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长\总编说上海书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长\总编说上海书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爱读书,我爱生活”是本届上海书展的口号。7天的申城文化嘉年华,吸引了24万来自上海和全国各地的爱书人的参与。主、分会场3,800万码洋的销售成绩,也展示了市民的阅读热情。据上海书展组委会办公室、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外书摘》杂志现场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此次上海书展读者满意度高达98%。

上海书展以其市民性、文化性成为出版业者、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平台。贴近读者,聆听读者的心声,做读者需要的书,是参与上海书展的出版社领导们对本届上海书展的共识。作为一个年轻的展会,出版社的领导者也期待在未来,上海书展可以成为上海市民的阅读嘉年华。

为市民服务,营造阅读气氛

施宏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

每年上海书展期间,世纪出版集团都会推出一批新书。今年整个集团一共推出3,000多种新书,基本上大部头的、有影响力的书都会在书展期间推出。像今年我们所推出的《认得几个字》、《荒野侦探》、《圣殿春秋》等作品,都是在国外很畅销,大陆读者期盼已久的书。在硬件准备上,世纪集团也花了一些功夫。今年书展回到了延安路展览中心,考虑到人流会很多,在展场布置、书架、展位等方面,我们更加针对市民的需求,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便利,比如准备了手推车;结算系统上,市民既可以用信用卡,也可以用超市会员卡,方便读者来购书。

世纪出版品的销售在书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希望集团的图书、产品,制造的流行风潮可以在整个书展中起到主导作用。另一个方面,也希望藉此主导上海市民的阅读文化风气。

上海书展跟北京订货会、全国书市不一样,针对的不是同行,不是做给领导看、给渠道看的,而是直接面对终端的消费者。这也是我们特别重视上海书展的原因。在书展上,向读者介绍图书的,除了我们的发行人员、业务代表外,还有很多的编辑、出版社的老总。对出版社来说,一是希望能把好的书介绍给读者,为读者服务;另一方面,也希望跟终端的读者有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跟他们有沟通,这也是为我们做书服务。书展期间,我自己也站在书展的第一线跟读者沟通,很受启发。跟读者交流之后,就会知道读者真正喜欢什么;哪些书的内容是读者喜欢的,封面要怎么设计才能让读者喜欢,还有书的定价,怎样的定价才是最合适的。对我们来说,有更多的好处,我们希望尽量为市民服务,营造阅读的气氛。

上海书展到今年是第六届,我觉得书展办得越来越好。以前我认为它的市民性是不够的,只是给领导看、给渠道看,但现在的书展越来越适合市民参与。当下,买书的方式越来越多样,不一定要到书店才能买书。营造一个气氛,让普通市民愿意到书展来看书买书,这需要一种气氛,要我们确实在环境上、在书的品种上,在方方面面做很多工作,很多服务。我们期待将来上海书展能成为上海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节日,成为上海市民每年在暑假里能够期待的文化节日,成为一个书香特别浓的节日。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也越来越有信心。

打造多面向的大型书业盛会

左健(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为了参加上海书展,我们精心挑选了今年以来的重点书、新书等共400多个品种参展。高校教材和基础教育类的新书也带了一些,因为上海书展上主要是现场零售,新书会比较有吸引力。

为了在书展上吸引读者,宣传我们社的形象,我们还邀请《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王小峰、特约记者袁越,举办主题为“音乐改变生活”的读者见面会。因为我们出版过王小峰主编的《欧美流行音乐指南》和袁越的《来自民间的叛逆》。

希望借举办活动吸引人气,带动现场销售,扩大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影响,提升南大社的美誉度。

读者见面会效果很不错。王小峰是网络红人,网名“带三个表”,博客名“不许联想”,有很多粉丝;袁越网名土摩托,在网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举办的这次活动吸引了百多号人,尤其是年轻人,气氛比较热烈。活动为南大社在书展上增加了人气,也带动了图书的零售,当天销售码洋逾万元。

上海书展经过六年精心打造,已成为上海重要的文化名片,受到沪上百姓和江浙周边地区广大读者的热烈关注,每届书展上都有名人穿梭往来,让普通读者能够近距离接触名家、亲近文化。今年的上海书展更是名家荟萃、大家云集,充分显示了上海书展在全国文化地标中的重要作用。上海书展不仅让读者尽享图书盛宴,也为出版社塑造品牌、扩大影响提供了平台。

作为地处江苏的出版社,南京和上海地理位置很近,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年的上海书展,我们都会组织编辑前往参观学习,和其他出版社编辑交流,了解图书市场的新动向等。我非常希望以后上海书展的功能能够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打造成集图书零售、图书馆馆配、现场采购、文化交流等一体的大型书业盛会。

书展是很好的现场调查活动

史领空(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

上海书展六年来定位越来越明确,对市民开放,让市民来看书、买书,是一个读书的嘉年华。除了图书的销售外,各个出版单位也组织了很多活动,文化的氛围比较浓。对出版社来说,我们到书展现场设立展位,直接面对读者,倾听读者对我们品种的需求情况。我们组织社里几个编辑室的编辑轮班到书展现场值班,希望编辑能够直接面对读者,倾听读者的反应,这是很好的现场调查活动。

因为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没有把全品种的书都摆设出来,比较多的会放一些新书,所以有些读者觉得他们要的书在现场没能买到,我们也在思考今后该如何改进。

出版人不仅要会做书,还要会吆喝

陈鸣华(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服务读者、增加销售、展示形象是书展的三大功能,我们的准备工作也是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我们社出版了40多种的新书,策划了一些活动。

我觉得上海书展的亲和力增加了,读者越来越重视读书在生活中的作用,买书的人群、销售额每年都有增加。其次是互动得到了加强。我们经常根据读者的建议去改变我们的选题或是拓宽我们选题的思路,更加贴近读者地去做书。第三,做书必须以人为本,你必须了解读者的需求,读者对书的品位和变化、读者的分类,才能更好地去做好产品。出版人,不仅要会做书还要会吆喝,要增加号召力、具有鼓动力、增加活跃度,才能让读者来买书,让书香社会的氛围浓浓地弥漫开。书展这几年比较大的一个特点是,出版由内向走向外向,由缄默、坐冷板凳走向社会公众,由内在的修炼走向非常活跃的气氛,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也是一种感染。

我觉得像上海这样外向型的国际化大都市,参加书展的人口应该再多一点。我们的阅读力,即使像上海这样的城市也有提高的必要。除了核心读者外,更多的市民应该在一个良好读书环境中增加对书的兴趣,培养对书的兴趣。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这样一个很好的环境,那个时候的主题比较严肃,现在则比较娱乐。娱乐主题有一个特点就是潮流涨得很快,退得也很快。这不是读书的好环境。对出版社来说,第一要把书出好,提升市民在精神生活上对书的重视程度,创造更好的读书氛围;第二要搞更多的针对读者的有效的活动;第三是媒体和读者之间,对书要产生讨论和兴趣,变成社会风尚。

希望上海书展可以延长开放时间

费维耀(上海音乐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很多的书业展会是业内举行的,是不对普通读者开放的。上海书展最大的优点是出版人可以直接跟读者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同时和他们进行一些互动,因此,我们派了很多的编辑参与书展的值班。

我们出版社最近刚有两位编辑参加了香港书展,在香港书展期间我们的书在整个文艺出版总社中是卖得最好的。而在上海书展,我们社出的书比较小众、比较专业,销售的量是不大的,在集团里是倒数第一。

从人口绝对量来说,上海是香港的三倍,700万人的香港有70万人参与香港书展的活动中,而2,000万人的上海也就30多万人参与到一年一度的活动中来,可见上海书展是一个年轻的展会,在它的成长过程中上海市的领导给予我们很好的场馆,今年恢复到展览中心,人流量大了很多。另一方面,我们也觉得一个城市需要文化的普及。像香港,我们过去说它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它有70万人次参与书展证明了香港百姓读书的热情。读书的热情高了一定是这个地方民众的素质高了。对文化的培养不可能一下子就追赶上,文化的差异有时候是要几代人去努力,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慢慢地培育。所以我们觉得再过五年,再过十年上海书展也会逐渐成为上海市民在8月份不可或缺的文化盛会。

从沪港台三地来比较,台湾的读者,香港的读者的素质,对文化产品的接受度要比上海的读者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上海书展有很多需要向香港和台湾学习的地方。比如说上海书展是上午10点开门,晚上6点结束,我想这次书展结束后,我会写一个提案,希望上海书展可以从早上9点一直开到晚上10点,或者再晚一点。香港书展最晚到12点才结束。既然开一个书展,各个出版社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我们也希望像上海书展的口号“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能够让更多的上班族享受到这个活动。虽然周末有两个夜场,相较于7天活动的安排,我觉得还是不够的,上海书展完全可以像香港书展那样到晚上10点。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讲,我们付出的成本再延长几个小时也没有问题,只要有销售、有读者的需求,我们愿意为读者服务。

强调深层文化气质,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

郝铭鉴(《咬文嚼字》主编)

书展的商业性和文化性如何来协调历来是个矛盾。过去我们总是希望把书展办得很热闹,看起来人气很足,销售码洋很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从布展到设计,很多明星成了书展不可缺少的台柱,连唱唱跳跳的都来书展,把书展搞得跟大卖场。就是只有表面的繁荣,缺乏文化的含量。这次我觉得书展做得很好。在书展期间有位记者问我,你是不是觉得上海书展有点冷清,我倒觉得这是好事情。如果大家能静静地在书海里面徜徉,看到喜欢的书能够停下来翻翻,这才符合读书的要义。因为读书是一种精神活动,不是一种赶热闹。今年书展从图书的推荐到活动的安排,在强调文化含量、提升文化品位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我觉得今年的书展突出了文化性,我很满意。

上海书展六年来的变化是很大的,实际上已变成了全国书展。今年组委会邀请了全国的出版社来参展,它的视野开阔了。第二,对读者阅读的引导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一般的书展都是大一统的,这次搞了很多的主题日,在内容上做了细化;第三,过去书展强调表面的热闹,现在强调深层的文化气质,用气质去吸引人、感染人,这个很重要。只有走这条路,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上海书展不仅仅要看书,更要跟人接近。读书人跟出版人的接近,读书人和写书人的接近,这样的活动要增加,让大家觉得这和平时逛书店是不一样的。现在看来这方面还有可以加强的空间。欧洲书展小型讲座很多,十几个人就可以坐下来一起交流,我们这还是闹了点。我希望书展交流更加安静一点,更加随意一点,不要像街头看热闹一样看那些明星。另外,原来我们想读者是不是对传统出版不感兴趣了,现在看来读者还是像参与盛大的节日一样,从四面八方赶来重温书香,重新走进传统出版产业,这说明大家对书有一种割不断的情感,这是出版的群众基础啊,我相信出版还是有前途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