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名词+之+形容词”中“之”的结构功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名词+之+形容词”中“之”的结构功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名词+之+形容词”(以下简称“名+之+形”)是一种常见的文言文结构。在不同句子中,“之”在这一结构中的功能不尽相同。正确掌握“之”的结构功能,能够更好地理解句子,正确地翻译。

“名+之+形”中“之”的结构功能大致有三种:定语后置的标志、充当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具体的判断,要看它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和前后词语的关系。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这种情况的前提条件是“名+之+形”结构在介词或动词(不包括心理动词)后,作为它们的宾语。此时“之”后面的形容词作定语,后置修饰前面的名词,为的是突出事物的某种属性。如: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

译: 怎么能够用自己洁净的身子去蒙受浑浊的脏物的玷污呢?

解说: “身之察察”“物之汶汶”分别与介词“以”和动词“受”构成介宾关系和动宾关系,“察察”和“汶汶”作为定语分别修饰“身”和“物”。

又如: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现在凭借强大的秦国,先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

解说: “秦之强”与前面的介词“以”构成介宾关系,“强”作为定语修饰“秦”,突出秦国强大的实力。

将“秦之强”翻译成“秦国的强大”在语法上也说得通,强调的是“强大”。但结合原文语境:“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强大的秦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与赵国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对应关系。蔺相如正是从两个国家之间的角度来提“以十五城来交换和氏璧”的要求,并要秦国先作出表率,所以翻译为“强大的秦国”更合适些。

课本中类似的句子还有: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作结构助词“的”

当“名+之+形”结构处于动词(不包括心理动词)和介词之后,“之”还可能是作结构助词“的”。这一情况下,“之”后面的形容词不再修饰前面的名词,而是直接活用为名词。此时,在句子中与前面的动词构成动宾关系的,或与介词构成介宾关系的,是“之”后面的形容词。如: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谏太宗十思疏》)

译: 国君掌握国家的重要职权,占据天地间至高无上的地位

解说: 表面上看,“神器之重”放在动词“当”后面,构成动宾关系,与前文定语后置的情况相同,但是句子中实际上和“当”构成动宾关系的是“重”而非“神器”,“重”活用为名词,表示“重要职权”,而非形容词“重重的”,“之”就成了结构助词“的”,“神器之重”不是“重重的神器(国家)”,而是“神器(国家)的重要职权”。“域中之大”同理。

课本中类似的句子还有: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

②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滕王阁序》)

③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