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东西方“血族”电影的文化渊源与影片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东西方“血族”电影的文化渊源与影片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电影《暮光之城》引起了新一轮的世界“吸血鬼”风潮,作为恐怖电影殊的一支,“血族电影再次受到关注,“血族”电影的三个发源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电影文化史上绚烂的篇章和未来新类型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血族” 类型的电影是恐怖电影的审美由“恐怖审美”向“暴力美学”的欣赏视角演变,再衍生出的更广泛的审美角度,深入内心的电影情感缓冲着审美的疲劳,延长着这一类型电影的生命。

[关键词]“血族”;“吸血鬼”;僵尸;丧尸;电影艺术;文化渊源;电影特征

一、“血族”电影文化源头的三条主线

(1)西欧经典吸血鬼与狼人题材;(2)中国传统僵尸题材;(3)日本起源的现代生化丧尸题材。这三条主线交叉融合,产生了众多丰富的“血族”电影,为新兴的类型电影增加了重要的一章。

二、欧洲“吸血鬼”“狼人”的文化源头与其世界性的文学作品及电影热潮

关于“吸血鬼”和“狼人”的传说众多,起源的版本也纷繁复杂,它们真正的起源地却是罗马尼亚,经典吸血鬼小说《德古拉》中吸血鬼德古拉就住在那里。

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 (1847―1912年),1897年出版的《嗜血幽灵――德拉库拉伯爵》,被誉为“吸血鬼之父”。 美国当代作家安妮・赖斯(1941―)从1976年的《夜访吸血鬼》到2003年的《血色颂歌》共创作了12部吸血鬼系列小说,被誉为“吸血鬼之母”,美国当代作家斯蒂芬妮・梅尔(1973―)从2005年的《暮色》,到2008年的《破晓》共4部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结合了“吸血鬼”和“狼人”的故事,把古老传说中的种族引入了现代社会中,美妙的爱情成为“血族”故事的核心,从图书到电影的成功表现了现代受众的需求,不再一味地追求血腥的刺激,更多的是情感的需求。相较于“吸血鬼”,关于“狼人”的经典小说相对较少,关于“吸血鬼”的文学作品的爆炸式发展更使得“狼人”有沦为“吸血鬼”附属品的危机,但近年来的畅销书《哈利波特》中对“狼人”的记述,《暮光之城》系列中“狼人”成为另一主角,都是“狼人”文化复苏的良兆。

三、中国僵尸的文化渊源与香港僵尸片的辉煌年代

讲僵尸就必须说到始祖旱魃,最先它只被作为干旱之神,到明清时期才被演化成为僵尸的一种――发生大的旱灾时,人们就会在干旱地区周围寻找僵尸并焚烧。在清代《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中各有明确的记述(《子不语》卷十八:“绞死尸僵,出迷人者,为鬼魃。获而焚之,足以至雨。”;《阅微草堂笔记》卷七:“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志怪小说的繁荣时期,有《搜神记》《搜神后记》《列异传》等优秀作品,但其中都没有明确提到与僵尸有关的内容。“尸变”一说直到唐朝才出现,李冗(唐)的《独异志》中《卞壶尸变》和《李则尸变》中有简要记述;同期,张读(唐)的《宣室志》中只有“借尸还魂”“煞”“死而复生”等记载,此时“僵尸”的传说还没有普遍起来。

“僵尸”之说的盛行是在明代中后期及清朝。清朝初期,蒲松龄(1640―1715年)的《聊斋志异》中《尸变》一文就对僵尸就有正面的描述,形象已经类似于现解上的“僵尸”了。但同期的《耳食录》和《三异笔谈》都没有提及。清朝的中后期,僵尸传说形成独立的体系和正式的分类,袁枚(1716―1797年)的《子不语》和纪昀(1724―1805年)的《阅微草堂笔记》之中有详细记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科技革命的高潮时期,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失衡、不安和狂乱笼罩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西方恐怖电影发展的带动和利益刺激下香港僵尸电影开始兴起――1974年邵氏电影公司推出的《七金尸》(湘西赶尸为主线剧情)打响了香港僵尸电影的头炮。80年代中后期,香港宝禾公司制作了一系列的僵尸电影,追逐打斗是电影的主线,影片主要保留和发展了道家的道术,尤其是茅山术(法术、符、手诀、步法、阵法等),片中僵尸成因也遵循了古典传说――尸体保存不当而自然形成、人为符咒控制生成。此时僵尸电影的先辈――林正英、午马等多以道长的身份出场,为了挽救一些人的生命(区别欧美丧尸片的大规模危害),用茅山的法术消灭 “僵尸”。

这些电影多是在吸血僵尸(外国吸血鬼、中国僵尸)、道长(有实力、无实力)、民国社会权达(士绅、军阀等)和年轻人(传统青年、西化青年)之间展开,最大的特点是在当时流行的“灵幻功夫片”上增加了中国传统的僵尸形象的戏份,结合了西方吸血鬼的一些特征;其次,人物的二元对立关系是僵尸片的吸引人之处,强烈的戏剧冲突、人之间的多角度对立、人与僵尸的殊死搏斗使剧情精彩纷呈;还有,风趣幽默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功夫喜剧的运用贯穿始终。1987年的《猛鬼差馆》和1989年的《一眉道人》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90年代中后期因为制片质量的下降、新时代古典文化元素的缺乏、其他类型片的长足发展分流了受众、具有道术素养的从艺者缺乏,轰轰烈烈的僵尸片时代悄然结束,僵尸主题只在电视业中维持到20世纪末。2008年上映的香港电影《有只僵尸暗恋你》貌似是僵尸片的重温旧梦,但身着黄袍的道长变成了比基尼少女,无厘头的感情戏替代了动作,除了影片的名字和惊吓手法外几乎找不到经典香港僵尸片的影子。

四、日本起源的以科技为背景的“血族”文化与生化系列电影的新时代

日本CAPCOM公司从1996至今推出十多部“生化危机系列游戏”,随后美国著名作家S・D・Perry撰写了一套由CAPCOM官方认可的RESIDENT EVIL系列小说1~7部(生化危机8:自由之路由日本作家木村睡莲撰写),2002开始上映由小说改编的系列电影(《生化危机1》《生化危机2:启示录》《生化危机3:劫后余生/灭绝》《生化危机4:来生》),开创了这个新的血族文化域。

美国作家Max Brooks(1972―)于2003年出版了《世界末日求生指南》(The Zombie Survival Guide),系统地介绍了丧尸的特征、习性和防御,这本书总结了游戏、文学作品和电影中与丧尸战斗的普遍规则,使之后的电影和小说有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其中把丧尸定义为:一种以活人血肉为食的活动尸体。认为致人丧尸化的是一种叫做“solanum”的病毒,感染者迅速死亡并成为丧尸,人类为了生存必须毁灭丧尸。这样的为了生存与丧尸战斗的主调使文学作品和电影内容充满了对现代文明和人性的思考,电影精彩的动作和刺激的画面背后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质疑,充斥了人们对高端生化科技和近年来新型病毒肆虐的不安。

丧尸电影的文化基础产生于日本,电影制作发展于美国有其文化机遇性,但根本上还是社会环境基础产生的必然。日本是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国度,现代科技高度发达之后沉重的思考:人类怎样应对危机、如何自救和拯救世界的探求。丧尸文化源于这样的文化区间是再合理不过的了。美国――生化危机的背景从初始就被预设在那里,开阔的自由国度和深入的生化研究落到美国也恰好合适,无与伦比的电影工厂呈献给我们完美的制作效果,世界末日的生死之战与美国传统的“冒险文化”有着高度的天然契合。

《生化危机》系列电影包含了众多高科技元素,美国式的意识和思考,利用科技、对抗科技的时代特征在电影中被全面展开。《僵尸肖恩》虽然是英国的僵尸电影,但主角却不是经典的吸血鬼,“丧尸”被引入英国式幽默的环境,特别的抽离融合效果使它成为票房冠军。同样的病毒带来的人与丧尸的战斗影片还有:《丧尸出笼》《惊变28天》《恐怖星球》《我是传奇》等,血腥的画面、暴力的气氛和看似疯狂的影片情节中内在的危机感在恐怖之余被传达给观众们,新的血族域内电影不断地涌现,生化危机后续系列引得观众们的关注,“丧尸”电影在新的类型电影时代快速发展着,与“吸血鬼”电影并驾齐驱成为票房的保障。

“血族电影”继承了三条主线文化的基础,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融合,2009年上映的“血族电影”层出不穷,很多都展现出文化交融时代的新特征:香港导演吴宇森执导的中法日合拍电影《小夜刀》,结合了西方的吸血鬼文化、日本武士精神与香港功夫片的精华;美国导演迈克尔・斯派瑞格导演的《嗜血破晓》的主角则结合了“吸血鬼”与“丧尸”的特征,吸血鬼和人类共同自救,找到了新的落脚点;美国导演克雷格・辛格的《珀金斯14亡魂》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类型,嗜血一族是失去人性的少年,深入内心情感的探索,充满了对人性的思索;美国导演保罗・索雷特的《格蕾丝》张力十足的故事更是超越了血腥与死亡……

总而言之,“血族” 类型的电影是恐怖电影中,年代久远、几经沉浮的一支,此类电影的审美由“恐怖审美”向“暴力美学”的欣赏视角演变,再衍生出的更广泛的审美角度,深入内心的电影情感缓冲着审美的疲劳,延长着这一类型电影的生命。虽然电影作为热媒介有着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的特征,难以准确把握受众的需求,但电影的票房传达着明确的信息――这一素材电影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文化的域际交流、融合带来的新视角和延续的助力,传统主题电影在交融中创新与发展,在现代文明下展现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斯卡尔(David J.skal).魔鬼秀[M].吴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周星,王宜文.影视艺术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清]袁枚.子不语[M].杨名,标点.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4]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董国超,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 [唐]李冗,张读.独异志・宣室志[M].张永钦,侯志明,标点.北京:中华书局,1977.

[6]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7] [清]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8] [美]麦克斯・布鲁克斯(Max Books).世界末日求生指南[M].陈希林,译.台北:木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9] 蔡尚伟.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时代的影视方法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0]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 李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刘宁静(1990―),女,安徽六安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