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南响堂山石窟的飞天图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南响堂山石窟的飞天图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文章在对北齐南响堂山石窟飞天图案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研究其装饰部位、造型特征、装饰效果以及装饰风格流变,并从中西文化交融、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层面来分析北齐时期飞天图案的装饰特征和装饰价值,指出其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南响堂山 石窟 飞天 图案

河北响堂山石窟开凿于北齐,包括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两处。笔者通过亲临响堂山石窟,对其中飞天图案这一专题进行考察,发现北响堂山石窟的飞天图案数量不多且破坏严重。南响堂山石窟中飞天数量众多,保存较好,方便进行图像分析。因此本文以南响堂山石窟中的飞天图案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佛教装饰艺术的风格。

一、南响堂山石窟中飞天图案的装饰部位与构图特征

南响堂山石窟共有7窟,如下表1所示,飞天图案在标号为南一、南二、南五、南七的诸窟都有分布。飞天图案出现在藻井、佛像背光、龛楣以及明窗等装饰部位,在石窟中起到了突出的装饰效果。

1.装饰于背光部位的飞天图案

南一窟和南二窟主尊背光部位装饰有飞天图案。飞天围绕着圆形的背光分布,以中间香炉分界,左右各四身飞天,有的散花,有的手托贡品,有的双手合十,采用不同的姿势适合圆形的弧度,形成严谨而又自然的构图。飞天的披帛统一向斜上方飘动,其升腾感类似于我们常见的背光装饰元素“火焰纹”。这一装饰造型十分独特,使整个背光充满张力和气势,体现出自然、生动、优美的装饰效果(图1)。

2.装饰于龛楣部位的飞天图案

南一窟窟门外上方小龛的龛楣装饰有飞天图案,亦以中央香炉为界,左右对称各三身。飞天的姿态和披帛飘动的形态自然地组合成龛楣的形状,表现手法灵活。南七窟窟门外的龛楣上亦有飞天分布,但与南一窟飞天的布局略有不同。飞天适合于龛楣的外轮廓之中,以中央宝塔为界,左右对称各两身。此处龛楣面积较为宽大,飞天分布相对疏散,以飘带、云朵等装饰元素衬托,更显出飞天的轻盈动感(图2)。

3.装饰于藻井部位的飞天图案

装饰于藻井部位的飞天在南五窟和南七窟中。南五窟窟顶藻井雕刻12身飞天,围绕着中心莲花紧密相连,在莲花构成了由飞天组合而成的圆形图案。飞天的披帛都引向中心莲花,突出了旋转动感,图案层次丰富,严整而又灵动。南七窟窟顶飞天共8身,同样是围绕中心莲花,但并没有紧挨莲花呈360度分布,而是在窟顶东南西北四面成对出现,中间以宝珠为界。飞天与莲花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有一定留白的疏朗构图使装饰效果雄浑大气(图3)。

4.装饰于明窗部位的飞天图案

南一窟和南二窟中的明窗部位有飞天装饰。南二窟损坏比较严重,飞天形象已不可辨识。南一窟中位于明窗上方的飞天构图与造型都比较简单,以香炉为界左右各一身。由此可见,飞天图案在石窟中的装饰有繁有简、有主有次,是依据装饰部位的具体需要所进行的有效处理。

二、南响堂山石窟中飞天图案的装饰造型特征

1.形体特征

南一窟和南二窟主尊背光飞天身体比例较长,头小脸圆,直鼻小嘴,薄薄的衣服贴在身上,凸显圆润的胳膊和凸起的臀部线条。飞天形体从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向丰满、结实发展,这是北齐佛教造像的时代特色。南一窟和南七窟龛楣处的飞天比例较和谐,腿部稍微拉长,造型结实有力又不乏曼妙优雅。南七窟窟顶藻井的8身飞天保存最为完整,飞天比例协调,没有过度的夸张,如实地表现了人体比例,更加自然和真实化。相比龛楣处的飞天,此处飞天造型更显凝重和粗犷,神情中有一种慵懒的感觉。

2.动态特征

南响堂山石窟中飞天的姿势大部分为上身直立,两腿向后平伸,身体几乎成直角;也有一条腿做半蹲状,一条腿向前伸出呈蹲坐式的动态;还有少数飞天呈向下方俯飞的姿态。如南七窟窟顶的8身飞天,姿势各不相同。窟顶东侧两身飞天上身扭转作回首姿态,一腿蹲曲,一腿前伸,一手上举,一手向下,姿势充满动感,劲健而优美,似在跳着游牧民族的舞蹈,加之人物丰腴健美的体态,充分体现出北齐王朝粗犷豪放的艺术审美风格。此外,三对飞天姿势不同,一条腿弯曲贴到臀部,另一条腿自然弯曲,身体呈直角,腹部凸出,手中拿着各种乐器,呈凌空飞舞的优雅动态(图3)。南七窟窟门外龛楣上飞天身体呈直角形,外侧的腿弯曲贴到臀部,一条腿自然伸直,一手放在胸前,一手做高举状,披帛随风飘动有向上飞翔之感,灵动飘逸。南一窟龛楣处的飞天姿势更加夸张些,身体角度呈“V”形,与南七窟龛楣的飞天相比,更多地表现了动感。南一窟和南二窟主尊背光的飞天由于要适合圆形的轮廓,所以姿势多样,有的手托贡品,有的高举花蕾。背光上部的飞天身体弯曲幅度不大,一腿跷起,一腿自然伸直。随着圆形弧度的变化,越接近下部的飞天姿态越趋向直立。南二窟背光中的飞天动作更加丰富,比南一窟背光飞天身体变化的角度更大,更有层次,均为双手托贡品的姿势,避免画面凌乱。

3.细节特征

南响堂山石窟飞天基本上都头梳发髻,戴宝冠,颈戴项圈璎珞,裸臂跣足,腕踝戴有饰品。有的上身披帛,披帛分青红两色,下身穿长裙。伎乐飞天有的吹横笛,有的吹笙,有的弹奏阮咸,有的弹奏竖箜篌;供养飞天手捧莲花、宝塔、宝珠,双手合十、手拿贡品,各有不同。特别是南七窟藻井中八身飞天,其细节刻画比较具体,保存得也比较完好。飞天头上宝冠的样式特别引人注意。其他北朝石窟中的飞天,多为束发无冠饰,即用带子把头发扎起,形成圆髻、高髻、双丫髻等,仅有少部分飞天戴有三面宝冠。但南七窟藻井8身飞天头部都戴有涂饰为金色的宝冠,其中可分辨出有类似北朝菩萨所戴的三个花瓣形组成的“花冠”,也有酷似南朝士人所戴的冠。这些丰富的细节特征,为我们研究北齐时代飞天装饰造型特征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北齐时代佛教石窟艺术如何融合与体现不同民族、地域的多元文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三、南响堂山石窟中飞天图案的装饰风格流变

南一窟飞天较之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的飞天,风格质朴,形体饱满敦厚,身体比例腰身拉长。雕刻平滑圆润,没有复杂的装饰。南一、南二窟飞天的披帛保持着北魏时期流行的细窄且长的特征,飘动方向与形态类似火纹,衣纹不似北魏时稠密繁复,突出人物胴体坚实饱满的轮廓,显示出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时代风格。

南七窟龛楣飞天披帛尾部变得宽大,长度与整体飞天的比例和谐,对衣纹的装饰亦不强调。此时的飞天比例变得协调,北齐圆润结实的人物造型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慢慢走向成熟。南七窟窟顶飞天是北齐样式的成熟之作,也是各种文化汇聚融合的产物。人物造型更加敦厚,圆润的四肢和丰满的脸庞已经完全不同于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反而更接近云冈石窟飞天造像的样式,形象雄浑强健,表现大胆豪迈。而与云冈石窟飞天不同的是,响堂山石窟飞天更加关注人体的刻画,比例真实,强调飞天的肌肤质感并突出身体的线条。

响堂山石窟自然和真实化的飞天来源于生活,飞天似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天神,而是生活中欢乐起舞的舞者。可以看出,南响堂山石窟的飞天图案体现了北齐豪放雄健的审美特点,一改北魏汉化后飞天秀骨清像的造型和细腻柔雅之风,并开启了隋唐飞天图案更重写实和世俗化表现、雍容华贵风格的先河。

结语

南响堂山石窟的飞天图案独特的造型、构图与风格,糅合了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体现了北齐的时代审美特色,同时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开启了隋唐飞天图案装饰的新风格。对南响堂山石窟飞天图案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佛教石窟装饰的发展与演变,并有助于我们吸收借鉴其装饰设计的手法,在现代设计中加以应用。

(注: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RW2013-01)

作者卢林林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2级研究生

高阳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