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华裔抽象表现绘画先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陈荫罴,海外现代美术史上从事抽象绘画艺术探索的一位先驱性华裔艺术家。1913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中山县一个中医世家,12岁随父亲移民到美国加州。22岁进入洛杉矶奥蒂斯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就读5年期间连续获得全额奖学金并取得硕士学位,留校担任助教。尽管学业看来颇为顺利,但事实上这个华裔移民家庭的生活境况并不宽裕,陈荫罴当时还一度委身于洛杉矶基督教的“中华公理教会”,并在黑人区租赁公寓以方便作画。在作风略显保守的奥蒂斯艺术学院,陈荫罴掌握了一套严谨写实的素描和熟练的油画技法。自1941年起,毕业仅两年的他开始活跃于美国西岸画坛,是“湾区具象绘画风格”的主力艺术家之一。这一阶段他创作了不少描绘美国社会低下阶层人民的作品,主要以人像及肖像为主,其中也包括墨西哥裔和中国难民的景象,反映因社会种族歧视而造成的社会阶级分化与生活差距,画风写实细腻,充满人道主义关怀与温情。因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和关注,与西岸当地民众亦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1942年,当时任洛杉矶美术馆馆长的麦坚尼(Roland J.McKinney)赏识陈荫罴的艺术才华,邀请他在“洛杉矶郡立美术馆”举行个展,这是有记载的第一位华裔画家享有的礼遇,并由此被引荐开始参加全美的艺廊及美术馆的巡回展出。众多商业画廊的青睐也随之而来,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1943年11月纽约新屋艺廊(Newhouse Galleries)的个展以及1946年洛杉矶维吉维诺画廊(James Vigeveno Galleries)的个展。可以说,在1942到1946这五年期间,陈荫罴在美国西岸当地画界冉冉升起,备受瞩目,这也是他可引为荣光的一段岁月。
1947至1949年,陈荫罴返中国寻根,先是暂居香港,后赴广州岭南大学任教游学,前后达3年之久。这一趟归国省亲之旅,对他的整个艺术和人生轨迹,都作了决定意义上的改变。逗留国内期间,陈荫罴与岭南派书画大家赵少昂及黄君璧交游,也结识了他后来的妻子陈景容女士。1958年,他更在广州市文明路文献馆举办个展,展出作品主要为他在中国南方各地如南京、上海、杭州、广州的旅途见闻,外加一些风景与静物写生之作。展览目录册上的简介一文的作者论在文中提及了陈荫罴返回中国的部分原因,似是接受了奥蒂斯艺术学院的邀请,赴中国实地来“描写战后形貌”。因此前陈在中国对日本抗战期间,已经完成了相当数量的“想象的中国民间题材”并在美国展出,而这次有机会到中国大陆“凭实感写生”,也算是还了自己的一份心愿。
1951年4月2日至24日,陈荫罴返美后仍于洛杉矶的维吉维诺画廊(JamesVigeveno Galleries)再度举办个展,展出的26幅作品中,主要的内容亮点集中在逗留中国期间所作的“社会写实题材”上,除表现上海、杭州、香港各地风景之外,亦包括在中国所见二次大战之后流离失所的中国乞丐流民景象等。这些写生作品,是否符合了当时美国政府关于“中国生活”的政治想象,未能获得肯定。但画展没有得到公众的佳评和市场的青睐,却是不争的事实,陈荫罴本人于1981年的“访谈口述”,是目前唯一能亲自鉴认其艺术思想的原始资料,对于这段返美后的展览经历,陈荫罴始终未曾详细述其事。
1950年至1952年,陈荫罴人生中的三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归美展览、转投抽象表现绘画、开设“农夫市场艺廊”,几乎是在同时期连续进行。后两者应是他权衡再三、审时度势后的行为。“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1950年代初期在美国迅速崛起后,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托比(Mark Tobey,1890-1976)等美国本土艺术家将这股艺潮合力迅速推向全盛期。陈荫罴原本擅长的印象主义与后期印象主义风格早已成守旧之势。揣度自己的华裔少数族群画家的身份,更何况早已是晚到一步,若试图再度跻身于竞争激烈的美国现代主流艺坛,无疑是难以为继,不如退而求其次。1952年他开设“农夫市场艺廊”(Farmer’s MarketArt Gallery),栖身于金石珠玉、古董字画之间,也是为自己的艺术探求和维生方式之间找寻一个理想的平衡点,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直至1995年逝世,这个一度成为当地华裔文人雅士聚集地点的“农夫市场艺廊”,前后经营时间竟然维系了43年。陈荫罴与美国商业画廊间原先的合作关系,也随之悄然产生变化。自1952年之后,相应的商业活动几乎不再继续,归于沉寂。
陈荫罴生前常反复陈述这样一句话:“西方人用眼睛来作画,中国人用心灵来作画。”文字与书法既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陈荫罴创作的基本元素。“抽象表现主义”独立于欧洲现代绘画传统之外的特性,使陈荫罴有心迎头赶上这股潮流,借新的技法形式而融入自己的思考。曾随华裔牧师研习了多年的中国汉字书法,成为他直觉性采纳运用的材料元素。他开设“农夫市场艺廊”,虽然隔绝了自己和外界的直接联系,不再抛头露面参加美国艺界的大小展事和画廊活动,但同时也有机会长时间接触到中国古代碑帖书法的手稿、拓本和商周甲骨文残片。数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地刻苦用功,从画面效果来看,虽然与当时的抽象画派主将托比的白色书写绘画相类似,但陈作品中东方性的意象开始逐渐融入,对传统中国的图案造型、文字书写笔态的理解和提炼,显得含蓄而沉静;而集拼贴、书写、涂抹、移植于一体的综合表现手法,则展现出笔法的丰富变化和色彩的和谐变奏。
历史与文化的想象与离愁,不约而同地使诸多海外华人现代艺术家,在折衷、融合中注入中国式的文化元素,这既是一种民族的心性,也溯源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人心态。陈荫罴的绘画风格,以50年代为分期,可粗略划分为社会写实与抽象表现两个阶段。而近30年抽象画作的创作历程,又依次可简略划分为黑白抽象――色彩肌理――时间的历史感――抽象织锦等几个时段。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期,陈荫罴曾假借洛杉矶地区几次个展,发表个人专研与创作抽象艺术20年的心得成果,却得不到艺术界的积极回应。晚年的陈荫罴逐渐落入到寂寞无闻的自生自灭状态,1975年盐湖城画廊意外事件发生后,更是一度心灰意冷,将画画只视为日常功课,不再署名及创作日期。1995年9月24日至10月26日,旧金山州立大学策划“新观点:建立西岸亚裔美国人的艺术史”展览,77位美国亚裔艺术家获邀展出1DO幅作品。而此时业已离世的他受邀的作品,仍为一幅创作于1940年代的少年画像。不难推论,陈荫罴的一生走完,对他的认识、了解与研究,海内外各界仍处于一个非常陌生和片面的学术论断层面上。
陈荫罴以中国人的勤奋和才识,积极融入美国当地艺术和文化的创造,并以半个多世纪的抽象绘画实践,尝试将“东方性”元素融进西方抽象绘画创作,凸显自己的华人文化血缘身份,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于海外华裔艺术家篇章中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艺术文化生存档案。他晚年的际遇,不能单纯地加以归论为如恋守美国南加州本营,未能主动进入抽象主义艺术的大本营纽约等等。人在异国的浮沉起伏,内心浓郁的乡愁,对故国血缘的寻根溯源及对彰显自己的身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的体悟与认同,都可能是他改弦易辙抽象绘画创作并力求凸显个人特色的深层次原因。而对其在1950年代复杂和矛盾心态的揣摩,自身独具的中西方比较文化艺术上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所应得的位置,仍需要后来者去关注和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