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单色”魅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运用“单色”来表达自己在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感受。在中国社会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和文化格局的过程中,他们有的显现了这种“单色”趋向,有的描述了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中物质主义与人的精神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有的揭示了曾经作为集体经验和记忆的图像资源对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影响等。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当代绘画中的“单色”现象为契机探讨当代绘画现状。
【关键词】当代绘画 单色 图像化
黑格尔在《美学》中写道:“颜色感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是他们所特有的掌握色调和就色调构图的一种能力,所以也是再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基本因素。”①
作为绘画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段,色彩已成为美学范畴内独特的审美元素。如今,逼真地再现物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质感,已不再是绘画中色彩的最终目的,色彩自身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相对的独立性。
21世纪是个多元化的时代,在当今中国这个充满物质化、多姿多彩的商品世界中,保持艺术的文化独立性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中国当代绘画作品不仅趋向于单纯平面化,在色彩方面更体现出“单色”倾向。例如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方力均的《光头泼皮》系列等等,作品都使用了“单色”去表达作者对艺术的感悟,对生命及社会的态度。他们的这些作品大多色彩单一,可以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做一些探讨。
一、“单色”溯源
(一)西方古典绘画中的“单色”
在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中,画面大多呈现单色调。当时的人们大多信仰宗教,而在者眼里真实自然的色彩都是世俗的,为了营造宗教的神秘感,制造崇高的宗教氛围,艺术家有意识地减弱世间色彩,强化光的作用,用光与色的和谐来追求画面的神秘与崇高。
(二)中国传统水墨中的“单色”
中国传统水墨画是黑白的,“单色”的。“墨分五色”是中国传统文化找寻的超越自然的一种精神体现,由此,它传达给观者一种纯朴简素之美。中国人崇尚混沌的宇宙观,受儒家与禅宗思想的影响,希望超越自然,不被外界具体的事物所迷惑,在微观的世界里体现博大的精神世界。所以虽然色彩单一,但表现了丰富的精神内涵。水墨淋漓的晕染效果更加纯粹地显现了大自然的魅力。
(三)“85新潮”绘画中的“单色”
在中国新时期的美术发展中,第一次大量出现以“单色”为表现形式的作品是在“85新潮”美术运动。当时的典型代表是“北方艺术群体”等,他们都喜欢选择具有冷漠和孤独感的“单色”来进行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这种选择显然是受当时的历史和文化环境所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启蒙观念中的理性思潮涌入,中国社会开始推崇理性,一个反传统、反神学、反权威、崇尚自我理性的时代逐渐形成,由此出现了“理性绘画”。“理性绘画”的目的是要在摆脱以往历史文化经验的约束中重新建立起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它们与当时崇尚压抑的激情表达的表现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②用画家王广义的话来说,理性绘画的任务是要清理“人文热情”,而“人文热情”恰恰需要丰富、强烈的色彩表达,于是,“单色”成为了理性绘画的必然选择。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术作品中的“单色”在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上都发生了内部转向。80年性绘画更多的是清理人文热情,张扬理性,崇尚客观、科学的分析态度,恢复绘画语言本身的独立性,建立一种超越现实世界、具有客观性的精神世界;而90年代艺术家主动选择 “单色” 更多的是内心真实的需求,以此来呈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每一个体的存在状态和社会现象的表达。
二、“单色”个案
(一)灰色的《大家庭》
《大家庭》是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该系列使用了瓜子脸、单眼皮、高挺的鼻子――这些被普遍认同为中国人典型特征的图像作为模式,以“血缘”为观念基调,借用老照片的影像模式,图像化地解读了属于自己的视觉空间和视觉真实。
张晓刚在画面中大量使用单一的色彩,明显区别于传统学院教育中对色彩的认识,降低了色彩的冷暖关系和对比度,弱化了笔触的痕迹,以抑制色彩的表现力,追求复制的效果。正如他在访谈中说到的:“我尝试去创造一种效果,去再次修饰已经被修饰过的历史及生活。色彩上用的黑白最初是跟旧照片的黑白原色有关系,但是到后来,就慢慢变成一种意境上的东西了。在画面整体效果上,我觉得自己不是追求一种黑白,而是追求一种退化,就是说把色彩的程度降到最低……我比较喜欢用极色来表达……”③
灰色是中性色,是一种非现实的色彩,它来自心灵。《大家庭》是中性的,不同的观众在观看时会带进自己各不相同的眼光和内心感受,然后作出自身的判断和解读。一般家庭合影给人的感觉都是温馨美满、丰富多彩的,而在欣赏《大家庭》时,画面上表情木然的人物让人感受到一种冷漠、肃穆、伤感。作品在灰色的表现上,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给人一种强烈的距离感――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这或许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家族的异化现象。鲜明的图像化特征、大量复制符号的重新组合使用,单一的色彩选择给予了我们在视觉上和心灵上强烈的冲击,触动深藏于内心的伤痕。④
(二)“单色”光头
作为中国新艺术潮流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方力均,在9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单色”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人物的造型和面部表情、背景处理都采用了没有笔触的平涂式画法。方力均在那一时期的创作就像印刷套色模式在架上绘画的展现,如印刷制作中对相同色进行统一印制,不同的区域用不同的色块表现,比如人物的脸部、蓝色的海水和天空,都是用简单色彩描绘,这些都透露出强烈的印刷特质。由此,使画面的氛围相对单纯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方力均在色彩的使用上更多的是选择纯色,即摒弃传统观念里的色彩关系和空间关系,简单地体现他所要追求的视觉真实。通过“单色”暗喻心灵的冷漠感触,去洞察人物间的内在距离。“单色”更多的是去实现艺术家内心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主题和真实的空间并非他所关心的,而符合自己内心需要的真实才是他的目标。正如他所说,“我完成作品的时候,只能要求视觉上的真实,不要求科学上的真实。”⑤
方力均创作的套色版画和油画,都是试图用不同的媒介去探索他所认定的视觉真实,是他在技术上由版画转换到油画的延续,更是他自身的艺术真实观的体现,那种介乎于黑白版画和套色版画之间的视觉方式以及那些改变大众习惯化方式的视觉语言,或许正是他内心一直追求的真实,而这种带有明显距离感和困顿感的真实,正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环境变化的一种最直接的体现。
不仅仅是张晓刚和方力均的作品,还有一批当代艺术家同样选择了“单色”创作,例如李路明的《云上的日子》,用“单色”去复原个人对历史的记忆,对那段特定历史的感觉。
周春芽《绿狗》系列中的反自然色彩,画面中单一的绿色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异乎寻常的宁静――爆发前的宁静,在视觉上和心灵上给予了我们强烈的冲击力。
通过对艺术家作品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到无论单色,还是多彩,都是出于艺术家内心有距离地观察社会和人生的需要。色彩的选择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一个时代造就了一种人的心理结构,他们经历过的那个时代,需要超越很多东西,超越社会、超越教育的影响,超越学院模式的制约等等,也要超越自己的习惯,正是这个特别的时代使得“单色”产生了异样的光彩。
三、“单色”思考
(一)“单色”现象――面对当下的思考
中国当代绘画中“单色”现象形成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社会环境和艺术家个体性价值观的选择。中国当代艺术家选择“单色”,不仅仅是当时社会思潮的折射,还有艺术家本人个性化趋大众化的反衬。
科技进步,图像化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场新的视觉革命,技术可以超越艺术家所能表达的颜色,人们发现所能看到及联想到的丰富色彩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造。数字图像技术的日益普及,为中国当代艺术家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为了适应当代人们图像化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方式,中国当代艺术由此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图像时代。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艺术家开始慢慢关注色彩本身所表现的艺术世界,他们开始反思艺术的本源、艺术的价值所在。他们去追求自己喜欢的色彩,不再考虑自然界中原本的色彩,而是主动去创作色彩去体现艺术的本源。当图像中的色彩越来越丰富的时候,人们就越容易去关注色彩的变化,而忽略了图像本身,色彩也由此对图像产生了掩盖性的效果;相反,图像中的色彩越简单,人们就越容易忽略其中的色彩技巧,转而关注图像,为了更好地呈现图像,产生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选择“单色”。
另外,艺术家不同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使得他们选择“单色”的初衷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用“单色”去反映自己心理上的需要,反映内心的真实需求。现实生活中的丰富多彩也罢,纷繁复杂也罢,始终无法替代艺术家内心的那种真实。
(二)“单色”心路――关于创作的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多变、物欲横流的时代,在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作为一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最痛苦的就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首先要为生计而奔波,很少有时间让自己停下来,去释放内心的压抑。单纯和世俗之间的冲突让人备感无奈,如同一个纯真的孩童,无法抵御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物欲的追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趋向冷漠,诚信危机和人性的异化,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精神慰藉。与此同时,国学风开始盛行,人们开始重新关注精神上的升华,中国传统思想和社会美德重新得到推崇,压力重重的生活重新有了精神上的“按摩”。
在这几年的美院的学习生活里,笔者可以相对安静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试图通过喜欢的色彩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创作的过程中,笔者的心理得到了充实。希望作品通过自己视角的观看方式,表达对人生的态度,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淡泊与宁静。
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卷三)[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82.
②高岭.黑白灰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12.
③黄专.艺术世界中的思想与行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9.
④王静.东方艺术家(第一辑)[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28.
⑤王静.东方艺术家(第二辑)[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20.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