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与美育的融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与美育的融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美育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亮点,而非语言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关照、共同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次升华。面部语与美育、眉目语与美育、手势语与美育以及空间距离语与美育,这四个部分又从具体层面阐释了这一融合,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文 非语言艺术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09-02

语文课堂是动静结合的课堂,非语言教学艺术是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种无声艺术。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表情、体态的变化和动作来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梅拉宾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曾于1971年提出一个公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总效果=7%词句+38%语调+55%肢体动作。由此看来,非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师略带微笑的面容,温暖的目光,端庄而不呆板、明快而不轻率的仪态,会给语文课定下一个愉快的基调。无疑,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是独具美的特色的。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美育,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指明“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研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融入美育的思想,是语文课程必需的任务;而将美育思想融入独具魅力的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中,更是会让两者相得益彰。

关于非语言的分类,划分的角度不同,它的种类也不一样。结合语文教学实际,从实用的方面考虑,这里重点谈面部语、眉目语、手势语、空间距离语四种非语言形式,并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它们各自与美育的融合

一 面部语与美育

在面部表情中,微笑是传情达意的一种重要语言符号。微笑作为表情中最基本的语言信息,常常以一种鼓舞或抑制对方情感行为的方式作用着接受方。笑,在生理机制上有它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语文教师应使自己的微笑成为一种示范,一种内心世界豁达开朗的示范。微笑实质上是一种爱心的表现,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以微笑对待学生,学生就会觉得教师亲切、可信。同时语文教师的微笑也是一种激励的表达,它能促进学生克服困难并更加热爱学习。如在一堂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在面对没有回答出问题的学生时,没有过分的批评话语,相反地,微笑在他的脸上显现,学生原先紧张的心情也因此放松下来,在心里默念自己能行,下次一定加油回答上教师的问题。这就是微笑面部语带来的美育功能,语文教师动人的微笑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美的能力。而且,学生在教师无声的微笑中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二 眉目语与美育

眼睛是心灵之窗,目光是一个人深层心理的一种自然表现。人的喜、怒、哀、乐均能从目光的细微变化中表现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目光语的运用可以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传达“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语文教学是师生双方双向交流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感悟、翻译学生的目光语,善于根据学生眼神反馈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学生也应从教师的目光语中洞察教师情感的微妙变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他能凭借学生的的眼神看出学生对他提出的问题是懂还是不懂。当教师走上讲台,以传神的目光讲授新的教学内容,又以探索的目光捕捉学生的眼神时,学生会感到教师在时刻关心自己,信任自己,并形成一种融洽的、默契的课堂氛围,而这种氛围是通过眼睛来营造的。可以说,教师的目光是一种永不磨灭的形象美。学生从教师的目光语可以看出教师心怀博大、志怀高远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出文本流露的真切情感。这不禁让人想起著名特级教师韩军,他在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读到动情处,声音哽咽,泪眼迷离。很显然,此时学生从韩老师眉目语中得到一种直观的感受,也感受到文本传达的真挚情感,使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美感的共鸣。而此刻,教师的人格魅力也通过动情真实的眉目语,深深印在学生的心中。

三 手势语与美育

手具有丰富的表情功能。手势,是主体运用手指、手掌、拳头和手臂的动作变化,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态势语言。对语文教师来说,运用各种手势激发学生想象,增加情感表达力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独具意义的。

在语文教学中,好的手势能使语言表达生动、清楚,并得到强调。首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运用好情意性手势语。这种手势语,主要用于带有强烈感彩的内容,能表达出演讲者的喜、怒、哀、乐。它的表达情深意切,感染力强。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穿过黑暗,走向黎明”的语句时,主动做出向前冲出去的手势,做昂然奋进之态,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的浩大气魄,感染力得到提升。不仅如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示性手势语的使用。譬如在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不管答案是否全面,作为一名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教师,都应利用鼓

掌或向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手势语向学生传递鼓励之情。另外,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应适当使用象征性手势语。这种手势的含义比较抽象,如果能配合口语,运用得准确、恰当,则能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联想,给学生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很显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一双灵动的翅膀。可以说,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必然丰富。

四 空间距离语与美育

空间距离的变化,可传递某种信息,表达某种感情。有研究表明,随着教师和学生距离的缩短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机会的增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与有效次数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利用好非语言艺术中的空间距离语。如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环节时,教师可适时走下讲台去,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讨论,去指导、帮助学生的讨论。这种近距离的交流容易让学生形成亲切感,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而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容易受到感染熏陶,容易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学习态度。

再如,在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融入学生,和学生一起读书、写作、口语交际,而不再把读书、写作和口语交际单纯地看作是学生的份内事,而是以身作则,在语文实践的大家庭中,和学生一起沟通听说读写。此外,语文教师还应注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 结束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使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将美育与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融合,更是语文教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体现。

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渗透美育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美育的正确观点,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是极其重要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美育光照下的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的探索,必将大放异彩。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发学生想象并能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良好的熏陶,最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这种能力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继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