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东东”是什么东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几个月前,我看到一张小报上登了这样一条标题――《我看“职称英语统考”这东东》。初见“东东”一词,如入五里雾中,全然不知其为何物,尽管我已经吃了许多年的文字饭。看罢文章,方知这“东东”乃“东西”之意。于是我断定这是笔误,甚至抱怨那些编辑、校对怎么连标题上的错字也没有看出来。
很快就发现自己的这一判断错了。几乎是同时,一位作家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上发表《力争少“撞”一些》一文,开头说:“《撞衫》是我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开头颇为不解,只有撞车、撞钟、撞墙的,从没听说过什么撞衫。照一般理解,这是撞在衣衫上的意思,那岂不成了拥抱的动作?现在年轻人的语言也真是千奇百怪,并且日新月异。比如,东西叫‘东东’,学什么样叫‘哈’什么,有情绪的青年叫‘愤青’,去吃饭叫‘把肚子搞大’,莫非,拥抱也隐喻成‘撞衫’一词了。”我忽然觉得青年人的语言世界果然精彩,同时也发现自己真的落伍了,居然木知木觉到对这些新语词茫然无知的地步。
但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东西”改成“东东”,也实在说不出“东东”有什么新意,抑或在听觉上、视觉上有什么特别的美感。之后,我开始留意报纸上的用语,发现类似的新语词还真的不少,诸如把提供新闻线索叫作“报料”,把某男人的娘娘腔说成“很三八”,等等。
直至后来,北京一家有影响的大报出现《“红色官窑”是个什么东东》、《“浙大第一愤青教授”》这样的标题,似乎在告诉我――青年人发明的那些新词语,在各种媒体的传播作用下,渐将流行于整个社会了。
社会在进步,不断出现一些新的语词,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尤其在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更是加快了新语词的出现。如果不加掩饰,我们便发现新语词中既有给人以新鲜、形象、美感及富有现代感的新语词,也有违背人们语言习惯甚至含混、艰涩、粗俗、隐晦的蹩脚语词。
就像一个酿造师,即便再出色,在他酿造满缸美酒的同时,总会产生一大堆糟粕。新语词既有精华与糟粕之分,自然也有一个如何取舍的问题。其实,这无须我多言,因为谁都明白――人们所以去酿造,要的只是美酒。你想啊,当人们举起酒盅尽情品尝美酒时,有谁会嚷嚷还要咀嚼那些乏味又难咽的糟粕?看来,新语词也需要优胜劣汰。
忽又想起近日的电视里面,有一台对几位“80后”访谈的节目。其中一女作者说自己不仅常常造词,也喜欢造字。她举例说:“娓娓动听是一个很好的词,但‘娓’字用了‘尾巴’的‘尾’半旁,多不好嘛,所以我就把这个‘尾’改用‘伟大’的‘伟’字去掉单人旁,写成‘女’字旁加一个‘韦’字,这样就成了‘××动听’(因为汉字中没有这个字,姑且以“××”代之――作者注)了。”言者洋洋得意,主持人满脸欣喜,给人的印象好像是挺赞成这样改的。这就问题很严重了。我在想,如果这样的造字只是写给自己看,倒也罢了,但是你把作品通过媒体推向了社会,既贻误读者,也扰乱语言文字的规范,问题怎么不严重呢?
不难想象,倘若许多人都在那里随心所欲地造字造词,谁也不识的“怪字”或看不懂的语词随处可见,该是一件非常尴尬、非常不快的事吧?因此,富于创造性的青年人,在孵化一个新语词的时候,要不要讲一点时代责任感?同样,对新语词起着传播作用的各种媒体,是不是有一个如何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如何净化语言文字环境的社会责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