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血管内支架置入和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血管内支架置入和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药物治疗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0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患者予以药物治疗,研究组54例患者予以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狭窄率、神经功能评分及随访的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管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出现再狭窄3(5.56%)例明显少于对照组12(22.22%)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的血管狭窄情况。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置入;药物;颅内动脉狭窄;效果

颅内动脉狭窄作为临床脑卒中病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药物控制效果较不明显,患者仍存在卒中危险[1]。本研究中针对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0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予以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根据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及血管狭窄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0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治疗前均接受脑部MRI、CT检查并确诊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5:29,年龄42-76岁,平均(58.3±4.6)岁,狭窄长度2-7mm,平均(4.6±1.3)mm;研究组男女比例26:28,年龄41-77岁,平均(58.4±4.8)岁,狭窄长度2-8mm,平均(4.7±1.2)mm;狭窄分型:A型36例,B型42例,C型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狭窄长度及分型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予以常规检查,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降糖、血压控制及循环改善等常规治疗,予以40mg/d阿托伐他汀(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国药准字J20120050)强化降脂,连续使用2w后剂量改为20mg/d。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100mg/d氯吡格雷(河南新帅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5)+100mg/d阿司匹林(合肥久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1217)连续治疗1个月后改为单药控制(75mg/d氯吡格雷或100mg/d阿司匹林)。研究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术后口服药物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后血管狭窄率情况,采用MMSE评分及NIHSS评分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对患者治疗后的随访记录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卒中复发率[2]。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上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狭窄率及神经功能情况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管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狭窄率及神经功能情况(x±s)

2.2两组患者预后卒中复发率情况

研究组患者随访记录中显示其出现再狭窄3(5.56%)例,对照组出现再狭窄12(22.22%)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预后卒中复发率情况[n(%)]

3.讨论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因患者病情特殊,临床治疗方案中的药物控制及手术方案均各有利弊[3-4]。本研究中针对两组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治疗效果予以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具体表现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次狭窄率为(27.61±13.58)%明显低于对照组(87.68±7.42)% ,说明采用外科手术于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效果明显。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控制治疗,其临床疗程较长,针对长期治疗效果较为有限,应用药物调脂作用可以有效的改善其血脂情况,避免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研究组患者采用支架置入治疗,有效改善患者颅内血管分布情况,对患者脑部微循环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但是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需注意其血管扩张情况,避免患者血压出现神经压迫情况,结果中通过患者的认知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有效验证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颅内血压状况,改善患者脑部神经状况。

研究结果中针对患者治疗后的预后情况予以随访记录,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出现血管事件3(5.56%)例明显少于对照组12(22.22%)例,说明研究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案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管栓塞情况。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控制治疗,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服药依从性有一定的依赖,即患者在治疗期间需长期服药控制其脑部脑部血管情况,避免出现动脉狭窄情况引发脑卒中等不良事件。采用手术治疗后联合药物控制,不仅能够直接改善血液循环状态,而且能够利用支架作用于患者的动脉直径。本研究中因临床随访时间不一,即患者预后情况需经过进一步研究予以分析。

综上所述,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效果明显,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血管狭窄率,减少临床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杨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3):58-61.

[2]段金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9):1457-1459.

[3]潘晓华.血管内支架置入和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随访[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5):496-499.

[4]侯永革.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比较[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11(6):294-299.