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发挥时事政治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时事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政治在思想品德课堂的运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同时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丰富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学生长知识、明事理、看社会、知世界的课堂。
[关键词]时事政治思想品德课堂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70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1995)明确指出:“时事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教育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进入中学后,学生的视野已经较为开阔,他们不再满足于教材上的一些简单内容,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新鲜事充满着好奇,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了解世界。时事政治不仅是思想品德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组织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利用好时事政治这把利剑来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时效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1.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题新闻活动。这项活动需要一定的新闻视野和专业知识,因此,需要学生课前做充分准备,通过报纸、电视或网络等渠道,把握最新的国内外时事热点,特别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一些话题。当然有些问题不能完全在课堂上解决,但可以抛砖引玉,引发学生的探究、思考。这样不但使得教学有序进行,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推行一句话新闻活动。可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时事资料,并在课堂一开始以一句话新闻的方式进行讲述。这样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去阅读报纸,观看相关的电视节目,并提炼新闻内容。这种活动,不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信息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概括能力,对于其学习其他科目也大有裨益。
3.开展观点交锋大辩论活动。中学生有着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他们已经慢慢习惯于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世界、发现世界,从而获得认知。如果教师一味地将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强加给他们,反而会适得其反。如针对最近社会上频频出现的老人倒在地上而没有人敢上前帮扶的现象,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面对倒地的老人,我们该不该伸出援手?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辨别各种做法的利弊,在充分讨论和分析之后,让学生自己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做好事的同时,我们还要善于自我保护。
二、充实教学内容,丰富课堂
时事能以它的现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为了更好地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事相结合,教师应做好以下准备。
1.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教师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广泛涉猎各种新闻信息,并有意识地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素材。一是观看涉及时事焦点和社会新闻点评的各类电视节目,如《焦点访谈》《新闻1+1》《新闻周刊》等,同时也可指导学生适当关注报纸和时事刊物。二是在关注新闻时,可采用各种方式进行积累和分析,如在报纸上选取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做成剪报,在网络上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2.持续关注热点、焦点新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热点、焦点新闻通常指那些影响力较大,普及性较强的时事新闻。教师在收集资料时不能忽视这类新闻对教学内容的辅助作用,要把它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如在讲“诚信是金”时,可结合“三鹿奶粉”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来分析。由于这类事件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此学生很容易进行分析。由此,自然而然地就能引导学生理解:一个人要在社会立足,也同样需要诚信。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对学生进行了道德观的教育。
3.就地取材,巧用当地时事。学生通常对身边事物的发展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教师在收集时事时应尽量立足于乡土题材,从学生身边的事说起,这样不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也能更好地进行事理的分析。如在讲“规则的作用”时,就可以结合北京交通的特殊性,让学生思考规则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和对我们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性。
4.收集新闻素材要图文并茂,具有内容说服力和视觉冲击力。在搜集新闻素材时,单纯的文字资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视觉疲劳,而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具有动态效果的视频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如讲到“生命健康权”时,笔者从2011年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说起,将网络上的各种报道整理成图文结合的资料并进行展示。看完事件前因后果后学生都很震惊,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漠视的路人”会遭到社会舆论一边倒的批判?实质上,这些“漠视的路人”是对他人生命健康权的漠视,从而顺其自然地就能让学生理解:生命健康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
总之,时事政治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师理应对其充分利用,将思想品德课堂变成学生长知识、明事理、看社会、知世界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