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十面埋伏》脱离文学的物性还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有人说任何门类艺术的称霸都是对电影艺术的釜底抽薪。电影作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广场将那些彼此独立又相互激发的要素综合起来,成为既养眼养耳又养心怡神的艺术。《十面埋伏》作为一部耗巨资拍摄而成的电影,却是养眼养耳却不养神。《十面埋伏》乘着“美术”、“摄影”、和“音乐”之风为我们演绎着绚丽的色彩,绝美的造型和天籁般的声音,看看听听都不错。然而,当我们以文学自由民的身份走进这个广场的时候,就会吃惊地发现:《十面埋伏》早已逃离了文学的束缚。
关键词:十面埋伏;物性还原;人性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23-01
《十面埋伏》在商业时尚的背景下挣脱了文学的锁链。张艺谋导演紧紧围绕着视与听的结合进行创作,他按照自己的趣味进行着电影艺术的“革命”。结果电影《十面埋伏》削弱了“题材、故事、主题、人物、对话”等文学要素对电影的影响作用,使电影中仅存的一点文学命脉灰飞烟灭了。
以前,我们所讲的《十面埋伏》通常是指民族乐器中的琵琶弹奏曲。琵琶曲《十面埋伏》是通过华丽圆润的琵琶音引起听觉的亢奋,使欣赏者的思维缓缓舒展,在头脑中再现一场楚汉争霸的激斗场面。我们透过心灵的眼睛读到了项羽的正直勇敢、气壮山河,也看到了众将士的忠君拥主,誓死拼搏。一曲《十面埋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听着绕梁之音,想象着马蹄飞溅,戈戟相拨的厮杀之景,我们在文学与艺术的天地中忘掉了自己。
然而当张艺谋导演将它搬上银幕后,影片故事的内容几乎与楚汉争霸风马牛不相及。虽然影片演绎的仍然是两个谋家间的争夺之战,但片中的三个人已经完全抛弃了“侠”所代表的江湖正义和责任。张艺谋导演在一次访谈中说,《十面埋伏》的主题是反传统武侠,强调人性的重要。于是我们带着无比的崇敬之情去观看他这部“人性解放”的大作。然而结果却不然,我们看到的既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又不是反映人本质的崇高与伟大或是卑劣与丑陋,我们看到的只是两个男人为了一个女人而不顾一切的相互厮杀。甚至连张艺谋导演自己都说这种争夺是自然界的本象,动物之间,物种之间原本如此。我们不得不惊叹,原来张艺谋导演所谓的人性解放,结果就是物性的还原。但因为它戴上了“革命”与“叛逆”的桂冠而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是跳出了狼窝站在了文明的人间观赏一切,而事实上我们只是爬出了狼窝又跌入了虎穴。
《十面埋伏》所演绎的“人性”只是一场为了“女人”而进行的自私残酷的争夺之战。它不再遵循关心人,热爱人,揭示人性的丰富,弘扬人的价值这条文学主线来观看世界,它颠倒了对人的认识,使人忘却了现实世界,忘记了固有的价值,它把人对爱的执著理解为动物对“配偶”的野蛮追求。脱离了文学的《十面埋伏》凭借着画面的绝美和音乐的震撼将人莫名其妙地推上舞台,影片中三个人拼命的奔跑使我们在玄幻中感到自然界死一般的寂静,奔跑的三个人就是在广袤原野上狂奔的野兽,它们的对话反而变成了不该有的喧哗。由此,我们不得不说电影《十面埋伏》只是自然界的一场“物的表演”。是人的物性还原,即人剥离了自身的存在意义与社会价值,而将人性间的纯爱追求还原为为满足性本能需求所进行的一场原始的角逐。
当然说《十面埋伏》脱离了文学并不是说它与文学失去了联系。电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彻底割裂与文学相关的绳索的,电影《十面埋伏》至少有故事,有人物、有对话。然而《十面埋伏》虽是古装人物故事,却未体现出“历史”味道。若要拍1940年的戏,不可能用1940年文明戏的方式说台词。而《十面埋伏》不仅不是用古代言语方式对话,甚至直接用当今的台词,古代言语方式不是古代汉语,而是时代特有的对话感觉和状态,木讷、豪放、紧张……所以,如果非要说《十面埋伏》是一部人性化作品,那只能说它是充斥着野性的“人物”的演绎。然而,《十面埋伏》的野性与《红高粱》的狂野又是截然不同的。《红高粱》所具有的那种狂暴野合中的性解放是看了使人震惊的人性的解脱;而《十面埋伏》中的“性”争夺却是看了让我们羞愧的物性还原。《红高粱》中的酒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绽放,它使影片充满浓烈的酒气与撕肝裂肠的声腔,它在话语中的沉默所投影出的是人性的坚韧不屈;而《十面埋伏》却脱离了文学的背景,缺少一种人性的文化精神,缺少了对实际的追求。实际是生活的一种陌生化。但没有实际的生活是死寂的,人性丧失而物性还原。
电影是门化光影为言语的艺术。电影将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投射到银幕上,于是我们为人性的真善而感动,为恶人的卑劣而伤怀。《十面埋伏》却忽视了观众的情感心理和历史素养,仅从美学上下了苦功。若是想要看看它精美的画面、绝美的造型,听听它天籁般的音乐,这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是想要把它当作一部养心怡神的电影来看,我想你还不如选择《动物世界》,《动物世界》所演绎的物性远远要比《十面埋伏》丰富的多。
参考文献:
[1]白睿文.光影言语[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熊育群.艺术大师一直在奔跑[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