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意义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意义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从表面看两者存在着差异,实践中也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冲突,但两种文化从本质上来说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有着天然的关联,这些关联为校企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从文化构成上讲,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不同组织(学校、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组织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1.精神上的契合,主体上的兼容。企业在产品质量上严格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严格要求,这种质量意识是一致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要对社会负责,学校培养的人才也要对社会负责,这种服务意识是一致的;学校的办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输送人才,企业则是接受和使用人才,二者相互衔接;随着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入,企业的能工巧匠走进学校成为兼职教师,学校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参与企业产品开发等,校企的篱笆逐步被拆除,校企相互交融,相互依存。2.资源上的互享,利益上的双赢。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方资源互享,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科技成果推广上占有相对优势;企业在员工的技术技能和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上占有相对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优质资源的相互利用。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适用”的合格人才,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粗放型劳动力需求减弱,高技能型人才需求增长,企业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各种技能型人才,校企有共同的供需利益诉求。3.文化相互借鉴,品质共同提升。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是企业自身文化发展的需要,是结成紧密校企合作关系的内在要求。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本身存在着差异和冲突,双方可以通过“合而不同,求同存异,合作发展”,来促进高职院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现代工业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逐步开始建立,而高职院校的建立和发展是上世纪80年代才起步。因此文化建设无论对现代企业或是高职院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于二者内涵的丰富与特色的彰显都大有裨益。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与其说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不如说是企业人才质量的竞争。企业产品的物美价廉与更新换代,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无不需要人才、需要科技,而高职院校则既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减少研发成本,降低研发风险。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中也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人才培养的实践课教师、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尤其是学生的就业,都迫切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真诚合作,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p4)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彰显高职特色,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当下多数高职院校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教学、招生、硬件设施建设等日常工作上,校园文化沿袭传统高等教育文化模式,缺乏高职教育特色,存在与企业联系不紧、与企业文化脱节的现象。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仅是技能训练上的对接,而不是思想上的认同、文化上的融洽。只有逐步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使学生毕业前在思想和能力上都成为一个准职业人,才能真正实现人才输出与上岗的“零距离”对接,提升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显著优势。[6](p125-126)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提高新生产业工人的职业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按高职的办学定位,今天的在校学生,明天就是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因此学校教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承,而是要培育出适应明天产业大军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不同行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不同,这种职业素质和技能仅通过学校书本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实现的。高职院校要通过包含一定的企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引导,并且通过校企文化的互动融合才可以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基本工作技能的同时适当融入企业角色,平稳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过渡。

(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强校根本,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校企文化融合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双重身份,而且是提升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核心力量。[7](p268)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不在于理论的系统掌握和科技的发明创造,而在于融入了更多的职业元素和更多的技能运用。只有实现“政校行企”结合,吸收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才能体现出高职办学的职业特色,实现院校的个性化发展。(五)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和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和发展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创新力是企业富强、教育兴旺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借鉴与融合是提升文化实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相互吸取文化精华,多方面融合互补,不但有利于构建以职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而且有利于为企业人才资源提供质量保障,同时也丰富现代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多元途径

(一)通过物质文化互动促进校企文化融合。1.在校园中融入更多的企业物质文化。加强校园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8](p7)高职院校要主动吸引企业进校园,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中厂”等模式,既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让学生在实训环境中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涵义。对校园的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在教学大楼、实训中心大楼、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内部,结合各设施的结构和用途,建设若干有企业建筑特色的展览馆,在展览馆宣传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让师生对职业和企业有更多的直观印象,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更加钟爱自己的职业。按照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学校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成立有关研究院(所)、公司、工作室,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校园内走进真实的企业,进入真实的校园外职业氛围。[9](p115)高职院校与企业文化物质层面的融合不能因循守旧模仿普通高等院校文化建设模式,在培养和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应当凸显职业特色,体现出鲜明的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2.在企业中融入更多的高校物质文化。一是在企业建立校企共享型生产性研发基地,让高职院校中的研究型专业教师走进企业的产品研发基地;二是在企业建设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和企业职工专业知识、科技推广培训相结合的“厂中校”,让高职院校中的理论型教师走进企业的教育培训基地;三是让高职院校的应用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为新产品,在更高的物质层面体现高职院校的文化色彩,体现出现代企业科技兴企,合作强企的文化特色。

(二)通过精神文化互动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精神文化互动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通过毕业生的潜在输出成为企业精神的形成要素之一,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精神的延展。另一方面,企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须吸纳的重要对象,高职院校在延续自身办学传统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企业的精神文化的互动学习。要以校企精神文化融合为核心,不断提升和丰富校企文化的内涵。1.校企双方要多方式进行文化的交流与宣传。高职院校和企业可根据专业与产业对口的原则,选择与自身办学(企)理念一致的企业(学校)作为合作伙伴,有意识地关注了解对方的文化并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可以通过讲座、讨论、交流等多种互动方式,逐步实现师生(员工)对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认同感。2.高职院校要借鉴、吸收企业的优秀精神文化。学校要把企业所崇尚的精神理念融合到校风、师风、学风等核心理念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精神文化互动要积极引入企业核心理念,根据企业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不仅要将企业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入学校,也要让学生直接下到企业感受职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逐步引导规范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精神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10](p15)注重校园职业氛围的营造,在校园宣传栏或教室、实训室等场所,加强以优秀企业家的形象、经典企业名言等形式的张贴宣传,树立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3.企业要借鉴、吸收职业院校的优秀精神文化。企业要积极吸收不同校园文化的精华,吸收高职院校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文化中的精神养料,加强对企业职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吸收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文化中的精神养料,更多地承担服务社会、服务就业的责任;吸收高职院校尊重知识、崇尚科学中的精神养料,争创学习型、创新型企业;吸收高职院校主动合作、共同进步文化中的精神养料,在校企合作中更主动更深入,从精神层面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

(三)通过制度文化互动促进校企文化融合。1.高职院校要科学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学校制度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章和工作规范,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要体现职业精神,就应当根据现代企业要求,引入职业化管理机制,借鉴企业制度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教学制度建设是一种根本性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意义重大。引入企业竞争、奖励、管理机制,在内部管理方面借鉴并引进企业化管理。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文化相结合的途径,通过制度的执行和实施来体现职业文化内涵。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中的团队精神和职业要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还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使制度文化发展融入企业文化精神,得到校园文化支撑,两者在互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育人双主体、专业双带头、课程发、教师双素质、基地双主管、学生双证书等制度,促进校企制度文化的和谐融合。2.企业要科学借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度。企业虽然是生产性组织,但同样担负有培养教育员工的义务。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在严格生产管理制度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员工培养和培训等相关制度建设,包括对企业员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有尊重人才、崇尚科学和传承创新文化的传统,有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企业可充分借鉴。

(四)通过行为文化互动促进校企文化融合。校企行为文化的融合,包括企业家与教育家行为的融合、企业模范人物与教师行为的融合、企业员工与学生行为的融合。1.企业家与教育家行为的融合。企业家和教育家在企业与学校管理中承担着同样的角色———思想家、设计师、指挥官和朋友。他们是理念体系的建立者,都需要思想解放、理念先进;他们是企业或学校长远战略和目标的设计师,都需要高瞻远瞩、全盘谋划;他们是生产经营或人才培养的指挥官,都需要处理好稳定与变革、求实与创新、质量与效益等关系;企业家与教育家又是员工的真诚朋友,识人、用人,关爱、支持员工的发展。2.企业模范人物与教师行为的融合。企业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卓越地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某个方面,优秀的模范群体是完整的企业精神的化身,应当成为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规范。学校教师的言行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既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同时又是学生成才成人的导师。由于学生与企业一般员工年龄的不同,教师的工作性质特征,决定了教师的言传身教责任更加重大,榜样的影响力更加深远。3.企业员工与学生行为的融合。企业员工与学校学生的群体行为决定了企业或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员工与学校学生都需要提高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技能、心理和身体等诸种素质。企业员工的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群体团结、精益求精等行为文化是学生行为文化学习的参照物,[11](p42)需要在有目的的系统训练中养成习惯。同时,还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企业文化以活动方式引入校园,将校园文化活动办到企业去,实现校企行为文化互动。一是举办具有现代职业涵义的文化活动。有针对性地打造校企融合的行为文化,通过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校园活动积极围绕职业文化搭建行为文化平台。二是请进来。支持企业承办校园科技节等文化活动,宣传优秀企业文化;或邀请企业来学校开展展示产品等企业文化活动。三是走出去。把校园文化活动办到企业去,例如可在企业举办素质拓展、团队训练、技能竞赛、职业规划、创业教育等凸显职业特点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两者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两者同属社会文化这一共同主体,但又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多元化途径实现校企文化融合,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高职院校只有实现校企文化内涵式交融,才能从根本上使校企合作比翼齐飞,实现校企合作从联合到融合。

作者:吴高岭 余敏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