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布鲁氏杆菌病的影像学诊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分析布鲁氏杆菌病的X线DR、CT及MRI的影像表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9例布鲁氏杆菌病患者进行X线DR、CT、MRI拍摄及扫描。DR拍摄正侧位片;CT平扫,另有5例进行了CT强化扫描。CT图像做1.25mm薄层重建后,再进一步多面重建(MPR),得到多面清晰图像;MRI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然后对不同图像进行仔细观察分析。结果:8例患者未见到阳性影像表现,21例有不同程度影像阳性表现。单纯造成骨关节周围软组织受累者6例;软组织受累,并发骨关节不同程度破坏者15例。结论:医学影像检查是布鲁氏杆菌病诊断的重要手段,直观、详细,可靠性高,能指导临床治疗,并能帮助判定疗效。DR、CT、MRI合理搭配运用,可取的较好的诊断及治疗效果。
【关键词】布鲁氏杆菌病;影像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02-01
1860年,Morston对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做了系统描述。该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等,布鲁氏杆菌是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羊,其次是牛和猪等,分急性期和慢性期,其特点是能引起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常伴慢性脓毒血症和神经、循环、生殖,尤其是骨关节系统的损害,较易转为慢性。主要临床表现有全身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等[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整理我院1995年5月到2013年5月期间,已明确诊断的住院患者29例,全部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和其他相关检查资料。其中男21例,女8例;年龄17―61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2个月至2年,平均为10.2个月。临床表现:所有患者早期均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急性期经过治疗后15例缓解和痊愈,14例患者患病超过半年以上,转为慢性,病情加重,出现严重的胸腰痛、关节痛,功能障碍。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常规拍摄疼痛骨关节正侧位DR片。进行CT扫描8例,其中髋关节7例,肩关节1例,CT采用GE公司16排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5mm,层间距5mm,1.25mm薄层重建,冠状面、矢状面重建及三维(VR)重建。CT造影剂使用碘海醇,静脉注射,剂量按3ml/kg体重计算,取动脉期延时26s扫描,静脉期延时60s扫描。MRI扫描13例,MRI扫描有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1WI(TR450ms)、T2WI(TR4200ms,TE120ms)和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TR4000ms,反转时间TI120ms,TE30ms)进行横断、冠状位、矢状位扫描。
1.3 影像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对DR、CT和MR片进行观察:软组织受累情况;布氏杆菌侵犯的骨关节部位;骨关节破坏部位及骨关节破坏程度。
2 结果
2.1 X线DR平片表现:19例患者急性期未见明显X线阳性表现,10例患者见阳性影像表现,DR表现骨关节周围软组织不同程度肿胀,肌肉组织模糊。其中,2例腰椎及1例胸椎患者同时出现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脊椎轻度后突,发生畸形;7例髋关节患者和1例肩关节患者出现骨关节同时出现骨质破坏,见骨质透亮区及小的死骨,关节间隙变窄,周围肌肉组织模糊,并见条片状钙化[6]。
2.2 CT表现:8例患者受累部位软组织明显密度增高,肌肉轮廓不清,肌纤维间隙模糊,关节腔内及骨周围见渗出性液体密度影,骨质破坏局限,胸腰椎及关节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CT强化扫描呈明显持续性异常强化,最大强化CT值约100HU左右。
2.3 MRI表现:13例患者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T2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骨关节破坏呈高低混杂信号,少部分为中等信号,骨关节渗出液体为长T1、长T2信号[2]。
2.4 影像诊断结果,误诊为腰椎结核1例,误诊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
3 讨论
3.1 X线平片检查是最基本的影像检查手段,方便、快捷,空间分辨率最高,10例急性期部分患者阳性表现不明显,平片表现是正常的。当患者进入慢性期发生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异常改变时,才有阳性影像表现。MRI在布鲁氏杆菌病急性期可见到骨关节周围软组织异常表现,T2WI表现为高信号,T2WI表现为低或中等信号,少部分表现为中等信号。关节积液DR片不能直接观察到,液体较多时,关节间隙表现增宽。
在X线DR、CT、MRI三种影像检查中,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最高,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发现早期布氏杆菌病骨关节周软组织改变,在29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DR或CT软组织表现无明显改变,MRI表现异常。MRI显示对脊髓解剖层次显示清晰丰富,能够细致观察布氏杆菌病对脊髓的影响。MRI对骨骼表现不如DR及CT,不能很好观察骨质细微变化,本组病例中有5例患者MRI未见明显骨质改变,CT却发现不同程度虫蚀状骨质破坏D。R空间分辨率高,CT密度分辨率高,CT观察骨关节骨质破坏情况具有独特性,CT能做1.25mm薄层重建及多面重建,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故此能观察骨质细微变化。三种检查合理搭配运用,对临床诊治帮助较大。
3.2 鉴别诊断
布鲁氏杆菌病所造成的骨关节改变,主要须与骨关节结核、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骨关节缺血性坏死相鉴别。布氏杆菌病所造成的骨关节改变,具有典型的流行病学,典型临床症状,如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高,血清免疫学试验阳性,可做出正确诊断。骨关节结核与布氏杆菌病造成的骨关节改变大部分近似,结核临床有结核感染史,临床表现以乏力、盗汗、消瘦为主,病程相对布氏杆菌病长的多,且骨关节破坏严重,多发死骨,冷脓肿形成,多钙化,脊柱或关节畸形多见等表现。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病程长,长年累月,反复发作,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0”阳性,布鲁氏杆菌特异试验阴性,一般不造成关节畸形。化脓性关节炎,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症状,白细胞计数增高, 早期骨质以破坏为主,慢性期以骨质增生硬化为主,大块死骨,渗出液蛋白含量较多,MRI信号比较高。缺血性骨坏死,无任何感染史,不发烧,以进行性局部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血常规检查正常。以骨中心虫蚀状、斑片状骨质破坏、关节面塌陷、关节间隙变窄为主要表现[1],晚期可累及对侧关节面,其中以髋关节,尤其股骨头最为多发。
布鲁氏杆菌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牧区较为常见,根据流行病学、典型临床表现、血清免疫学试验,能做出明确诊断。部分经临床及时治疗可痊愈,部分复发或迁延不愈,造成骨关节损坏。X线DR、CT及MRI扫描是重要影像检查手段,根据病情需要,合理利用,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帮助较大,建议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江浩,主编.骨与关节MRI.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
[2] 高元桂,张爱莲,程流泉,等.肌肉骨骼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
[3] 李景学,鼎元,等.骨关节X线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
[4] 白人驹,马大庆,等.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
[5] 金征宇,主编.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
[6] 肖东楼,主编.布氏杆菌病防治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
[7] 张瑞娟,陈海英,高润平,等.布鲁氏杆菌病诊治的回顾性分析.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9,24(5):35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