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芬妮的微笑》中的民俗象征结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芬妮的微笑》中的民俗象征结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影片再现了影片人物的真实生活事件,导演安排了大量的民俗场景。从民俗象征的本体结构上看,民俗物、民众生活的具体行动和二者结合的民俗意义这三重结构紧密地结合,演绎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颂歌,从民俗象征的空间结构看,揭示民俗象征对人物思想、观念等带来的巨大影响,表达了制作者对东西方两种文化关系的深刻思考。这两个角度巧妙切入,将人物在特定生活场景中的沧桑感和命运感凸显出来,也揭示出民俗文化在影片叙事风格和主旨意向构建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俗象征;本体结构;空间结构

中奥两国合拍的首部爱情巨片《芬妮的微笑》,以生活在浙江东阳的奥地利籍女士格特鲁德,瓦格纳及其中国丈夫杜承荣为原型,讲述了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跨国恋情。该片以中国2。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政治风云的变换为大背景,以普通的家庭生活为核心场景,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命运与中国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导演胡玫在影片中安排了大量的民俗场景。这些场景成为该片叙事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点缀,向观众再现了影片人物的真实生活事件,传达了制作者的情感和理性思考,民俗场景里包含着大量抽象化的符号,其中所隐藏的象征意蕴,将政治和社会背景淡出观众的视线,将人物在特定生活场景中的沧桑感和命运感凸显出来。影片创作者从民俗象征的本体结构和空间结构两个角度巧妙切入,为全片提供了深刻的意境和内涵。

一、民俗象征的本体结构

所谓民俗的象征,是指“以一个事象作为基础,以一个民俗情节或母题作为对象,表达一种具有深刻道理或思想的寓意。”民俗本体,即民俗事象,以其民俗物和文化符号的双重身份,为民俗象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学者林继富,指出:“民俗象征的生发包含着三重结构,即民俗物、民众生活的具体行动和二者结合的民俗意义。”制作者在影片《芬妮的微笑》中,将这三重结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演绎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颂歌。

影片以“牛郎织女”的原型故事为蓝本,该故事在片中与马云龙和芬妮的现实人间生活相对应,使影片的爱情主题得到了升华,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传承了千百年,成为一项奇特的民俗物,影响着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情操。在传承过程中,它逐渐被赋予爱情的文化符号意义,并成为中国爱情文学中的一种固定模式。影片《芬妮的微笑》的叙事结构和“牛郎织女”的结构模式“两情相悦――棒打鸳鸯――无奈相离――以另一种生命形态相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牛郎织女”的故事,吸引着芬妮带着男耕女织的美丽梦想来到中国,制作者把她刻画成一个敢于冲破重阻,不远千里主动追逐爱情的现代“织女”形象,马云龙的母亲,芬妮的父亲,作为旧家庭维护者的典型代表,阻碍着儿女的美丽爱情。与故事不同的是,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突破了这种封建家长制的重围,顺利成婚。显然,这是处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启蒙理想与本土封建伦理观念发生激烈冲突并渴望摆脱束缚的集中体现。但是,面对社会现实的磨难,他们的反抗同样苍白无力。战争的阴影,政治运动的迫害,社会变迁的无常,使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如牛郎织女一样遭受了无奈的颠沛流离,牛郎织女在离e之后得到一年一次的相聚,影片中的爱情。也达到了另一种形态的回归。芬妮的根在云龙的身上,她渴望与之同穴而眠。可见,影片虽是从“牛郎织女”故事这一独特的民俗文艺中撷取素材,但不是故事原型的简单重现,传统的民俗文艺在影片中被按照特定需要进行适当改编,为影片的旨意服务。“牛郎织女”这一民俗本体在片中与生活平行,作为一种象征策略的运用,使中国的传统爱情模式得以重现,创作主体的理性评价和情感观照也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

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民俗本体是“桥”。桥作为陆上交通的创造性延伸和补充。为两岸民众的往来提供了便利。因此,在民众的观念中,桥梁是一种沟通性的建筑物,更是一种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民俗物。影片中那座横跨奉阳江的桥,没有扶手和栏杆,只用两道铁锁链将一块一块木板连成桥面,就是这座简陋的木桥,与江对岸清一色的白屋黑顶的村落民宅相映成辉,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景画。影片的英文名为《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ridge》(在桥的那一边),可见,这座桥与影片的主旨密切相关。影片中桥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叙事情节的重要转折。芬妮坐着花轿,第一次踏上这座桥的时候,她的命运由此改变。桥,帮助芬妮完成了人生重要的“通过仪式”。根据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三重结构理论“分离过渡混合或重聚”,在桥的这一端,芬妮与原有的奥地利少女身份相分离,在桥的另一端,芬妮被重新整合成一个中国媳妇的新形象,这座桥,宣告了芬妮身份的变迁,是通过仪式中的一项间隔性标志。“”开始,云龙被迫与妻子在桥头告别。桥的这头,是幸福的家,桥的那一头,是政治风云带来的关押和揪斗。这座桥,将“牛郎织女”的爱情童话活生生地击碎,这是一座摇晃的,使芬妮望而却步的桥,它承载的又是无尽的痛苦和磨难。圣诞节,芬妮雪夜探夫,当她跪爬着过桥时,这座桥又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和坚强,当芬妮抬着云龙的棺木过桥时,这座桥又帮助云龙完成了从生命到死亡的过渡仪式。可见,这座桥不是…个简单的场景道具。它见证了人生的冷暖祸福和生离死e,在影片中具有复杂的象征意义。

二、民俗象征的空间结构

同一民俗事象,在本地域往往会得到民众的认同,使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保持一致,这是由民俗的基本功能决定的。但是,它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之间,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象征意义,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处于不断的认同,冲突和融合之中。《芬妮的微笑》还致力于从民族,地域等这些具有空间性质的角度去挖掘民俗象征,揭示民俗象征对人物思想、观念等带来的巨大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东西方两种文化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影片《芬妮的微笑》中,我们能很容易地发现人物面对异域文化时所产生的心理认同。首先,在地域空间上,表现为西方民众对古老东方文化的迷恋。芬妮趴在窗台上,对中国留学生充满好奇地窥视,身为维也纳警官学校教官的艾勃纳先生,为中国武功的精彩所折服,甘愿拜他的中国学生为师,芬妮和马云龙第一次约会,看的是有关中国的电影,还有星光下那个动人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芬妮的眼里是神奇而又迷人的。正是这些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以及对童话般爱情的向往,促使芬妮义无反顾地舍弃故土,来到遥远的中国。此外,我们从马云龙竭力维护他的小辫子这一情节看出,民俗世代相袭和广泛播布的特性将马云龙教化成纯粹的中国俗民,但是。两年半的维也纳生活,却使他根深蒂固的中国观念发生了西化。即使背上不孝子孙的罪名,他也要坚决反对按照族规在祠堂举行扶乩仪式,以此来维护他的婚姻自。在婚姻形式上,他也主张西方式的一夫一妻制,并使童养媳小翠的人生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尊重西方婚姻习俗,即使在炮火纷飞的情况下,也要 帮助芬妮完成在教堂举行婚礼的心愿。从文化认同的过程来看,我们发现了人类文化共性的东西。对不同文化,文明和价值观念的认同,体现了该片鲜明的文化意向。

影片在第二个层面上,表达的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象征,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记忆,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有时很难得到本民族之外民众的认同。这种文化的困惑,在影片中就表现为不同生活环境之间以及人物行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从环境上看,影片从奥地利维也纳和中国安徽却Φ胤饺【埃中国农村所特有的由小桥、流水、民居、田园等组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西方教堂、咖啡馆、广场、剧院等立体化建筑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影片中更多的冲突,则体现在生活方面。和中国学生初次见面的艾勃纳教官,不能容忍中国人留小辫以求长命的习俗,以不容抗拒的语气命令马云龙剪掉。即使是为了爱情来到中国的芬妮,面对中国一整套的传统习俗,还是感到难以理解和认同。中国婚礼的冗长复杂,特e是婚礼上的“馒头风波”,让芬妮充满了迷惑与不解。中国媳妇不能追随丈夫去外地,只能和婆婆一起生活的习俗,更使她对中国民俗文化产生了巨大的迷茫。这些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以其独特的象征意蕴,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形象化构建,属于不同文化地域的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间的对抗与碰撞。影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制造出一幕幕的情节转折和冲突。为全片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和氛围。

此外,影片还注重对个人的个性化书写,通过对个体生存状况的写实性叙述,含蓄地表达东西方文化之间求同存异的过程,使影片体现出一种感性的表现力。虽然对中国传统不解甚至有些排斥,但芬妮仍穿着红色的婚服,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举行婚礼,在丈夫遭受政治迫害,生活陷入困境时,她像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一样编竹篓,砍柴、养蚕、照料儿女、侍奉婆婆。在岁月和苦难的磨炼下,她同中国人一样坚忍。而芬妮在村民们的眼中,也由一个“怪怪的”外国人,变成了他们中的普通一员。村长的温和,邮递员的热情,邻居的帮助,传承在桥这边的村民血液中的中国人特有的敦厚和善良,代表了他们对于芬妮这个异族人的接纳,他们是芬妮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永远坚守爱情的动力。这种文化的宽容,使东西方文化从冲突逐渐走向融合。但是,民俗的教化和规范功能,也使得个体在融入异域文化的同时,还固执地坚守自己的原有文化。芬妮在举行中国婚礼之后,还要坚持在教堂成婚,在拜菩萨的时候,还要按照天主教的习惯在胸前画着十字,在安葬马云龙的时候,她没有按照中国的丧葬习俗和子女一起为死者披麻戴孝,却穿着庄重的一袭黑衣。一方面是对新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对旧文化的坚守,这种融合又有独立的民俗文化关系,使情节体现出一种真实感,使全片在政治风暴中显现出一种宁静舒缓的独特意境,这是对影片主题的一种写意化表达。

《芬妮的微笑》对东西方民俗文化关系及其象征结构的独特观照,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深沉浓郁而又质朴无华的叙事风格。民俗事象征作为文化符号和记忆因子的形态在片中存在,将影片的主旨意念和创作者的情感作了最直观的展现,使《芬妮的微笑》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化表现力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