种乐曲节奏鲜明、旋律短小且歌唱性较强。随后,教师就全然不顾幽默曲这个概念,马上带领学生对整首乐曲进行了分段聆听和完整聆听,在聆听过程中让学生能够随着旋律的走向哼唱主题,感受乐曲幽默风趣的音乐形态,可以说学生在比较轻松的过程中聆听了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及女高音演唱等各种版本的《幽默曲》,最后教师小结下课。

【分析】以上片段中,看似教师对整节课的教学面面俱到,从主题哼唱、聆听感受、作曲家的介绍和音乐体裁的讲解等环节都顾及到了,但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对整个作品的理解非常粗浅,缺乏敏锐的听觉意识,没有深入发掘教材内容与音乐特质的关联,没有让音乐本身来面对学生,更没有在体验作品的幽默情绪时去更深入地挖掘音乐特质的凸显与变化,仅仅停留在风趣、愉快这种宽泛的字眼上,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捕捉音响、主题中的旋律特点、主奏乐器等音色听辨能力的关注度会大大降低,更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形成音乐思维和提升音乐见识的目标了。

【建议】另一教师则以“幽默”一词为切入展开教学:世界名曲《幽默曲》到底幽默在哪里?是怎样的音乐特质让你觉得它与幽默之间有着联系?你觉得音乐中有没有出现与“幽默”二字相去甚远的乐段?等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真正走近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随着一遍遍的聆听,揭示主题幽默的音乐特质是连续的附点节奏使音乐轻快、生动且有朝气,灵动中又不失雅致。在对比聆听中让学生尊重自己的感觉,大胆地向德沃夏克提出“疑问”:作品中的第二部分音乐似乎与幽默联系甚微,更多的是高贵、典雅、深情、婉转,岂不是与幽默二字相去甚远?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对音乐的聆听与深度挖掘,让学生感受到最接近作品的是主题一,但为什么要有主题二和主题三呢?连续的三分钟主题一不是也很好吗?带着这个疑问再次聆听后学生总结出“整首作品一个主题略显单一,有对比和衬托的乐段穿行更能突出音乐中的‘幽默’”这一结论。其实欣赏课也能让学生在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增长音乐见识,整节课教师对于“幽默”的诠释不缺乏语言的引导,但更多的是带领学生从音乐作品的音乐特质中去寻找与“幽默”有着必然联系的节奏、旋律等音乐知识。因此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见识,锻炼自己的耳朵,在欣赏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到音乐中所蕴含的各种音乐特质,加强对音乐要素的听辨和探索。

三、以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为过程,

平衡“音乐双基”与审美体验的落脚点

【片段】一位教师在教授小学二年级上册《跳圆舞曲的小猫》一课时,从小朋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引出课题“跳圆舞曲的小猫”,并让学生来讲讲小猫的特点有哪些,随后教师播放课件带着学生欣赏形态各异的小猫。在聆听音乐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想象音乐中的小猫在干什么?这时学生的答案天花乱坠,有的说在钓鱼,有的说在捉老鼠,还有的说在睡觉等等,可老师却一直摇头,直到学生说这只小猫在跳圆舞曲舞的时候老师非常肯定且欣慰地点点头,之后就让学生跟随音乐模仿猫叫声,感受小猫跳舞的快乐,但该怎么随着音乐去模仿和感受,教师却只字未提。

【分析】片段中教师忽视了教材中“知识与技能”、“编创与活动”的目标,在欣赏课上对于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轻描淡写,过于追求课堂气氛,过多关注了与音乐无关的凭空想象和图片欣赏,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形成。音响不具有语义性和实物形态的具象性,教师应该在音乐欣赏中平衡音乐基本知识技能与审美体验活动的关系,不要以过多、过密的讲述去代替音乐体验,更不要以苦苦追寻自己想要的答案去禁锢学生的音乐思维,要让学生能够在聆听、哼唱、律动、模仿等音乐体验活动过程中去形成能力。如果教师一味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以偏概全,只会抹杀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使学生在欣赏课中学习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建议】在音乐教材中所涉猎的音乐相关知识、技能都以“知识与技能”和“编创与活动”的方式显性(线状)地呈现在每课时中,欣赏课也不例外。在欣赏课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作品以音乐审美体验为基点,有效地进行音乐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文化的教学。同样是《跳圆舞曲的小猫》一课,另一教师就结合乐曲展开了和声、内心听觉及乐句感受的教学:

1.跟着A段音乐模唱“小猫的叫声”,进行简单的和声训练和内心听觉的培养:

除在A段的第二、三小节的“3 1”处加入学生的模唱外,还要能帮助学生听出在第三、四小节中还藏着带有“3 1”音高的“小猫叫声”,学生可以随着音乐来唱唱这两处“3 1”,其余部分可以跟着音乐默唱。

2.在感知乐句环节中,教师对A段音乐安排了三遍聆听,并辅以各种音乐审美体验活动。第一遍合着图谱加入叫声。三角形代表小猫的步伐,花朵代表猫的叫声,师生合作,教师数着节拍,学生模仿猫叫。第二遍,教师带领学生合着图谱加入走步的动作和猫叫声,熟悉乐句结构,教师加入旋律哼唱。第三遍,合着音乐完整表演。

以上设计教师跳出了仅仅以“发现小猫的叫声”为最终目的的框子,结合音乐知识与技能设计了各种有效的审美体验活动,在培养学生敏锐听觉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各种音乐知识和学习音乐技能。

综上可见,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提示和音乐作品的特点,结合本学段学生所需达到的能力,有效架构学段目标和课时目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音乐特质及平衡音乐双基与审美体验的关系,使学生在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的同时能将音乐符号真正地转变为音乐能力。

周进进 浙江省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