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国家创造力浅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国家创造力浅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学习与分析,总结出传统教育优秀之处。通过分析当下教育现状,总结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在现有教育体制基础上梳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构建传统文化教育高校课程体系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创造力等几条提高国家创造力的措施。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人才;创造力

1 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但觉得还是不能解释清楚文化到底是什么。最近看了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定义和理解: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个定义精简、概括又易懂。对于这个定义的解释,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作为丈夫的华人每年清明节必须从美国的公司请假回故乡扫墓,使他的美国妻子觉得难以理解。这就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说明了“文化差异”是什么。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但也有责任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2 全面理解我国古代教育

据了解以前普通大众对我国古代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甚至很多理解都是负面的。这与建国之后我国文化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说到古代教育可能会浮现出来的词语如“存天理、灭人欲”、“八股文”等。近几年我们开始慢慢全面认识古代教育。这里我们就来谈一下中国古代教育,全面的认识古代教育就要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

2.1 首先看先秦教育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一个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领域的变化最大,出现了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学术繁荣、思想大解放的局面,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在这个时期形成,特别是教育,可以说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繁荣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产生了《大学》《中庸》《学记》等伟大的教育篇章,他们提出了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成就为后世教育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思想启迪。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主张,创办私学;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强调了教育对人个性培养的重要性;把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培养修己治人的“士”和君子,强调教育对人品质培养的作用。他把教学内容定义为:文、行、忠、信。首先说“文”,它指的是历代文献,具体说就是孔子删改整理编辑的六部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次说“行、忠、信”,这三项内容指的是伦理道德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的学习相比,前者更为重要,在《论语・学而》中,孔子非常明确地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应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当然孔子制定的教育内容也有严重的缺点,就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先秦第二位思想家、教育家墨子被称为躬行实践的教育家,他创立了墨家学派,他重视自然科学技术教育,提出:“述而且作”的思想,认为不仅要继承古人后人更要进行创作。以儒家的《诗》《书》《百家春秋》作为教育内容,注重文学、历史的学习。

从先秦教育发展不难看出该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是在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基础上进行继承、删减和创新。从先秦教育可以看特定的背景给人们提供了独立思想的空间和自由。

2.2 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变革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今文经学的儒家大师。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董仲舒不仅重视官学教育,而且也重视对民众的教化,把社会教化看作是统一思想、形成良风美俗以安定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说“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也,其堤防坏也。”(《汉书・董仲舒传》)总之,董仲舒是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都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政策和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中国儒学文化的昌盛和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构成,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尊师重道”,尊师重道的思想既是他维护儒家道统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又是针对中唐以来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流弊而提出的。

他的大作《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它既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向学生学习;既要求学生虚心向教师学习,又鼓励学生敢于超越教师。总之,韩愈的师道观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他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最显著的特点。

2.3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在当代教育形式下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滋养青年人的成长过程,成为当代教育者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