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地理课堂 教学中的“不等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地理课堂 教学中的“不等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变革,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随着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中的新旧观念发生激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这种形势下,有的教师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因而,有必要阐明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几个不等式,以便我们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澄清认识,调整思路和改进方法。

一、一味表扬≠鼓励赞赏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要尊重、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于是有的地理教师提出评价应以鼓励学生为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进步要加以肯定和表扬,即使答错了,也要尽量找出其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掌声不断,奖品泛滥。只要学生取得一点成绩甚至是最简单不过的问答,有的地理教师都大夸其口地赞扬:“你真聪明”,“你回答的很好”,“棒极了”。试想,学生整天处在表扬的重重包围之中,泡在表扬的蜜罐子里,难免会患表扬的“麻痹症”。

其实,一味表扬和一味批评一样并不可取。尤其是教师这种泛滥的廉价表扬和肯定,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有时会使个别学生误认为是对自己能力的贬低。而有时发自内心的批评却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要有度。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否定必要的批评和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当然,惩罚只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要注意把握时机、方法、技巧和实际效果,避免产生副作用。

二、合作学习≠合伙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互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以师生民主平等的交流、探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它的优势表现在既能凝聚集体的智慧,使合作主体互相取长补短,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合作品质和竞争意识。

目前,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地理课虽然把小组合作学习列入课堂,但由于合作主体对小组合作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再加上提出的问题缺乏探究价值,激不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乍一看学生讨论热热闹闹,貌似气氛活跃,实际上有的学生根本不是在讨论问题,这样就使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缺乏必要的深度且无真正实效,“合作学习”成了“合伙学习”,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合伙的学习手段。若长期如此,则可能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下降,甚至还会产生依赖思想。

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时,必须使合作主体明确合作的目标、任务,同时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深度和探索价值的问题,并认真设计合作学习的过程,以便实现学习信息的快速多维交流,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作用。

三、探究学习≠科学研究

探究学习又称研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索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手段改革的热点和亮点。

探究学习和科学研究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二者均需通过求源探本的方式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探究学习与科学研究是不相等的。探究学习实质上它只是人为创设的一种教学情景,其最终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探究学习的重点在于学生探究的过程,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在于学生最终是否能研究出成果。而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规律,发现真理,造福人类;科学研究探索的是人类世界中未知领域的问题,涉及面广、体系繁杂、规模宏大、要求精细,并且通过研究最终获得科研成果。鉴于上述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注意三点:一是一定要选择恰当、科学,具有一定启发性、探究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有效运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多方论证、分析判断、得出结论、提出设想。并把探究结果整合成具有个性特点的知识体系。三是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多元的评价。

四、自主学习≠自由学习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倡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是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应而提出的。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课程理念,有的教师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或退到教室一角或蜻蜒点水般加以指导;学生发表意见时,完全迁就学生的感受而没有自己的感受。这对于初中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来说,由于本身存在个体的差异,再加上其心智尚未健全,学习的主动性往往是从低层次的感官爱好或一时的心血来潮开始的,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控,结果是常常出现与教学宗旨相悖的现象,并且整个教学过程松散、放任自流,“自主学习”成了“自由学习”。

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保护和推进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同时,不放任,不失控,不追求形式和假象,以首席身份对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实施组织、引导、促进和评价。

五、对话≠问答

传统的课程和教学观念把教师作为“传话者”,而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对话”。新课程强调的教学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对话意味着教育双方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上的你问我答,还表现在情感、思想、知识等多层次的交流。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

目前,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有的地理教师未能真正理解“对话”的内涵,以致出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层次、多方面的平等对话理解成庸俗化的一问一答。如个别教师问学生“地球自转的中心是不是地轴?”二是盲目追求问题的数量,忽视了问题的质量,认为对话越多越好,为对话而对话,把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灌,使对话走向形式主义。三是产生了认为对话的目的就是取得一致意见的偏见。实质上对话的目的是制造意义,寻求真知。正如牙斯贝尔斯所说:“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因此,为了真正落实新课程所强调的对话要求,教师在进行对话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和理解参与对话的主体和主体的观点。二是教师要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而且已经被习惯所强化)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机制,运用对话这种精神助产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