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传统雕塑的形式与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传统雕塑的形式与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的传统雕塑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伴随数千年来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不断演变和提高,最终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等一系列艺术创作的理论和经验,不仅是绘画艺术的指导,也是我国传统雕塑艺术精髓之所在。

一、 文脉清晰的雕塑传统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发祥于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明,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秦汉时期的大型陶俑,孕育出中国雕塑独有的面貌。殷商文明以动、人物图案为装饰纹样,在世界雕塑史上独具个性,是中国传统雕塑显露民族化的重要标志,青铜器作为祭祀用的礼器是对精神追求的物化形式,这一历史高峰的时代背景是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的国粹文明时期,反映了一个劲健勇猛的民族上升阶段:雄浑,质朴,有着鸿蒙时开天辟地般的清新朝气。这是与外来文明碰撞之前的纯刚时期,是民族雕塑的本源、根基。春秋战国时代,其雕塑重视形象的旋律及运动感,显示事物内在之真,表现出强大生命力和不凡气势,反映的是一个富有生气的时代。秦朝的统一,建立了第一个中央帝国,艺术也因国家的统一强盛表现出非凡的成就。随后的两汉时代形成了第一个雕塑艺术创作的高峰。“秦陵兵马俑”、《马踏飞燕》以及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等雕塑呈现出这一时期的威武与豪迈精神。这一历史时期因此成为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承前启后的艺术巅峰。秦陵兵马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强大,威严不可战胜的大秦帝国,其表现出的强悍与霸气,在世界雕塑史上实属罕见,其审美以“整体之美为美,整体之真为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从汉末魏晋开始就有了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印证。因此,探索中华民族艺术文明的传统本源,应着重两汉之前,立足于根本,方能脉络清晰。

古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于东汉时期首次引入中原,可上溯到河南白马寺的建立。从此,中外文明开始了长达两千余年的交流与碰撞。古人出于对自然威力的恐惧而敬天畏神。而本土的老庄哲学和儒家经典又无法解释世间诸多困惑,加之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外来的佛教产生了广泛社会基础。统治者出于“政教合一”之目的大力提倡和带头尊奉,佛教雕塑艺术因而得以发展壮大。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线,就是以石窟、寺庙中的佛像雕塑为主体而言的。印度“犍陀罗式”佛像传入我国以后,我国古代雕塑匠人为我所用,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雕塑艺术样式,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像风格,使这种舶来宗教艺术逐步具备了民族化特征。佛教的不断兴盛,出现云岗,敦煌,龙门,大足等闻名遐尔的石窟群落,中国雕塑艺术也得以史无前例的发展起来。此时,造像艺术还有明显的域外影响,手法圆浑呈现大的体面关系,风格粗旷奔放,发展至隋唐时期,佛教造像渐趋汉化,从褒衣博带到秀骨清像,进而出现许多世俗化亲切感人的形象。如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造像风格华丽,丰韵动人。宋辽金元雕塑也更加注重写实,着重表现现实生活。佛教艺术也进一步世俗化,如大足石窟的地域变和养鸡女石刻,充分迎合了国人的审美情趣。明清时以双林寺彩塑为代表,其菩萨、罗汉等形象的塑造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纯粹的中国样式。

陵墓雕塑也是中国传统雕塑中的辉煌一页,古代帝王为寻求来世的永享奢华生活,以雕塑作为生者形象的转换在“来世”继续侍奉帝王,古代工匠也因此创造出大量的生动传神的墓葬雕塑艺术品。前面提到的秦陵兵马俑、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等具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南京为南朝(古称建业)。“附近陵墓及其帝王陵墓也皆在南京附近,其坟堆皆已平没,然其中柱,碑,翁仲等尚多存在。其中最为古者为宋文帝陵,在梁朝诸陵之东,宋陵前守卫流露出之二石兽,其一尚存,然头部已破残。其谨严之状,较后代者尤甚,流露出一种极大的刚强的蕴力,弯曲的腰背,短捷矫健的羽翼,长美的胡须,……梁陵吴平忠候萧景墓石狮……其形体纯属理想的,其实为狮为虎,抑为麒麟,实难赐予真名。”(《中国古代雕塑史》梁思成著)南京附近郊区的南朝宋,齐,梁,陈的陵墓石刻,都是经过艺术的夸张变形而成。麒麟,天禄和辟邪都是想象中的神奇瑞兽,置于陵墓前以显示帝王至尊的地位。其中齐武帝景安陵前的石麒麟,陈文帝永宁陵前的石天禄,梁南康简王萧绩墓和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的石辟邪等都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陵墓石雕作品。可以想象当时的雕塑与陵墓建筑的布局浑然一体,气势恢宏。后世的帝王陵墓基本遵循了这一制度,在修建陵墓时制作体积庞大的石雕翁仲、瑞兽立于墓道两旁,并制作陪葬俑置于墓内。

二、 丰富多彩的雕塑形式

中国的传统雕塑手法与塑造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划分。如前面提到的,中国传统雕塑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宗教寺庙雕塑和墓葬类雕塑及器物文玩类雕塑。其中宗教寺庙类雕塑又可以分为石窟雕塑和寺庙雕塑。从雕塑的手法上又可以分为圆雕、浮雕。浮雕又可以分为悬塑高浮雕(与圆雕结合的一种形式)、高浮雕、浅浮雕、阴刻等。从塑造材质上又可以分为石刻、泥塑、铸铜、木雕、竹雕等多种形式。

任何一种雕塑形式都是中华民族雕塑文明史的辉煌成就。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的云冈石窟是中原地区石刻雕塑艺术的代表。郦道元《水经注》这样描述云冈石窟:“武周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只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磐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著名的昙曜五窟主佛气势宏伟,“龛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穷诸巧丽,龛别异状,骇动人神。”(道宣《续高僧传•昙曜传》)北魏时期的佛像雕刻高肉髻,面向丰圆,颧骨不高,鼻筋高隆,眉眼细长,身躯壮硕。就雕刻艺术而言,受犍陀螺艺术的影响,但其是有选择地吸收了外来的塑造成就,在雕刻上更多的继承了汉画像石的传统技法,用阴线刻划衣纹,许多大像继承大面积保持完整统一效果的手法,给人以鲜明、雄伟的印象。

儒家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等道德观念是敦煌石窟制造佛像的基本思想。唐代的彩塑是石窟众多优秀雕塑作品中突出的代表,这时的雕像更加近乎人情,也更加写实一些。以四十五窟阿南为例:塑像不仅表现了阿南的一般特点“侍者”“多闻第一”,而且把它作为皇室成员的娇嫩气质与忠厚、腼腆、羞涩的“漏未尽”和“在学”种种特征作了深刻的探索和充分的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在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大量雕塑石刻造像作品,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记述戴安道、戴仲若父子开创中国佛教造像塑造的影响。其中之一北魏协侍菩萨像(高36厘米),石灰石质,面含微笑,佩带项圈、璎珞,身着天衣,披帛沿双肘下垂,衣饰黑彩,项圈贴金,项光浮雕莲花。雕刻手法细腻,富有装饰感。

双林寺彩塑中运用了雕塑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雕像大小的结合运用,突出主次关系。在一些群像的处理上采用悬塑的方法表现前后关系,达到既有丰富的内容表现又有视觉上的丰富感受。

三、 时代精神的表露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必然要带有那一个时代的特征,这一时代特征并非是后人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时代所赋予它的特定的面貌。秦始皇统一六国,称霸天下,秦兵马俑雕塑以他那雄壮的气势,表现了一个统一的中央大国的开拓与豪迈精神。兵马俑的面部刻画写实度高,形象各不相同,但在每一个人的脸上都能看到秦军积极、开朗、自信的表情,充分的表达了人民对于新国家、新未来的坚定信念。汉武大帝时期的大将霍去病勇猛善战,死后以祁连山形式为墓葬,其墓旁的石刻《马踏匈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纪念碑。

北魏北齐时期的雕刻,裹身薄衣,彩绘精美。装饰风格华丽优美,飘逸娴淑。因皇家推崇佛教,镌刻的佛像遗留众多,也使我们从中看到那时人们内心的一种憧憬与向往,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唐代的开放与强盛同样奠定了在雕塑艺术上的辉煌成就。唐代的雕塑作品存世较多,范围也比较广泛。正如王子云先生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一书中所说的那样:“谓唐代雕塑,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正是成熟灿烂阶段,其成就是空前的。隋、唐、五代,特别是唐代的陵墓石雕和墓俑雕塑以及装饰雕塑,在整个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墓俑雕塑在人物、动物等的表现上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动物造型真实,并且具有现实主义的夸张,刻画的分寸把握得当,具有一种由内向外的生机勃勃的豁达气象,达到了中国古代的、特别是现实主义雕塑的高峰。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应当源自于大唐王朝社会的稳定、自信,也源于唐朝开放、包容的良好文化氛围。

从宋代以后由于统治阶级逐渐自我封锁的治国心态,也使得在艺术上表现出一种精神的缺失,在雕塑艺术的审美取向上逐步变得细弱、繁复与精致,先朝的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精神也去而不返了。

由是观之,中国的传统雕塑经历了古朴纯粹、飘逸理想、赞美现实、精致细腻等阶段的发展,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与艺术作品。尤其是从上面的一些分析中,我们看到:雕塑作品的整体风貌同样是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的反应。雕塑作品是有时代的限定性的,通过雕塑作品,我们能够窥见当时社会的一种审美取向与文化精神。反之,一个积极进取,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开放包容的时代必然也能够带来优秀的艺术作品。一个有着健康精神的雕塑作品也必然能够有着更为长久的艺术生命活力。

杨晓钟: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梁绘影: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王宇: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