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生态城市空间与土地利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生态城市空间与土地利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生态城市的整体空间设计包含了连续空间层级上的物质空间设计,包含了从“单体建筑”到整个“城市”,甚至“区域”的空间规划设计,其内容包括:不同层级上城市空间的尺寸、形态、组合方式、影响因素等等。中国特殊的城市发展状况会使生态城市的空间设计产生相应的调整。对此,本文从微观、中观、宏观的城市空间以及城市土地利用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生态城市 空间结构 土地利用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口逐渐向沿海大城市集中。由于城市人口过多造成了住房困难、用地紧张、交通拥堵、城市过饱和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人类的活动对城市生活环境以及城市周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

从环境保护、城市绿化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生态城市主要指环境污染少,城市环境整洁优美,城市绿化覆盖率高,自然景观与城市空间结构融为一体的城市。

以系统的思维来看,生态城市的整体空间设计包含了连续空间层级上的物质空间设计,包含了从“单体建筑”到整个“城市”,甚至“区域”的空间规划设计,其内容包括:不同层级上城市空间的尺寸、形态、组合方式、影响因素等等。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城市空间结构:微观城市空间:建筑―街区;中观城市空间:街区―邻里;宏观城市空间:邻里―城区―市镇―城市;宏观城市组合。几个方面。

中国大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高于欧洲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欧洲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远高于北美、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而与亚洲的大城市相比,人口密度处在中等的密度。这反映在城市居住类用地类型的“建筑―街区”的空间层级上,表现为较高的经居住人口密度,建筑形式为多层、中高层的公寓,而独立式住宅、连排式住宅等建筑形式在中国大城市非常少见,只有在城市郊区中,作为社会富裕阶层的住宅形式而言。

邻里单位理论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居住地域为基本构成单元,以创造完备的基本生活环境为主旨,把居住的安全、宁静、朝向、卫生等功能放在首位,特别强调邻里的亲和氛围与社区活动,是一种理想的城市居住用地组织方式。邻里单元理论进入中国后,与苏联的居住小区理论结合,形成中国的“居住区―居住组团―院落”为结构特征的居住规划模式。在确定居住区的规模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居住区级别的商业、文化、医疗等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约800―1000m;城市交通的影响,我国城市干道的间距在600―1000m,因此干道之间的用地一般在36―100hm2;具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即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人口一般以3万到5万人为宜。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上述的三个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居住区的规模概念也发生了改变。

由于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在“建筑―街区”以及“街区―邻里”空间层级上的特殊性,中国城市中的封闭街区成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单元。而且,中国城市中的许多封闭街区包括“单位大院”与“封闭居住小区”,其空间尺度往往可以达到西方城市中“邻里”的规模。

在宏观城市组合上可分为六种类型:即核心城市、星形城市、卫星形城市、带形城市、均质的住区体系城市、多中心城市。不同的城市组合具有不同的特征。一定的人口密度是实现公共交通的前提条件,而混合的土地使用会降低人们对交通的需求,也会提高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有三种类型:城市集中发展、紧凑发展的城市集中主义发展模式,城市分散主义,分散化的高强度集聚发展。从单个建筑物的层面上来看,城市蔓延带来的独栋式住宅拥有良好的绿化条件,与自然环境较好的融合,然而从城市的层面来看,建立在“汽车―城市蔓延―高速公路―廉价石油供给”基础上的城市蔓延格局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消耗化石能源为代价的,因此无论在微观建筑层面上独栋式住宅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无法抵消在宏观城市层面上所产生的环境负荷,以及由此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伤害。

城市集中主义的理念是以现代科技大规模建造高层建筑,以降低建筑物对自然土地的消耗,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获得城市需要的阳光和自然,以克服传统城市中存在的污染、绿化匮乏、拥挤等弊病。

然而城市集中主意带来的城市污染、噪音、拥挤、交通堵塞、自然环境缺失等问题,成为城市分散主义者反对加大城市密度的主要原因。因此多大程度上的集中,既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得集中的优点,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集中带来的局部环境的缺点是城市集中主义面临的关键问题。衡量城市集中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密度临界值为168.33人/hm2,说明了城市集中主义所推崇的集中具有一定的限度。

基于城市分散主义与城市集中主义二者优点,结合公共交通网络,特别是轨道交通而产生的分散化的高强度集中主义的特点是:城市有多个高密度、高强度发展的组团组成。组团之间以大面积的绿化、农业用地等自然环境隔离,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依赖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特别是轨道交通系统。每个城市组团具有与组团的空间层级和人口规模相匹配的公共设施,如医院、中小学校、商业设施等,而城市级别的大型公共设施,如大学、市级行政管理中心、市级体育设施依然设置于城市的中心。在居住人口密度与就业密度之间的平衡上,并不过分追求在组团内部的居住人口与就业平衡。

分散化高强度集聚发展的实质是利用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轨道交通站点附近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城市建设,而且是混合了居住设施、公共设施、商业设施的高强度建设,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基本能够在组团级别的交通站点核心区的范围内得到满足,组团内交通方式以非机动方式为主;而更高空间层次的活动,如就业、城市级别的医疗、商业、文化等,在城市级别的交通站点核心区的范围内得到满足;交通方式以轨道公共交通为主。

综上,在我国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同时,应加强生态城市空间与土地的利用,才会收得发展生态城市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志昶.生态城市整体规划与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4)

作者简介:

魏昊轩(1995.04- ),男,黑龙江牡丹江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12级本科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