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舞蹈作品中的海阳秧歌元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舞蹈作品中的海阳秧歌元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舞蹈《梦》以山东海阳秧歌为素材,选择固定舞蹈演员的双脚来展现舞蹈作品,以全新的方式演绎,从新的视角出发将“寻根”作为整个舞蹈作品内容发展的主线,配以悠扬的沂蒙山小调使一个美轮美奂的梦幻舞蹈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一个不论是从舞蹈的创意、动作的编排和演绎的形式上都正在改革与蜕变中的山东海阳秧歌

〔关键词〕 海阳秧歌 限制 创新

古语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据权威工具书《辞海》的释义,为:“舞蹈,艺术的一种。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其基本要素是动作姿态、节奏和表情。舞蹈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页)。

从舞蹈的产生直至发展到现代,我们按部就班的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关节进行舞蹈,却从没有尝试过在一个舞蹈作品中将身体某一部位完全固定,运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进行舞蹈,完成作品。听起来,这也许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人类的智慧与潜能总是能带给我们惊喜,舞蹈发展到我们这一个世纪,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就变成了现实。

2009年我参加了舞蹈《梦里寻她千百度》(以下简称《梦》)的排练。舞蹈《梦》以山东海阳秧歌为素材,选择固定舞蹈演员的双脚这种形式来展现舞蹈作品,这就要求演员必须将身体的动作无限的延长做到极致,这样才能让海阳秧歌“流动性”的动律特征不受固定双脚这种形式的影响而发挥到极致。“一惊一乍”和变化多端,是海阳秧歌特有的节奏特点。《梦》的编导很巧妙将两者融合到一起,使得舞蹈动作的幅度与音乐表现的力度完美结合起来,没有因为让固定身体某一部位而影响到舞蹈的发挥,反而将舞台的空间整个都丰富了起来。

《梦》的编导高志毅老师在对海阳秧歌的动作素材进行深入地挖掘、整理后,从原始的海阳秧歌动作素材上进行“加工”和“改造”,创作出一系列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舞蹈动作。这就是舞蹈《梦里寻她千百度》,他运用这一舞蹈素材,以全新的方式演绎,从新的视角出发将“寻根”作为整个舞蹈作品内容发展的主线,配以悠扬的沂蒙山小调使一个美轮美奂的梦幻舞蹈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 舞蹈《梦》中的限制与创新

(1)、固定队形的位置。编导选择将25个演员的队形位置固定,使得舞蹈这个本就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形式失去了用队形变化讲述故事的手段,但是编导通过我们手中扇子的运用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扇子是手臂的延伸,从古代开始就成为塑造各种不同人物象征的道具了。海阳秧歌中扇子运用的特色在于没有局限扇子在身体局部的变化,扇子已经作为手臂动作的延伸部分,延长了手臂的运动轨迹。

在舞蹈《梦》中,舞台上25位演员的扇子颜色各不相同,通常我们所见到的扇子大都为单色或是扇子自身的过渡色。而我们扇子的颜色则是从浅到深或是从深到浅组合起来完成了一次整体的颜色过渡。扇子的创新使用不仅解决了固定队形所带来的限制,更让观众对舞蹈中“寻根”这一主题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印象加深。舞蹈开始时运用演员们手中的扇子从浅到深形成一个立体的正方形,以一种梦幻的意境讲述一个“小”[1]在梦境中开始寻根的故事。在她开始表演“寻”的独舞时,使用的扇子是海阳秧歌中代表“小”的“团扇”。当熟悉的《沂蒙山小调》响起时,扇子已经在舞蹈的高潮时的动作中将扇子转换,成为由深到浅的组合表呈形式,演员们慢慢形成一个立体的扇形,她寻到了她!从梦中、从那遥远的地方“看得到却触不到”的她,表现“祖先”的扇子形象是海阳秧歌中代表老人的“合扇”。

整个舞蹈我们的队形固定在5*5的正方形上,但是在这个队形上编导却发展、变化出了各种形状,并没有让观众感觉到队形单一、形式枯燥。舞蹈中各种立体的圆形、四边形、三角形和多米诺形式的运用,让我们觉得舞台是那么的丰满。

(2)、固定演员的双脚。“流动性”是海阳秧歌特有的动律特征,固定脚下动作使得海阳秧歌的这一特点就受到了限制。照常理来说,舞蹈表演中将身体某一部位固定就会使得舞蹈表演空间受到制约。舞蹈《梦》虽然固定了我们双脚的位置,但是通过运用演员手中的扇子加上海阳秧歌动作的延伸感和变幻多端的舞蹈队形使得整个舞蹈没有因为固定身置而失去舞台的表演空间。

海阳秧歌中脚下的动作是相当丰富的,有些动作更是需要手脚相互配合来完成。在这样的前提下,编导要求我们在舞蹈中通过重心的转移和膝盖的配合,尽最大可能的将身体拉长、延伸来完成动作。舞蹈《梦》动作揉抻大气、拧转迂回,呈现出流动的样式和‘一惊一乍’的动作特点。扇子的使用更是拓展了舞姿的造型幅度,形成多面立体的队形走向。编导通过对海阳秧歌动作的发展和变形,使得原有的秧歌动作更加丰满,具有鲜明的风格特性,同时符合‘寻根’这个主题的发展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比如说舞蹈中推扇、缠头扇、满身花等动作运用,尽显海阳秧歌的动律特点。而最能代表海阳秧歌的“满身花”动作,则是通过头、上身划八字圆,胯部、膝盖随着动作左右的变换重心来完成‘寻根’这一舞蹈主线的要求。

舞蹈《梦》虽然固定住了队形、封住了演员的双脚,但是舞蹈的编排与表演却又延化出无尽的“圆”之意象:横圆、立圆、八字圆、大圆套小圆,形有尽意无穷……。

二、以情带动,舞为心声

从排练开始的那一天起,我经历了舞蹈学习过程中的一次“洗礼”,开启了对舞蹈重新认识的旅程。这个旅程是漫长的、艰苦的,因为它没有顶点也没有终点,但是它会影响我作为舞者来说的“一辈子”。

一直以来都认为编导能亲自给我们排练是件幸福的事情,因为他教给你的都是这个舞蹈精华的部分;他会用最准确、直接的办法来训练你,让你可以达到准确体现舞蹈的能力。同时你也会学到如何用分解的模式来练习一整套完整的舞蹈动作,从对每一个细节的反复斟酌,再到对每一个扇子方向的精致要求,你会赞叹原来一把扇子可以如此这般的变化!舞蹈的排练过程真的是细致到了极致,几乎可以准确到每一个人指甲盖的方向上!

编者、舞者和观众是舞蹈作品能够呈现在舞台上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同一个舞蹈作品来说,作为编者所要表现的、作为舞者所要体现的和作为观众能够感受的东西,可能是一样的,但很可能也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和属于自己的理解力。我要说的是作为舞者能否理解编者的想法并把它们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体现出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H靠想象来舞蹈,也不能单靠动作来理解作品,因为它们单独拿出来都不是完整的,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以情带动,舞为心声!”这是一句话一直以来都是我最爱的一句话。因为我觉得跳舞只有你自己先被感动了,你跳出来的舞,才能感动到别人!现在这个社会抄袭、照搬之风猖獗的时代,能出现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且能代表一个地方特色民间舞蹈风格的舞蹈作品实在是为不多。而我们排的这个舞蹈就可以算是为数不多中的其中之一!

《梦里寻她千百度》这个作品凝结了编导对人生的感悟,凝聚了他的智慧表达方式。不论是从舞蹈的创意、动作的编排和演绎的形式上,我们都看到了一个正在改革与蜕变中的山东海阳秧歌元素,是如此的完美。

注释:

① “小”:山东半岛地区方言,,读mān,一般还要加上儿化音,听起来是mer。多指年轻的小姑娘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

[2]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M].高教出版社,2004

[3]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编.论中国民间艺术.山东友谊出版社

[4]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马力学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及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