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萨哈夫与阿Q之异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萨哈夫与阿Q之异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伊战中,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上演的“连续剧”确实令人难忘。我以为,萨哈夫的宣传方式,多少有些“阿Q”化。在萨氏那里,人们仿佛又看到鲁迅笔下那个可怜人物及其病态特性――“精神胜利法”。每每看萨哈夫表演,总不免感到有种苦涩的味道。正如某君所言:“让人笑过以后想哭”。

从表象上看,追求精神胜利法――也许正是萨哈夫与阿Q相同或相似之处吧。面对强者的挑衅和,阿Q总是显得特别地镇定自若、旷达乐天,而其反抗的方式,往往也仅仅表现为虚荣地斗嘴。比如,对待贫富,阿Q总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倘是被人打了,他就认为:“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阿Q所追求的“精神上的胜利”,其实是一种自我麻醉手段,指望用幻想和一厢情愿的畅想来代替现实。萨哈夫不也是如此么?比如,当美英联军打到他家门口时,萨哈夫却还在神情自若地召开“新闻会”,接受外国媒体记者的采访,且“妙语连珠”,什么“美军攻入巴格达不是真的,巴格达很安全”,“让美国异教徒在幻想里晒太阳吧”!有记者追问:美军坦克已突进到巴格达街头,伊拉克会不会向美军投降?萨哈夫回答,伊拉克军队已经迫使美军龟缩在自己的坦克里“画地为牢”。即便当美军坦克摧毁他的新闻部大楼时,他还在巴格达一家旅馆轻松而得意地对各国记者说:“上帝正在地狱里烤他们(美军)的胃呢。”萨哈夫如此“语出惊人”,真叫人哭笑不得。阿Q也罢,萨哈夫也罢,他们那个“精神胜利”,其实是虚妄的,丢弃了清醒理智的,只不过为求得心理上的某种平衡罢了。

细细思忖,忽又觉得,萨哈夫与阿Q并不完全一样,甚至有着本质差异。阿Q虽也“革命”了一回,终究没当上什么“新闻部长”,而是一个只能长年寄住在乡村土谷祠里的破落户。阿Q精神,充其量是一种“酸葡萄效应”,是为化解外界刺激的自我解嘲,说到底是一种愚昧的“自欺”行为;而作为一国之新闻部长,萨哈夫的精神胜利法,其危害性就不仅仅表现为“自欺”,更多的则表现为“欺人”,即:欺骗舆论,剥夺了公众(包括民众和上级领导)的知情权。试想,把屡战屡败描绘成屡战屡胜,岂不令民众盲目乐观,陷入实际并不存在的“胜利喜悦”之中么?而他的上司听信了他的假话大话,也就失去了正确评判客观实际情况的能力,自然只能作出错误决策。民间也曾猜测,萨达姆或许因为听信了萨哈夫的大话谎话,自以为伊军大获全胜,才犯了不加防御的致命错误。这种猜测不无道理。当然,若将伊军溃败的责任全部推到萨哈夫身上也不公平。也许萨哈夫这套宣传方式,本就是伊拉克政权平时惯用的手法,萨哈夫一味抛售假新闻,还自以为这就是维护萨达姆政权应当遵循的宣传原则呢!

据说现在,有人对萨哈夫很是欣赏,将其尊为“捍卫伊拉克的英雄”;有人佩服他的“镇定和幽默”的“语言魅力”;甚至听到嘲笑萨哈夫“满嘴胡言”、“谎话连篇”的言论,有人也会忍不住出来为他打抱不平,发出“劝君莫笑萨哈夫”的呐喊与恳求。当然,也有对萨哈夫表示反感和鄙视的。评价不一,见仁见智,不过我始终认为,如何评价萨哈夫并不重要,对萨哈夫宣传方式带来的负作用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才是最要紧的。

近闻美国总统布什也非常崇拜萨哈夫,认为萨哈夫是他的人,很棒。并称:“有人指控我们雇佣了他,让他在那里开讲”。布什如此夸奖萨哈夫,萨哈夫宣传方式的危害性,也就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