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考研,千万次地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考研是一个与“辉煌”有关的话题。曾几何时,不少人因此走上了科研探索之路;不少人借此改变了人生的轨迹。研究生教育的经历,使知识得到深化,使技能得到拓展,使高级专门人才在层次阶梯上又一次提高。考研,如同“天之骄子”再插上一双翅膀,天为之再高,海为之又阔。正因为此,考研是辉煌的。无论付出了什么,只要憧憬着那一份辉煌,就会引无数学子竞折腰。虽然很多人为考研付出了这样或那样的努力和代价,甚至经历了挫折,一旦金榜题名,学成高就,一切就都不在话下。但是,当人才市场上挤满了求职的硕士、博士,当研究生学位已经不再普遍稀缺的时候,该不该选择考研就开始成为一个问题。仅用“要不要考研”这个短语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相关网页7万多篇。说明这个问题已经是“千万次地问”了。新浪教育频道的一篇原创文章的题目分外醒目:到底要不要考研――致仍在挣扎的朋友们。考研,已经演变成千百万学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生长痛现象,生长虽然义无反顾,可是考研却是一个抉择,还是不得不一遍遍地问。
不考研,那也没什么
考有考的收益,不考也有不考的实惠。所谓机会成本谁又能总是鱼与熊掌兼得!考不上的、没有考的也不必为自己的选择或者际遇而说考研很“酸”。诚然,本科毕业直接读研究生,算是学业生涯最简捷的升级,被多数人认为是人生设计最自然的可选方案。一般情况也被认为是最佳方案。其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岂不见报载“高职毕业生求职受宠” “研究生争报中学教师岗位”,有着两三年的实际工作岗位的打拼经历,如今已进入企业中高层序列的大学毕业生,岂不暗自庆幸自己的先见之明。君不见许多企业为自己的高管和业务骨干提供学费读MBA、工程管理硕士、软件工程硕士,拿着工资、带着问题,学以致用。学习中优势倍显,甚至风光无限。他们大可以庆幸。自己不像那些揣着高学位证书而因没有实践经验被企业拒之门外的硕士、博士们。作为一个曾经考研并从名校毕业的过来人,我不止一次地比较过我的几拨读过和未读过研的同学们的职业经历,得出的结论让我自己都感到心理不平衡:不考研,那也没什么。有时候甚至觉得读过研的人反而为自己加了一层限定,很多事情我们是不好去干的,我们是“高层次人才”,我们是有专业的,我们是搞科研、做学问,我们……起点高,可是跑到最后,以成功的尺度、创新的尺度来评判,我们未必占先。
考研,经历的一种方式
考研和读研在今天看来,都是学涯和生涯经历的一种方式。曾经的研究生教育是在金字塔的顶端,是塔尖。塔尖是塔身的小部分,是相对稀缺的。只有极少数人,经过层层选优才能获得这种机会。而今随着招生数量的扩大,大量的学子都有机会读研究生了。人才市场上,研究生的求职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考得上,学得好,毕业以后能够充分发挥才能,从事理想的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获得丰厚的回报当然是值得欣慰的事情。可是,如果有幸揣着硕士、博士学位却不幸职场蹉跎,那也正常,因为毕竟高层次学历教育越来越普及,而且学历教育并不能给我们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能。大学后教育――泛指大学毕业后各种各样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呈现多样化趋势,直接考研、工作后再考研,MBA、EMBA、工程硕士等形成了一个层次化体系。这也可从法律和医学两个行业的职业资格与学位关系看出个端倪。大学毕业后考研只能说是一种个人学涯和生涯设计中的普遍性的选择。但这一定是数种选择之一,而不是全部。更确切地说,考研最终拿到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已经不能作为人生的目的,而是一种经历,也可以说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手段。
几年前《北京青年报》就刊登过报道《京漂四年为考研》,讲的是新疆姑娘常彦灵奔赴北京,立下壮志“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边打工边自学,就是为圆考研梦。《中国青年报》也曾报道贵州三位下岗青年,历经四载寒窗,终于金榜题名考取了研究生。在北京,由于“考研一族”的存在,大学的周边房屋特别紧张,北大清华周边的房屋出租已经发展到床位出租。而现实是社会用人体制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研究生只能是一种学涯经历。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还是一张站票。要想入座还要排队,只不过对有些职位靠前一些,还有些职位靠后一些。有些队列研究生有优势,硕士以下学历免谈。可还有些职位却是职高毕业生更吃香。人往高处走,而研究生一定是高于本科生的。这就是我们的思维定势。其实,在市场面前,学历并不总能兑现价值,甚至常常兑现不了。因此有人在为新疆姑娘常彦灵们的拼搏和毅力叫好的同时,清醒地问到:“这样做的机会成本是不是大了点呢?”答案只有一个,那是一种经历。一段生活经历的选择。
考研,我们为什么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更不要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儒家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虽然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的说法已经距社会现实渐行渐远。但是再怎么说,学习都不会是错的。大学毕业,干什么去?简捷、自然的选择就是继续读书!这也正是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中精英人才教育设计的诱导策略。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明摆着的。如果谁问我“要不要考研”。我脱口而出“要的”!虽然回顾自己的考研读研经历,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会说“不了”。我是工作一年后考的研,还转换了专业。假如我没有考研,也许就会和新疆姑娘常彦灵一样,那会成为一个梦,无论在现实,还是在梦里,我会一次又一次地追问,甚至一次又一次地去追寻。就像我父亲一生中都想让我有一个博士头衔一样。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如果有机会,如果衡量机会成本还划得来,如果来不及或者没有办法衡量机会成本,如果你真的喜欢学习生涯,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就业打算延缓一下就业压力,如果你的学业需要深造,如果你的家人迫切期望,如果毕业后你无从选择,如果你打算以高学历加薪,那就考研吧!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考研是最便捷的选择,也是眼下决策成本最低的选择。这一连串的如果,就是我们考研的理由。
研究生还是要考的。研究生教育机会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曾经是稀缺的。即便稀缺程度不如以前,如今还是相对稀缺的。有一张图表相当能够说明问题(见下表)。
通过对美国人教育背景和收入的比较,我们发现,2005年研究生毕业平均工资是大学毕业生的1.2倍。中国的情况是研究生毕业的平均工资远高于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现实的考虑,研究生教育投资还是有利可图的。如果还需要一点忠告的话,我们建议在决定考研之前,考虑你的家庭经济情况,如果确有困难可以考虑贷款,也可以等工作以后再找机会;考虑你到底喜欢什么专业,让专业选择尽量符合你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便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考研得与失,机会成本分析
实际上,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考研与否这是一个选择问题,是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方案选择,选择的依据就是机会成本的衡量。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比如你有一块钱,可以乘坐巴士回家,也可以走路回家,而把这一块钱买一斤柑橘吃掉。既然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考研也不例外。《中国青年报》曾以“考研要花多少钱?”为题作过一个调查: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考研费用一般在2000~4000元之间。在职考研者的花费也不会少于这个数字。加上误工费、交通费等,估计还要高一些。如果第一次考不取,这次的考研费就自费了。考几次这笔费用就要增加几倍。而在考研期间,如果用来工作的话就可以挣钱,挣的钱越多,考研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其实,考研的机会成本并不只是直接的经济成本,还包括时间成本。时间方面,考研者的时间成本都大干其直接用于考研的时间。考的次数越多,时间成本也越大。
考研的机会成本中,最不能确定的就是机遇机会。可能是就业机会,也可能是提升机会、创业机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尔・盖茨了。看到机会,他停止了学业,而不是复习考研。旁边有一个家伙不断地撺掇他,赶紧开始吧,不然来不及了。还好,比尔・盖茨选择了创业,不然可能就没有了今日的微软。那么考研是不是都错过了很多机遇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这样的。但是你若选择了别的,恰恰是付出了“未能考研”的机会成本。
最后让我来引用那张图说话,“不过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单有学士学位已经难以保证获得大幅度的加薪以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了”。看看美国的情况:在过去五年间,大学毕业生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平均工资有所下降。2000年(最近一次经济衰退期开始之前)至2005年(最新资料的截止时间)期间,唯一享受涨薪的人群是少部分拥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长期的趋势是:劳动者分享的果实会越来越不平均。薪资上涨的大部分将被收入最高的雇员占有。这会不会让我们在做考研决策的时候少了一些犹豫呢!不过,还要提醒你的是,别因此错过成为另一个比尔・盖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