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屠呦呦:呦呦晚鸣,一生执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屠呦呦:呦呦晚鸣,一生执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5年10月5日,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一时间,屠呦呦的名字传遍大街小巷。“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典。她的人生同蒿草结下不解之缘,她用心血和智慧升华这株小草,让其焕发出炫目的生命之光。

呦呦鹿鸣,是一鸣惊人,更是一生执着

与青蒿素的不解之“缘”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父亲虽是一名银行职员,但工作并不稳定,祖辈遗留的房产出租,是维持这个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屠呦呦是继三个哥哥之后出生的女孩,也是家中唯一的女孩。

1951年,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屠呦呦被北京大学药学系录取。当初为什么选择报考药学系?屠呦呦的回答直白而简单:“那个时候,这个专业最冷门。”

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因。1946年,一场灾难降临到屠呦呦的头上,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那时候得了这个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也就在这时,她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正是这个“冷门”的专业,让她与诺贝尔奖牵手。

提起疟疾,也许现在很多人并不熟悉。然而,在上世纪,疟疾的危害令人害怕。疟疾,可以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重大流行性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10年,全球疟疾患者2.16亿人,65.5万人死于疟疾,其中86%为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在非洲的一些国家,疟疾更是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

因此,国家科委和中国人民总后勤部拉开了抗疟新药研究的序幕,开启“523项目”。“523项目”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通过军民合作开发防治疟疾药物,同时对所开发防治药物的要求是高效、速效、预防药物要长效。

屠呦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和青蒿素的不解之“缘”。1969年,屠呦呦参加了全国“523项目”,被任命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523项目”“抗疟中草药研究”课题组组长。从此,她踏上了研发抗疟新药的漫漫征途,一干就是40多年。

要让青蒿草救助更多生命

作为一个现代科研女性,屠呦呦低调而坚强。在科学试验过程中,她曾经当机立断给领导打报告,愿以身试药。经领导同意,屠呦呦与课题组两位同志一同住进了医院,按照人体探路试服方案,在严密监控的情况下,于1972年7月,开始了青蒿提取物的人体试验。

对于这一点,中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朱晓新研究员介绍道:“屠呦呦研究团队在做完青蒿素药物的动物实验后,未发现青蒿素有毒副作用,但动物身上的毒性试验结果并不一定适用于人类,而在毒性未明确之前,不宜开展下一步的临床试验,唯一快速有效的办法就是做人体试验。因此,屠呦呦及其团队成员要亲自试药。”

同事们记得,上个世纪在工作关键时期,屠呦呦整装待发准备赴海南做实验,而这个时期,屠呦呦的丈夫被下放去云南五七干校,家里孩子小又没人照顾,她只好把孩子送进了托儿所。后来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干脆把孩子送回了老家。

屠呦呦说:“那时,我们绝对是事业第一,生活要给事业让路的。”

时光荏苒,试验不止,求证不止。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团队首次以药效证实了从青蒿中获得的具有抗疟活性的单一化合物“青蒿针晶Ⅱ”成功了,后定名为“青蒿素”。

从此,青蒿素类药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大幅度降低了全球疟疾病死率,成为全球疟疾治疗的首选药,得到世界公认。这是中国对世界医学所做的重要贡献,其中饱含了屠呦呦和同事们的艰辛努力,充满了中西医药融会贯通的智慧。

迟来的诺奖,

向一位低调的科学家致敬

2015年12月7日,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礼堂前排起了“粗略估计至少有100米”的长队,队伍里有一半都是华人面孔,而这些人都是来聆听中国的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得主屠呦呦的演讲。这是诺奖领奖前的常规演讲,由诺奖得主们亲自向听众介绍自己的研究。

两个月前,当诺奖评选结果刚刚宣布时,屠呦呦曾表示,因身体状况原因,只能“尽量去”领奖。自获得诺奖后,如同那些“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士,这位中国的诺奖得主本能地躲避着媒体的聚光灯和公众的簇拥。

下午1点,千人礼堂里座无虚席。屠呦呦穿着宝蓝色套装,短裙过膝,上身笔挺,是阿加莎小说里那种老派的风格,浅色边框的眼镜后面,眼睛闪闪发亮。坐在讲桌后诺奖委员会专为她准备的椅子上,她说:“我演讲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与其他诺奖得主幽默的开场白相比,屠呦呦的直接切入式开场或许有些无趣,但这也恰恰显示出这位科学家的严谨和低调。整场演讲大概用时接近24分钟,屠呦呦用23张幻灯片简要讲述了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历程。总结时,她提到了对疟原虫抗药性的担忧。倒数第三张幻灯片向听众展示了一幅题字――“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题字人是。屠呦呦指着那张幻灯片说:“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最后,她以一句中气十足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结束了自己的演讲。

“荣誉越多,责任越大。”屠呦呦常这么说。事实上,她不愧于每一个称号。至今,在屠呦呦的单位里仍设有她的办公室。因突出成果,屠呦呦是中药研究所的终身研究员,至今没有退休,她还在为扩大青蒿素类药物适应症研究操劳着,还在为合理使用青蒿素类药物遏制抗药性的产生奔波呼吁着。

“荣誉面前,就应该有更强的责任,把事情做好。”现已85岁的屠呦呦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人类健康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