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线隐私危机重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线隐私危机重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你接触过社交网站和在线广告吗?你是否知道,一些看似普通的网络行为将有可能泄露你的个人隐私?从Facebook到出售用户在线资料的广告主,再到那些有可能跟踪你的陌生人,科技和网络的新用途让隐私问题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5月份,纽约人BarryHoggard删除了已经使用4年的Facebook账户,告别了1251名Facebook好友,以此来抗议Facebook侵犯隐私的规定。这名程序员说,他不想再为了保护自己去跟踪Facebook隐私设置了。谈到Facebook最近的隐私政策变化,他说:“我对在线隐私没有太多顾虑,但Facebook太过分了。”

新出现的隐私问题正在威胁着网络用户们。数字民主中心(CDD)是一家推动在线隐私和言论自由的非营利机构,其中心主任Jeffrey Chester认为,现在的隐私问题和一年前有所不同,就在不久前人们还在担心广告主会在用户电脑上放置cookie。从现在的形势看,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比一年前更加困难。

社交网站处处隐患

社交网站预示着隐私的终结?很多人认为拥有4.5亿用户的Facebook是社交网站的领头羊,最近Facebook掀起了退出潮,有很多用户为了表示抗议,删除了自己的账户。

用户在Facebook上交流对话和照片很容易上瘾,但近几年来,他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和广告主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今年5月份,Facebook修改了自己的隐私政策,向营销者提供更多个人信息。

其中的一个新项目涉及到“即时个性化”,该项目允许某些Facebook合作网站访问用户数据,并针对用户习惯提供相关内容。当你激活该功能之后,当你访问Facebook的合作网站时,这些网站就可以访问你的Facebook信息。该项目在4月份启动,Facebook自动为所有用户激活了该功能。但是一场隐私骚乱迫使Facebook修改了自己的政策。现在用户可以自己选择是否激活这个功能。

此前Facebook一直遭受隐私问题的困扰。2007年,Facebook推出了“灯塔(Beacon)”广告系统,在44个合作网站上跟踪Facebook用户行为,然后把这些行为数据发给用户其他Facebook好友。但是,该计划由于隐私问题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Facebook 的CEO Mark Zuckerberg立刻站出来道歉,并把“灯塔”修改为一个可选功能。

电子隐私信息中心(EPIC)主任Marc Rotenberg 认为,Facebook实际上正在关闭Facebook用户隐私设置。该机构联合其他14家消费者团体把Facebook告到了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理由是Facebook采用了某些不公平和具有欺骗性的商业惯例,把之前的隐私细节公之于众。

Google的社交网站Google Buzz也饱受隐私问题困扰。Buzz今年年初刚启动时曾暴露用户经常使用的电子邮件联系人列表。

隐私法律师Jeremy Mishkin认为,人们已经习惯把个人生活和大众分享,社交网站迫使用户重新思考隐私的内涵。“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有效确保用户可以控制自己的信息。”Mishkin说道。

Facebook拒绝接受采访,但发表声明称,Facebook及其合作站点很有必要让用户明白如何控制分享内容、分享时间以及分享对象。

数据采集防不胜防

如果你使用Facebook、Google Buzz或LinkedIn,那么很容易建立一份和你相关的数字档案。比如,营销者发现你对大众汽车感兴趣,然后向你推销捷达,这样的事情不足为奇。但是,如果信用机构、保险公司或未来雇主通过你的Facebook信息对你进行判断呢?

Rapleaf公司声称正在和金融机构合作运营自己的电子邮件数据库,通过社交网站上的分享信息来收集用户档案。Rapleaf业务拓展副总裁Joel Jewitt称正在和其他公司的市场部(而非信用卡认证部门)进行合作,以便向银行用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Rapleaf只是通过社交网站收集用户数据的公司之一,这些功能把用户档案、推讯(由推特Twitter发出的信息)、LinkedIn信息和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关联到一起。如果一家公司想了解你的详细资料,他们可以向上述公司求助。

假设你在Twitter上说你刚刚失业,你的信用卡利率就会被调高,虽然有一些公司反对这样的行为,但隐私专家称未来几年这样的事情将成为现实。

对隐私活动家而言,在线广告主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目前广告业的两种新趋势让隐私团体再一次对广告业的过分行为发出抱怨。

第一种趋势是广告主把在线和离线数据综合到一起,从而建立网民的电子档案。BlueKai、DataLogic和尼尔森等公司正在和在线广告主展开合作,帮助这些广告主通过网民的线下行为和人口统计学特征吸引更多网络用户。广告主谨慎地表示只会采用非个人识别信息,不会根据姓名识别用户,而是根据人口统计学群组来划分。比如,如果你想针对以下人群展示横幅广告:保守的白人妈妈、有三个孩子、34岁、家庭收入12万美元、每周在健身房健身4次,通过上述公司你就可以做到。

用户的离线数据和在线数据相连往往是通过公司的电子邮件实现的,通常用户和这些公司有业务往来。这些邮件可能包括用户的社交网站资料,通过交叉引用这些邮件地址,广告主就可以根据你的消费习惯和在Twitter上的观点提供横幅广告。

第二种趋势是一种即时广告竞标(ad-bidding)技术,允许广告主(Google、雅虎等)在线跟踪用户,并提供个性化的第三方广告,一切都在瞬间完成。

工作原理如下。当你从一个网站转向另一个网站时,广告主可以就你的在线行为发出即时竞标广告。比如,如果你想买一台尼康单反相机,你可能会在另一个网站上看到一款佳能单反相机广告。如果你买了佳能相机,广告主就可以瞬间发出竞标,出价高的一方将可以在下一个网站上向你展示与该相机配套的镜头。

只要同一家广告公司在这些网站上广告,广告主就可以在这些网站上一直跟踪你。比如Google旗下的DoubleClick在数千家顶级门户网站上提供广告服务,其即时广告竞标程序叫做DoubleClick广告交换(Ad Exchange)。

隐私问题祸不单行

上述两种营销趋势可以带来有效的广告宣传,根据网民的家庭收入、兴趣和在线行为瞬间提供个性化广告,这两种趋势的兴起不足为奇。但隐私活动人士认为这些广告主的行为太过分,通过非公平方式跟踪用并从用户数据中获利。

来自政府监察机构公共利益研究集团(PIRG)的Ed Mierzwinski认为,当消费者发现公司们能把自己的在线生活和此前的离线数据信息瞬间联系起来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感到吃惊,因为他们并不知情,更不用说征得自己同意了。

Jeffrey Chester认为这种广告行为会助长掠夺式广告。比如让人半信半疑的医疗广告和高清电视高利贷。

CDD、PIRG和世界隐私论坛(WPF)已经要求联邦贸易委员会对Google和雅虎的广告网络进行调查。这些机构希望广告主更加透明,为消费者提供取消这种跟踪的方法。私人研究机构Ponemon研究所认为,广告主对隐私担忧一直非常敏感。这些担忧已经促使在线广告主将行为广告减少了75%。

Better Advertising广告公司CEO Scott Meyer认为,透明度对广告主来说至关重要。他说广告业已经开始通过开发自我管制程序来避开政府的管制,举措之一就是透明度图标:点击广告上的透明度图标,你就可以知道这个定向广告在使用人口统计学和行为数据。

Better Advertising提供一个叫做Ghostery的浏览器插件,它可以告诉你隐藏的跟踪程序并阻止跟踪脚本。Chrome、火狐、IE都支持该插件,但只有在Chrome中才能正常使用。

移动围捕悄悄展开

如果无法正确设置智能手机的GPS功能或地理定位服务,那么你也很有可能会被监视。

Foursquare、Gowalla和Loopt等移动社交网站可以让你的好友方便地跟踪你的行踪。很多iPhone应用和Android应用也会利用地点信息。Facebook今年夏天也将推出地点分享功能。

这些服务促使隐私提倡者已经向消费者发出警告,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地点信息。今年2月,隐私团体在国会听证会上发表声明,并敦促立法者限制广告主收集这些用户数据的数量。他们认为定位社交网站和广告主的隐私条例都已经过时。

Foursquare等定位社交网站为广播自己地点的用户提供优惠券和“积分”,引发了人们对偷窥隐私的担忧。

“你要考虑你的位置是否暴露了某些不想公开的信息。你要去教堂、去参加政治集会、去夜总会、星期二去海滩,会有人利用这些信息做对你不利的事情吗?”电子前沿基金(EFF)高级技术师Peter Eckersley说道。

但是,直接移动(direct-to-mobile)营销行业尚处在早期阶段,其他专家仍担心那些急于进入这个市场的广告主们。移动社交网站Loopt称正在开发一种广告服务,每当用户走进某个商家的时候,该服务就会发出定向广告。Loopt称广告主希望在顾客做出购买决定时为人们提供相关信息。

运行在智能手机和定位装置上的软件也让隐私活动人士感到担忧。“有了GPS技术,每个广告主都知道你在哪里,正在手机上做什么。”Chester说道。比如,移动应用,甚至电子阅读器可以知道你离某家小餐馆有多近。

隐私的未来会怎样?我们会放弃努力而向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妥协吗?他曾在2009年称“隐私时代已经结束”。来自Better Advertising的Meyer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透明度的增加,你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隐私,“有人在监视我”的恐怖感将慢慢消散。

或许到那时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