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瓦西里耶夫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国电视编导人员根据苏联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说拍摄的19集电视连续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虽然苏联1972年拍摄的同名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上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这部电视剧今天同样给我国广大的观众以巨大的震撼。
也许,我国不少观众不知道它的作者瓦西里耶夫,然而他的名字并不因此黯然失色,而依然光彩熠熠。说到这里,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我国作家、翻译家高莽先生在他的《作家的幸福》一文里叙述的一件事情。1987年夏天,瓦西里耶夫随苏联作家代表团访问我国期间,在游览长城的路上,高莽先生对他说,他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根据它拍成的电影在我国影响很大,随便问一个游人都知道。于是在一家饭店里瓦西里耶夫问一位女服务员看没看过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服务员激情满怀地说:“我看过两遍!我感动得哭了!”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的真实感想和深刻印象,她一个劲儿地讲着,高先生简直无法为她翻译下去了。瓦西里耶夫望着女服务员,被她的表情、声音和内心的激动吸引住了,热泪沿着脸颊滚滚落下,他对高莽先生说:“你不用翻译了,我都明白了!”在场的诗人库古里丁诺夫看到如此动人的场面,说道:“世界上有一些作家,颇有名气,大家都知道他,但很少人读过他的作品。这样的作家是可怜的!世界上有很多人知道一些作品,但很少知道它的作者。这样的作家是幸福的!你,瓦西里耶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你值得骄傲!”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1924年5月21日出生于斯摩棱斯克一个军官家庭,小时候,酷爱历史,也喜欢文学。在沃罗涅日念书时,他参加过业余演出,办过手写刊物。他刚读完9年级,卫国战争爆发了。时年17岁,他便投笔从戎,奔赴前线。1943年秋天,进入装甲部队军事学院学习,1948年毕业后,在部队里当军事工程师。1954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写卫国战争题材小说著称。他的处女作是剧本《坦克兵》,上演时更名为《军官》。他写了大约30部中长篇小说,其中多数被搬上银幕和舞台,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不要射击白天鹅》、《后来发生了战争》等。1969年在《青春》杂志上发表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苏联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使他一举成名,饮誉文坛。苏联评论家瓦西里・诺维科夫认为,这部小说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典型。1972年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导演将其拍成电影,1973年获奥斯卡提名奖,1975年获苏联国家奖金。
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发表后,瓦西里耶夫收到许多苏联读者的来信,问及作品是根据事实创作的还是虚构而成的。他回答小说的情节是以真事为基础的。在战争年代,他偶然在《消息报》上看到一则关于一个受了伤的中土和德国一个伞兵支队作战的报道:在通往摩尔曼斯克铁路附近的前沿阵地,德军两次企图切断这条铁路运输线,但都失败了。德军就往苏军后方派遣一小队伞兵。伞兵隐蔽在一个驻防站附近的森林里。这里驻防士兵不多,当中还有伤残人员,只有几支步枪。但他们无所畏惧,同法西斯匪徒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等到援军赶来时,只剩下了一个中土还活着……
瓦西里耶夫便以此为基础,将男主人公换成了姑娘们,加上自己在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了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正如作者在答《书的世界》杂志记者问时说的,作品里的每个姑娘都是综合形象,准尉瓦斯科夫也是个综合形象,“没有任何一个女主人公是以具体的某一个人为蓝本的。我力求再现的不是具体的人物,而是年轻妇女的典型,她们只有一个目的:保卫自己的祖国。她们仿佛体现了奋起同法西斯进行自卫战争的我国全体人民的意志。”瓦西里耶夫的小说并没有违背生活的真实,因为80万名苏联妇女参加了这场伟大的自卫战争,她们当中有当医生和卫生员的,有当通信兵、狙击手、机、侦察兵、坦克兵和飞行员的。她们在前方同男人并肩战斗,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战斗,执行了各种危险的任务,立下了赫赫的战功。其中40万名女兵战死疆场,用自己青春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抒写了一首首苏联妇女和姑娘们为消灭德国法西斯,保卫苏维埃祖国而英勇献身的空前悲壮的诗篇。
瓦西里耶夫在文学创作中取得的成就是与他亲爱的妻子佐丽娅分不开的。2003年3月,《共青团真理报》记者采访了瓦西里耶夫。记者问他:“您说过,您当作家多亏了佐丽娅,这是句玩笑话吗?”瓦西里耶夫点燃烟,微微笑着,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好像是头一回笑。他回答说:“大实话!开始我写剧本,写过《军官》。可后来我想写小说。佐丽娅就说:‘做你喜欢做的事吧。’几年时间里,我们就靠她每月的96卢布过日子。当时,我偶然在《消息报》上看到一则关于一个受了伤的中士和德国一个伞兵支队作战的报道。我就想到:要是中士不是和男兵而是和姑娘们在森林里截住了这些伞兵,怎么样?于是就产生了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谈起自己的老伴佐丽娅,瓦西里耶夫眉飞色舞,仿佛变成了一个热恋中的小伙子。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里,他们携手一路走来,从风雪弥漫的夜晚走到朝霞满天的黎明,从战火纷飞的岁月走到和平阳光的年代。他们既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又是甘苦与共的夫妻,相濡以沫,恩爱一生。1943年秋,他进了装甲部队军事学院,遇见了未来的妻子――佐丽娅,她也在这个学院里学习,他们志同道合,在共同的战斗生活中深深相爱了。有一次,他们漫步在山花盛开的原野上,瓦西里耶夫采集了一束山花准备给佐丽娅送去,这时他忽然看见了地雷,明白误入了未扫雷的地带。他小心翼翼地朝年轻的未婚妻走过去,而佐丽娅也发现了地雷,但她没敢叫出声,怕瓦西里耶夫朝她跑过去踩响地雷,便自己不声不响地走到了瓦西里耶夫的面前。这对情侣都争着要走在前头,把危险留给自己。争来争去,最后佐丽娅争赢了。他们谨慎迈步,终于走出了雷区。瓦西里耶夫后来回忆道:“从那时起,我经常遇上雷区……在我们生活的雷区,我也是尾随在她的后面,已经走了60多年,所以我很幸福。我无限幸福,因为我走在自己心爱的人后面。”
瓦西里耶夫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壮心未已,仍然每天坚持写作。72岁时他还学会了使用电脑。现在,他潜心研究俄罗斯历史,并写了不少历史著作和历史小说。如今,他和老伴佐丽娅住在莫斯科远郊松树林中一栋大木房子里,他们在那里已经住了20年。
瓦西里耶夫80岁生日时,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致电祝贺:“……您创作了许多沟通读者心灵的作品,使千百万崇拜您才气的人感到您是可亲可爱的人。伟大的卫国战争题材在您的创作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您真挚而热诚地讲述了那个英雄年代和一代军人命运的故事。您在自己的书中提出了最重要的道德问题,坚定了对善良与人性、以及对永恒的精神财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