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IMS离我们有多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IMS离我们有多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主要观点

ims实现了业务、控制和承载这三者的分离,是实现网络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发展方向。

IMS技术标准还未完全成熟。

IMS并不能替代软交换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对于IMS网络的部署应当是循序渐进的。

IMS与现有网络配合的一些应用能够带来的新业务离我们并不遥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迅速普及,IT行业的摩尔定律对通信行业的影响也在不断延续并拓展下去,话音业务的IP化和移动化分流迫使固网运营商寻求“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将原有网络逐步转型为可管理的IP网,通过各种增值业务来扩展自己的市场空间。移动运营商的业务与用户虽有快速增长,但话音业务收入的增长规模和ARPU值的压力却在加剧,寻找差异化的业务和有竞争力的优势也是当务之急。

业务驱动是网络演进的前提,下一代网络在标准、技术、应用、业务等方面从2004年以来在国内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中国NGN市场正逐步进入一个大规模的建设时期,自2006年以来软交换的应用在各大运营商的核心网络中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IMS。

何为IMS

IMS全称为IP Multimedia Subsystem,即IP多媒体子系统。IMS是一个在PS域上的多媒体控制、呼叫控制平台,其核心特点是采用SIP协议,具有分布式特点、接入无关的特性和标准开放的业务控制接口,可以更好地支持多媒体业务,实现固定移动融合。

IMS的出现与发展,是电信网络架构分离与融合总体发展趋势和用户对于全新多媒体业务旺盛需求的多方面产物。

分离,指的是网络中不同功能的独立和集中,如业务策略、控制功能等。不同时期所涌现出来的技术充分体现了网络层次的分离的趋势。如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智能网技术实现了传统交换机的交换与智能层业务的分离,上世纪末出现的软交换技术实现了软交换控制与媒体网关承载的分离,那么IMS的最大意义则是实现了业务、控制和承载这三者的分离。

融合,指的是固定与移动通信的融合,是未来通信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IMS能支持移动和固定多种接入手段,实现统一的业务分发平台,是业界公认的未来能够解决网络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发展方向。

IMS对于运营商具有很多优势,它使运营商能更好地控制服务层,灵活开放的业务提供模式可以加快业务的开发和部署,灵活的业务组合能力可以改善用户体验以增加业务收入。对于用户来说,IMS能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更丰富方便的多媒体业务体验,而与用户的接入方式无关。

IMS的标准与应用进展

从国际标准成熟度来看,IMS已形成了多个阶段性标准。其中,3GPP在IMS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3GPP R5最早定义了IMS的基本框架和功能,支持3G接入方式,而且3GPP R6的功能和接口定义的可操作更强,可支持3G和WLAN接入方式,还增补了多种应用业务标准规范,3GPP R7正在IMS的网络能力的优化与增强上进行研究。

但是可同时为固网SIP用户和移动网用户提供可控的IMS标准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体现在ETSI TISPAN R1标准刚于2006年初冻结,其中主要涉及到需求、网络架构以及宽带接入等,但在接入上的QoS、PES等方面还有待完善,ETSI TISPAN R2标准仍在研究过程中。3GPP R7实现固网和移动融合的目的也需要TISPAN R2的配合。

ITU-T FGNGN对IMS的研究主要涉及业务和网络框架两方面,目前还处于需求阶段。

诺盛电信市场总监孔琳育认为,总体说来IMS在移动领域框架基本已经成熟,在技术细节方面研究还在进一步进行中,在固网领域的应用还需要一个更深入的实践。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运营商观念的更新,200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全球大的运营商开始对IMS进行积极试验,同时设备制造商们也在不断推出IMS的解决方案。目前全球部署的IMS网络主要还处于试验阶段,大部分运营商在进行IMS试验,只有少部分运营商开始进行IMS商用,而且目前进行商用和试验的运营商大都集中于移动领域,只有少量固网运营商。

2006年10月多业务论坛(MSF)举行了全球IMS网络兼容互操作测试(GMI2006),测试范围包括了26家主要设备提供商的197种通信设备,之后在12月1日的测试报告中也认为“IMS的成熟度超过人们的预期”。同时,我国的多个运营商都在2006年进行了IMS的技术试验。

IMS在中国

在中国的电信网络向NGN演进发展的进程中,目前,国内市场正处于软交换大规模部署阶段,中国移动2004年建成全国软交换汇接承载网之后,2006年开始积极推动端局软交换建设,停止TDM扩容,2007年起更是加快了端局语音IP化试点,电信、网通的智能化改造和NGN网络建设也已在大部分省内完成,联通软交换建设起步虽晚但也已完成厂家测试与试点部署。

中国移动于2005年底公布了自己的IMS设备测试规范,并在2006年继续对各IMS设备厂商较大规模的测试与“IMS业务体验环境”的业务测试,电信、网通、联通也在积极推进IMS测试工作。从这种对IMS的战略性关注中不难看出,运营商已经开始未雨绸缪,给未来固网和移动融合预留位置,决心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夺取主动权,IMS也将成为通信业务竞争的必备武器。随着对NGN研究范围的不断向前推进,新的热点已经开始从软交换到IMS和FMC架构上转移,很多人担心IMS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会使在国内软交换上的投资建设成为浪费。

诺盛电信市场总监孔琳育认为,IMS并不能替代软交换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软交换的窄带域和IMS是PSTN向NGN演进的不同阶段,这两种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它们也将在一定时期内共存――软交换以提供话音为主,SIP业务为辅;IMS则以提供SIP业务和未来固定和移动融合业务为主。

由于国内电信市场涉及到3G牌照和重组的不确定性,国内各大运营商对IMS的发展思路也不可能相同。另外,由于IMS业务中目前还没有出现一种像2G中短消息之类的杀手级业务,市场的需求是运营商决策的关键,这样在短期内也不会极大地激发运营商推进IMS部署的积极性。诺盛预计,在IMS技术与设备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国内运营商对于IMS网络的部署也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如下图所示。

在2007年4月,爱立信宣布为北京网通部署中国第一张商用IMS网络,诺盛电信咨询认为同目前全球许多的IMS案例一样,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IMS架构,仅仅是基于SIP/Pre-IMS的应用,以期提供企业IP CENTEX业务和提供宽带用户VoIP应用。

但是由于IMS所具有的“接入无关性”的核心特点之一,使IMS不仅能够支持3G的接入,而且支持GPRS的接入,甚至还支持ADSL和WLAN的接入。也就是说,IMS虽然在R5中提出,但并不意味着只有等网络发展到了R5阶段才能部署IMS,在R99、R4的基础上都可以应用IMS。给用户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实现了端到端的IP多媒体通信,所以虽然IMS技术与标准成熟有待时日,IMS网络的演进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IMS与现有网络配合的一些应用能够带来的新业务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